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创新精神就能得到较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那就能使学习活动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且终生受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前提。一根木头如果遇到巧木匠,就能量材而用,达到物尽其用。一个学生如果遇到高水平的老师,就能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材。在教学计算的时候,当学生做练习时我经常让学生上台板演,一般我都不点名,而是让学生自己上,"只要有勇气上,错了也是好样的!"我经常这样鼓励学生。这样,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就连基础不好、习惯不好的学生也会积极参加。这一环节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它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能充分利用学习工具,采用观察、实验、计算等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养成寻疑、质疑、释疑、解疑的习惯和方法,勇于思考,富于想象,乐于革新。这是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创设生活情境,自主探索。《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生活情境。 2、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索。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1、让学生学会从具体事例中发现规律。在小学数学的概念学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受认知能力和知识的局限,常常不是从定义来获得概念,而是通过一些实例、模型等直观材料,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获得。这种比较、归纳的方法具有"发现"和证明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认知策略,是数学概念学习、法则学习、几何知识学习等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2、让学生学会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数学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就是需要把抽象的知识"物化",借助形象引发形象思维。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是促进两种思维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让学生摸一摸、摆一摆、画一画、做一做,就能促进学生积累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拓宽思维、化难为易,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发展 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表现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释放。如何让人人都有表现机会,实现各自发展呢?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就是在个体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讨论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使能力得到提高。 2、锐意创新。在培养学生大胆猜测、想象、联想的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旧的传统习惯、向权威挑战,敢于向书本、向教师、向自我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找出最佳方案。这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干,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且能促进学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使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创新精神就能得到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