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荡不中年 近两年,职场上的激荡和阵痛比以往来得似乎更为猛烈一些。去年,人力资源领域的关键词分别是降薪、裁员、转型。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2016年,亚马逊员工平均年龄为31岁,谷歌员工平均年龄30岁,脸书员工平均年龄28岁。就连均龄38岁的老牌公司IBM,也曾采用各种手段裁减40岁以上的员工。 2020年,第一批90后将步入而立之年,第一批80后则进入不惑之年。很多职场人士敏感地嗅到了中年危机的味道。人到中年,加上经济下行,人们面对的到底是"危"还是"机"? 1965年,心理学家埃利奥特·贾克斯在《国际心理学杂志》上第一次使用了"中年危机"一词。中年转折期是一个自然阶段,通常发生在40岁左右。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也是因为二战后的美国婴儿潮。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批婴儿进入中年,拉动了美国的各项消费与经济。中国现在的80后、90后也处于类似的阶段。人到中年,在职场、生活等方方面面势必会遇到一系列问题。 谈到中年的话题免不了要谈人生的发展阶段理论,古今中外很多大师对此有独特的见解。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放到现代,这一规律差不多要往后推迟十年,但该理论至今依然有效。 西方心理学家荣格在自己中年时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将人生用日出和日落来形容:第一阶段正如上午,太阳不断获得能量,直到正午达到顶点;第二阶段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能量在不断下降;到了第三阶段,人们要对自己的价值观重新进行评估,而这个重新评估的过程是痛苦的,有时甚至会颠覆一些使用了几十年的观念和期望;到了第四阶段,人们开始超越自我,在心智层面重获新生。 总而言之,中年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职场人士如果能顺利地实现从青年到中年的过渡,将会再次迸发活力,并拥有心灵富足的晚年。透过表象看本质 从外在表现来看,中年时期容易对工作、职业感到不满,很多人在此阶段换工作,甚至换行业。例如A女士,她在大型国企担任人力资源经理多年,工作一直顺风顺水。年近四十岁时,她却突然辞职,独自去外地筹办民宿项目去了。其前后巨大的职业反差让身边的朋友们万分惊讶。仔細观察周围,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职业规划中常谈到职业定位,心理学探讨得更为深远一些,即人生的角色定位。一个人童年至青年形成的人生观一部分源于父母的观念,另一部分源于学校教育以及个人阅历和经验。这也必然会造成一些矛盾。人在逐步深入社会的过程中会发现,过去所学的知识、接受的理念,很多与现实情况格格不入。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工作、学习要勤奋,一分付出就会有一分收获。直到成年后才发现,这个法则并非任何时候都行得通,而且付出也未必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再比如,我们从小被教育"人之初,性本善",长大后却发现,人性中有善亦有恶,是个矛盾复杂体。这些观念的颠覆更加接近动态的社会,但对于个体来说,就需要一个逐步摸索和接受的过程。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固有的观念或信念被动摇了,并听从内心的声音(潜意识)开始做出改变,你就踏上了成为独立个体的道路。 持续地改变下去,对内心将会是一番煎熬。因为更接近自己的潜意识,与原有观念的冲突会增大。在职场中,这种与原有观念发生碰撞的过程,就会表现为精神懈怠、工作易出事故、缺勤甚至提早退休等。近年来,这些状态在年轻群体中有提前的趋势,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因此可以说,心理上的退休是中年危机的一个突出表现。 从情绪状态上看,中年危机经常表现为抑郁、焦虑、空虚感、哀伤、恐惧、自我怜悯、沮丧。35岁的B先生是一家外企的中层管理者。在朋友们眼中,他性格阳光,是圈子里的"正能量先生"。但就是这样一个开朗的人,忽然有一天却出现了抑郁情绪。这在心理咨询中并不少见。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按照父母的目标规划人生,直到大学毕业以后才开始考虑自己具体要做什么,内在真正的需求和方向是什么。正如B先生,小学、大学、工作,无不是按照父母替他规划好的路线行进。小时候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条人生道路,直到工作后他才慢慢发现,自己所做的这些都是父母的愿望和目标,根本不是他自己想要的。但是自己想要什么又不是很清楚。当被压抑的部分慢慢复苏后,内心的不适、纠结与矛盾也越积越多,最后工作与感情上的一些问题成了"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将其压垮。 中年危机的种子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埋下,爆发点一个是在青春期,一个就是在中年时期。从自我觉醒到发现自我、找到真实的自我需求并且抉择是否去追寻,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觉醒得越晚,情绪反应的过程越漫长。当一个人直到中年时才发现,自己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从感受层面来说,那种"时间不够用了"的遗憾会让人更加沮丧。 中年危机还有三种明显表现。第一种是更热衷于到人群中去,比如有些中年人开始热衷于群体活动,或者去考研读书,或者参加徒步、驴友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等等。第二种与之相反,这类人变得孤僻,甚至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进入"隐居"状态。第三种就是容易出现婚姻问题,比如感情出轨,但出轨的关系又很不稳固。