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说: 看这标题就大概知道,这篇文章不再是站在乙方的角度来为agency鸣不平,当然也不是站在甲方角度来批判广告人。而是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单纯把我看到过存在于广告人、广告业的一些乱象分享出来。" "广告人自我麻醉式作业",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外人看来,甚至有时候广告人自己,都觉得有一些做法明明是不好的或者可以更好的,但因为某些原因,他们失去了对广告业最原始的那份判断和追求。 长此以往,便陷入了自我麻醉的作业模式:轻一点的表现为得过且过的麻木:就这样吧,反正做好就好了。 重一点的就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接下来我会根据广告公司里常见的几种职能:客服、策划、创意,列举分别存在于这些广告人里的"自我麻醉式作业"具体表现。 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现在是几分"麻醉"了。 01
客户部的自我麻醉式作业 1. 以为只要跟客户套近乎,就能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 逮着客户发朋友圈就点赞、评论,逢年过节必须送个礼,甲方有新老板来乙方BD排队请吃饭…… 这些都是当代阿康维护客户关系的修养。 他们甚至发现,在如今关系比专业更重要,只是他们认为的关系只是一厢情愿的套近乎。 2. 经常对创意部说的一句话:"我也没办法啊,都是客户要改的"。 面对来自创意部或者其他协作部门的挑战"怎么又要改啊,都第10版了",他们经常的回复是"我也没办法啊,都是客户说要改的"。 这样的阿康确实是里外不是人,直到他学会在客户和内部团队之间做信息过滤。 3. 比稿输了,都怪策划和创意不给力;赢了,都是关系打点得好。 典型的"帅锅侠"和"邀功精"附体。决定一个比稿输赢的因素那么多,但他们只能看到和自己利益相关的那一面。 建议去看看我之前那篇《广告人比稿360度避坑指南》,了解一下优秀的阿康会怎么带领团队比稿。 4. 加班一定要发条朋友圈,既要体现自己辛苦,又要带一点励志。 对着工位拍一张照,照片里露出电脑屏幕显示的打了马赛克的outlook、powerpoint界面,最好还要体现旁边空无一人的氛围。 配上一段文案: 又是加班到凌晨,明天还要加油鸭!可能他们认为,加班就等于努力工作吧。 5. 活动上线了,一定要发朋友圈,还要专门帮客户做朋友圈海报。 服务过一个客户,物料制作里面专门有一项是:朋友圈海报。 不是用来投放朋友圈广告的,而是客户用来发朋友圈给老板看的,这个海报还一定要做成九宫格的,体现活动的震撼性。 只能说,营销变成了营销人自己的狂欢。 6. 活动结束后,一定要多买几篇营销圈内公关文报道。 养活营销圈KOL很大一部分来源就是帮各种营销活动写公关报道,软文角度可以分为案例分享型、王婆卖瓜型。 这个需求源自agency的一个洞察:活动真实触达再多人,也比不上让客户和他的老板看到给他们做的活动被行业报道。 7. 客户想要的KPI都会达到,大不了特殊时机用特殊手段。 什么阅读量、粉丝量、订单量,都可以刷到客户想要的KPI。甚至现在实打实的销售额,只要找找李佳琦、薇娅做一场直播下来,基本都能完成。 反正最后KPI都能完成,营销本身怎么做也无所谓了。 8. 最后活动效果不好,都是因为客户预算给得太少。 广告人最常拿来为活动效果不好垫背的就是"预算太少"——要是按照我们方案的scope来做,多买一些媒介和KOL,效果肯定好。 为什么很多广告人自己创业做生意都不成功,因为他们习惯了动辄几百万的营销预算。 9. 活动结案里尽挑好看的数据写,到最后自己都觉得做得太牛逼了。 广告人写结案报告的核心宗旨:好的数据一定要放大来写,不好的数据尽量隐藏,实在要写值得改善的地方也是挑一些不痛不痒的点来写。 这样一份结案报告写下来,可以比较好跟甲方交差,到最后自己都觉得这活动做得太好了 10. 行业报奖材料一定要好好准备,尽量做到多逢奖必报。 报奖是这个行业的常态,广告公司报奖的原则就是:尽量做到逢奖必报。 为此不惜花费时间和金钱把做过的案例,找各种角度去包装,提升所谓的行业价值,明明只是做了一次电商活动,硬要说成是借阿里全域营销赋能帮助品牌完成转型。 02
