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教育作为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塑造和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而随着社会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思维能力要求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当前如何采用新式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率成为了高中学校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将主要以高中数学新式教学法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式教学法;教育阶段 一、高中数学新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1.高中数学新式教学法的定义。高中数学新式教学法主要是指根据社会和国家对于人才的需要,依据相应的规定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通常情况下,不同于过去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并能满足当代人才培养标准的教学方法都属于新式教学方法的范畴。但这些新式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却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具备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 2.高中数学新式教学法的作用。高中数学新式教学法的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属于讲授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们总是被动的去接受数学知识,很少开动自己的头脑,造成了我国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不强的结果。而新式数学教学法则将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当前高中数学新式教学法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再加上数学的学习对于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使得学生们普遍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一切活动的最重要动力,兴趣不高也造成了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此时,高中数学教育急需得到一套新式教学法的注入,来激发高中数学教育的活力。但部分高中学校对于新式教学法的采用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新式教学法一直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并缺少相应的科学制度来加以保障。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这类问题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高中数学新式教学法 1.做好课前的探究和布置工作,引导学生们自主参与进数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参与进数学的教学课堂,教师一定要注重备课的环节。同时要求学生们做好提前的课前预习,使学生们可以做好相应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以便于教师课堂上的正常授课进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的放宽学生们的自由程度,由学生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自身的探究去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而老师则为学生们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最大限度上的提升学生们数学学习的参与度。 2.做好课内优化工作,营造一个积极地数学学习氛围。教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一定要采用宽松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们提出质疑,将知识要点巧妙地转化为思维情景,使数学课堂呈现出一定的乐趣。例如在进行几何知识的教育时,可以让学生们适当收集生活中的几何体包装盒,然后在课堂上以此为模型,这类纸盒便于剖析和拆解,将会增强学生们对数学理论的认同感和理解。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们数学潜力的挖掘,通过相应的案例来促进学生们数学思维上的提升。也要利用好现有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如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3§3.3 中的几何曾有一道练习题: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在斜边AB上任取一点M,求AM小于AC的概率。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可以将其变式为:在变式一中条件不变,求使△ACM为钝角三角形的概率?在变式二中也是条件不变,求使△ACM为直角三角形的概率?而在变式三中把"在斜边AB上任取一点M"改为"过顶点C任作一射线l与斜边AB交一点M",求AM小于AC的概率?最后,变式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若点M在△ABC内,求使△ACM为钝角三角形的概率?通常教材中选择的例题都是具有一定针对性和普遍性的,因此适合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学习。而通过对典型例题的类比、引申和拓展,将有利于提出新的问题,并促使学生们产生新的观点和想法,完善自身的数学学习方式。同时,逻辑性的变式方法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采用数学新式教学法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的是学生们真实能力的提高。在实施新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们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逻辑循环上。并与学生们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理,还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做到仔细、耐心的指导和教育,减少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汤炳兴等.高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调查研究——以函数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09(05) 2 钱珮玲.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联系展现思想方法——对"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教学的思考[J].数学通报,2008(05) 3 江建国.例说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融合——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中渗透数学史[J].数学教学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