这背后有童年期和父母关系不够密切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对伴侣理想化退却后产生深深的失落,继而向外寻找。 人力资源从业者绝大部分是女性,而职业女性在中年时期转型会更加困难。受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思维的影响,职业女性始终拿捏不准到底是要像男人一样能干,还是只照顾好家庭和孩子就可以。如果是全职妈妈,转型的困难会再增加一些,因为全职妈妈并不是一个人长久而持续的身份,等孩子长大之后这个妈妈要成为谁呢?全职妈妈的这种焦虑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持续到不得不进行身份转换时。 提升方式因人而异 辩证地看,危机也是一种机遇。职场中年人士做出改变前,首先要完成几项心灵层面的"任务"。 感性和理性的整合。感受层面和理性判断思维的割裂会造成许多心理问题。在心理咨询临床上,有的人在这方面内心的声音会比较强烈,有的人内在的声音比较微弱,这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走向以及是否需要借助外力的帮助。 现代职场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天都有许多待办事项。尤其是中年人,在职场上每天围绕老板交代的任务忙个不停,在家里则忙着监督孩子完成作业,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忙,成了现代人的标志。人们像是一台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更多是在本能地工作、生活,留给内心的空间实在太狭小。试想,一辆车尚需要定期保养,何况是系统更为复杂的人类?近年来,很多企业高管定期去参加一些封闭禅修活动,关闭手机,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独自安静地待着,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确实是一种不错的身心休息方式。总的来说,能够适当地慢下来,特别是在心理层面适当停留,是一种非常好的减压方式。 男性與女性气质的整合。这个概念是荣格提出的,大意是说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代表了一个人身上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理性的人应该慢慢去发展象征女性气质的感性部分,感性的人则应该发展理性判断等男性气质。二者实现平衡,个体发展才算完整。仔细观察那些成功人士,他们很多都是刚柔并济的,这说明他们的内在很好地整合了感性和理性两部分气质,处事与处世才能游刃有余。比如C女士,干练理性,在职场上驰骋多年,开口闭口谈项目,事事以结果为导向。但她职场得意,情场却失意,目前仍大龄未婚。谈起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强势,她说是因为男人不够强。实际上,C女士女性气质的一面被压抑了,女性的柔美慢慢隐退消失。可能会有人说,为什么女人就不可以更强?这是性别歧视!但心理学探讨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无关外在选择。如果一定要看外在的话,我们可以对标那些成功女性,比如杨澜、英拉、伊万卡,她们在具有男性事业能力的同时也不失女性的柔美。 黑豹乐队的鼓手赵明义,曾因捧着保温杯接待访客而被不轻不重地"黑"了一把:"一个中年谢顶的摄影师朋友,年轻时候玩摇滚。前段时间他去给黑豹拍照,回来甚是感慨——不可想象啊不可想象!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竟然端着保温杯向我走来。"其中保温杯所引发的中年危机问题也激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对于"中年危机"一说,赵明义本人倒十分豁达,积极回应网友,自己保温杯里泡的是茉莉花和枸杞。 其实,外在危机就是内在的危机,中年时期正是一个适合重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角色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年人不妨尝试以下改变: 重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人生道路上最好的支撑,珍惜现有的关系,同时再去主动发展一些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与自己和解。"我"既包括现在的我,也包括过去的"我"。试着让自己慢下来,时常回顾与总结自己,发现真实的自我。 做和自己年龄相当的事情。有人说,年轻的时候比学历高、收入高;中年的时候比血压低、血糖低。再加一句,就是中年时更要比谁的心理情绪更稳定。情感的稳定带来心理的稳定,心理的稳定可以帮我们跨越人生路上的山山水水。 培养一些艺术类爱好。心理功能中比较高级的是升华,而艺术恰恰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起到修复心灵的作用。内心的冲突转化为激烈的外在行为也许并不适合中年人。相比不顾身体现状三天两头去跑半马甚至全马,培养艺术类爱好可持续性更强,风险更低。中国养生哲学强调"静养",这里的"静"实际上也包括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培养独处的能力,耐得住孤独。美国心理学家亚龙提出了人生的三种孤独类型:人际孤独、内心的孤独、存在的孤独。面对孤独比逃避孤独更有效,因为你避无可避。 抽时间多陪陪父母,增强和修复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人生情感的起点来源于与父母的情感连接,所以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成为一个人管理情感的源头。源头处理好了,分支的情感就都不是问题;源头没处理好,其他支流也不乐观。 寻求专业帮助。心理问题个体差异很大,适当学习一些心理知识或寻求心理学专家的帮助也是很好的方法。 作者 上海翊致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资深心理管理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