策划部的自我麻醉式作业 11. 策划写方案不就是做一个PPT文档嘛。 大部分策划做方案的终极目的,就是产出一个洋洋洒洒几十页的PPT。 因为相对于要提供一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码PPT确实比较容易,只要把固定的信息板块配上一些好看的大图就做好了,但写完后也说不出解决方案是什么。 12. 所谓的insight,就是扒拉一堆内容佐证早就有的那句主题。 广告人经常挂在嘴上说的insight,呈现在planner做出来的PPT里大部分却是:从各大网站上扒拉的一些市场数据,以及大而空的人群画像描述。 而这些最大的作用是用来反向推出那句早已想好的主题。 13. 策划就是讲究包装,把旧的理论用新的概念包一包。 planner的另一看家本领,就是会包装,把各种旧的理论用新的概念包一包,用来忽悠客户。 就像最近盛行的各种黑客增长、私域营销、KOC、全域营销……你说这些听起来牛逼的概念放在方案里能解决问题嘛,倒未必。 14.方案里写一堆天花乱坠执行创意规划,策略不够、创意来凑。 写完了铺铺满的insight和bigidea,就到了执行规划了。为了让方案看起来丰满,这时候planner容易写出一堆天花乱坠的执行创意玩法。 但你问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事情的时候,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15. 方案尽量往大了吹,反正执行也不是我们做。 写方案的时候,尽量写一些大而空的玩法,先把客户提开心了,反正最后执行也是阿康他们去做。 而等客户说就按这个方案来执行的时候,account评估一番发现各种做不到,典型的"提案一时爽,执行火葬场"。 03
创意部的自我麻醉式作业 16. 开工之前,创意总监总要习惯性的骂一骂客户的brief。 创意总监是广告公司里出了名脾气差的人设,当面撕brief把阿康骂到哭的也不是没有。 接到客户brief,创意总监总要先骂一番:客户也太傻x了,这brief孙子才接呢。 仿佛要先骂一骂给brief消个毒才能接。 17. 创意脑暴会就是先看看别人的reference,看看能不能移花接木。 创意脑暴会议的套路通常是这样的: 阿康把brief讲一遍,然后创意总监骂完之后,阿康安抚一下情绪,大家开始纷纷拿出电脑和手机开始在各大行业网站上翻案例,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灵感"。 如果没有,就再组织一次创意脑暴会议。 18. 所谓的BIG IDEA大多数时候只是一句自以为很好的谐音梗文案。 谐音梗也似乎成为广告圈产出idea的救急良药,我随便举一些带谐音梗的slogan,大家可以猜猜分别是谁家的: 贵人多旺事、年轻就这YOUNG、爵不将就、蔚来已来、专星送、分7付款、我的美关你PS、睡物局…… 19. 执行创意三件套"H5、视频/海报、线下快闪店"。 不管什么客户,也不管前期策略是什么,到创意想传播形式的时候,最容易陷入"三件套"固定模式,似乎有这些方案才完整。 照这种模式想出来的创意玩法,有时候就是真的形式大于内容,通篇看下来也不知道亮点是什么。 20. 客户给的时间太少,要是多给几天时间,说不定比稿就拿下来了。 对比稿输了,阿康内心觉得是创意想得不好,而创意觉得是时间给的太少了:好的创意作品都是需要时间打磨的。 要是客户都给几天时间,说不定比稿就拿下来了。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说法,只可惜客户给所有比稿agency的时间都一样。 21. 只有加班到深夜,才能想到好的创意。 如果上午12点前创意部门还没来,不要惊讶,八成是前一天晚上他们找灵感到深夜。 因为他们信奉:只有加班到深夜,才能想到好的创意。 殊不知他们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楼梯间的抽烟区、网上东看看西看看、甚至侃大山中度过。 04
总结 在广告行业被大肆唱衰的今天,其实被唱衰的不是广告公司本身,更深层次是广告人本身自我麻醉的作业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今天的错综复杂的营销业态。 广告公司不会死,但那些还处于自我麻醉式作业,不升级自己思维的广告人会慢慢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