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说得好:"要想钓鱼好,地势最重要,三分靠钓技,七分把塘找。" 选择钓窝是关系到能否钓到鱼、钓多钓少的重要条件。钓窝的选择则是天文、地质、水文、气象、生物、鱼类学等各门知识的综合应用。 首先要因季选窝。谚语"春钓滩、夏钓潭、秋钓阴、冬钓阳",指明了按季选窝的基本要领。春季宜于水库的上游、库湾、湖弯及河川转弯的内侧流缓水浅水草丰茂处选择钓窝。 入夏后当水温上升到超过适宜温度时,鱼类便由浅滩逐渐转入深水和阴凉处活动。因此,时至酷暑盛夏,钓窝应选择在背阳坡、有树荫的深水域。"夏钓潭",即言此意,但清晨、夜晚和急流例外。 秋天的钓窝应选在阴坡的岸边,只要水深达0.5米,沿陡壁撒钩即可钓得较大的鲫、鲇、草、青等鱼。 "冬钓阳",即是指冬季在阳坡钓鱼。我国幅员辽阔,南疆北国温差悬殊,各地宜钓期长短不等,选钓窝必须因地制宜。 其次要因水选窝。在满塘水草的水域,钓窝应选在局部无草或少草的空旷点、带状间隙处。这类空当处不仅是鱼类嬉游场地或洄游通道,而且视野开阔,饵钩目标显赫可多钓鱼。 还要因鱼选窝。鲫鱼喜欢栖息淤泥底质、腐殖质丰盛,有水草的水域。欲钓鲫取胜,一年四季(包括冰钓)都必须选择泥底有草处做窝。钓鲤鱼除繁殖期可在近岸草区钓取外,通常须选取水质清净,较硬底质,陡岸和较深水域方可钓到。黑鱼(乌鳢)只有在水草丛中才易钓获。站鱼则喜栖沟渠小溪,湖库塘湾呈带状水域,而且在大水面只有夜间和阴雨天才猎食咬钩。鲇鱼钓窝必须选择硬质底、有石隙、洞穴、树木根须处,或者桥墩周围、陡崖脚下才易钓获。无论钓何种鱼,都必须按其生活习性兼顾当时当地实际情况选定钓窝。 有了好的窝子,如不把窝子保护好,来鱼率就不能持久。要想钓鱼丰收,保护好窝子是很重要的。 钓鱼时,要注意不让自己的身影和竿子影映在水中的窝子里,尤其是在浅水以及清水的塘、沟、河边钓鱼时更要注意。钓鱼时不宜大声谈笑、喊话,更不能多跑动,以防惊动窝子里的鱼。 提鱼要轻。见鱼送浮标时,先是"一顿",再慢慢提出水面。同时,在移动钩子时也要轻轻的放,特别是窝子有鱼星和垂钓清水时更要轻手轻脚地动作。 在垂钓好窝子时,要经常补充诱饵,以保持"窝气"不断。 钓鱼,总要知道水中是否有鱼,下面的情形可以帮助你初步判断。 根据水质浑浊度、水面波浪、水草动态和看鱼跃、闻鱼腥等,可大体判断鱼情。 水若清澈如晶,触目见底,即表明水中无鱼。 "鱼多水不静"。凡水中有较大的鱼,尤其中上层鱼,在它们游弋、猎捕活饵时,水面会呈现隐约可见的"八"字形层层波纹。在追捕低飞昆虫时,又会击起回环鳞波。此景在朝阳东升和傍晚时分,以及天气变坏之前显而易见。 看鱼星(鱼泡)是最重要的。鱼星是鱼吃食时吐出表面带有粘液的并升向水面的小气泡。鱼的种类不同,大小不一,水面出现的鱼星也有区别。当水面不时地出现两个黄豆或蚕豆大小的水泡,相距2~3厘米,泡散失很慢,表明钓位下有250克左右的大鲫鱼。若钓位上有间隔地出现单个比蚕豆大的气泡,则钓位下来了青鱼。水面出现成群成串密密麻麻的气泡向钓位移动一般是甲鱼、鲇鱼之类,若见钓位上大大小小水泡阵阵上升,而且出现地点稍有转移,则钓位下面来的是鲤鱼,若诱饵投下后,久不见鱼星则要另择钓位或更换池塘垂钓。 鱼类起跳时,不同鱼种的姿态、声音各异,根据鱼起跳的姿态和声音可识别该水域有什么鱼。常观鱼跃,多听其声,日久天长不仅能判断鱼情,而且可识鱼种。若鱼成一路纵队越跳越远,速度快,动作惊,表明是流动性鱼群,不宜垂钓。 鱼类窜游于草丛之间或攫取粘附在草丛上的饵料时,必触及草棵抖动,枝叶常有被掠食的痕迹,水面有残茎碎屑漂浮,这些都是有鱼之兆。 鱼体腥味会透过水面随风溢散,遇潮湿闷热天气腥味更浓、扩散得更远,不仅在下风头,即使在上风头也可闻到。既有腥味,就一定有鱼。 此外还有许多迹象可供判断鱼情,只要常在水边转,不愁不知水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