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随山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研究院赴台湾参访了几所学校。在北一女中,杨世瑞校长赠送给我《老师,你会不会回来》这部热销书籍,这部书是南投县立爽国中王政忠老师所著。王政忠所在学校是全台湾最偏远、最贫穷的乡镇之一的学校,这所乡镇薄弱学校,经过王政忠等老师近20年的执着坚持,而今却成了全台湾数一数二的学校。由于绩效非凡,王政忠也成为全台湾三大教师奖的首奖得主。 在这部书的自序中有这么一段话:自1997年毕业到2008年十多年间,"我几乎不曾抬起头来去关注这个校园以外的教育环境,不在乎缺乏的教育资源,不计较克难的校园设备,不清楚先进的教育理论,不去想这样那样做值不值、应不应该,我的目光只集中在我的学生身上,想尽一切办法,要守住并提升他们的基本能力,要提供并创造他们的成功机会,要激发并内化他们的学习动机,要塑造并永续他们的学习氛围"。 王政忠老师的自白与卓越成就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在校舍、装备、图书等众多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师资,最珍贵的是教师的爱心、奉献和责任。老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生发出超凡的人格魅力,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好老师都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百余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西南联大曾书写过熠熠闪光的一页。其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还在于师德的力量至今令人景仰。抗战之时,国运凋敝,民不聊生,师生生活十分困难,教授们大都无力养家。可是,当教育部门发给他们"特别办公费"时,吴有训、冯友兰、罗常培、陈岱孙、汤用彤等25位教授却毅然拒绝,为的是与师生"同尝甘苦,共体艰危"。后人评价说,西南联大大师如云,教授的水平是一流的,其道德和人格更是一流的。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高尚师德是难得的优质教育资源,更是支撑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和精神力量。 好老师应该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教师。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切实可行的规划,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并把这些规划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学年、学期、月份、星期……静下心来学习,安下心来工作,潜下心来研究,不断地超越自我,成就学生。 好老师应该是一个对学生负责的教师。一是要对全体学生负责。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效益;面对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没有全面发展就没有教育方向,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能力。二是要对学生未来负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当下,而应该放眼未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激发情感、启迪智慧共同作为教学目标。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三是要对学生所授的知识负责。首先自身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应当对科学知识有严密、系统、通透的理解。只有这样,所教授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理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 好老师应该是一个对家长负责的教师。只有先学会做家长才能更好地做老师。教师应该经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家长,我希望教我孩子的老师是怎样的?当家长把他的心肝宝贝送到我们怀里的那一刻,我们应该感到责任的重大。我们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呵护孩子、关爱孩子、帮助孩子,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家长的期盼就是老师的努力方向,对家长负责,就是还家长一个健康、快乐、积极乐观的孩子。 好老师应该是一个对工作负责的教师。老师的工作非常复杂,有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之分,有学科之分,有有形作业和无形作业之分,教学模式不同,工作量有差别……目前,教师的工作仍需要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统一安排,这就要求教师要顾全大局、理解学校、听从领导、服从分配。 父母们把孩子送进学校,等于把希望交给了老师;国家把青少年交给学校,等于把民族的未来交给了老师,因而,教师的责任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的未来。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师德在教育中的力量和作用。教育的本质意义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是启发学生的理想、希望和意志。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只有当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课本"时,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