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洞察之眼


  刘润(微软(中国)公共事业部战略合作总监):扁平化并非万能
  所谓的扁平化管理并不是金科玉律,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东西,它只是在某一个特殊场景之下有效果而已。企业初创的时候,因为人不多,管理相对简单,很多事情吼一嗓子基本上就能沟通了,了不起吃顿火锅也就解决了。
  可是企业规模增长到100人之后,管理成本却不是上升百倍,而是上升万倍。很多公司到这时才意识到,层层汇报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公司变了,变得越来越没有人情味,流程越来越复杂了,可这正证明企业长大了。无论喜欢不喜欢,这就是成熟的代价。
  那么一旦公司成熟了,到底应该怎么管理呢?其实这没有正确的答案。扁平化不是绝对正确的,层级化到底应该分多少层,也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是药三分毒,真正适合自己公司的、提高效率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2009年,为了激励和培养公司内部的管理者,Google全球执行了一个著名的计划——氧气计划。经过大量数据分析、访谈、建模之后,谷歌得到了好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8个指标:好的管理者要是一个好教练;要避免微管理,并且进行充分的授权;对团队成员的成就和心情保持着高度的兴趣;关注生产力,用结果证明一切;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沟通者;帮助团队成员去发展他们的职业生涯;为团队设置一个明确的愿景和战略;拥有关键的技术能力来帮助员工解决问题。
  从中可以发现,谷歌作为一个科技公司,管理者的主要指标竟然不是技术指标。也就是说,公司成熟之后,一个仅仅能解决技术问题的经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管理者掌握和学习更多更复杂的技能,这也是成熟的代价。罗文益(知乎达人):大部分事情都是"优化"出来的
  有个很有名的问题叫做:为什么我知道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写文章的,他学了好几门写作课,知道了不少道理,但到写的时候,才发现出问题了——他写起来很慢很慢,总觉得哪里需要调整、修改,结果写得非常困难,以至于根本就写不下去了……
  "邯郸学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个学别人走路的燕国人,最后连自己怎么走路都忘了。为什么呢?就是脑子里面太想运用新知识了,从而造成了很强的自我监控,总想着自己这一分一秒的工作,能不能达到"好工作"的标准,能不能恰当地运用新知识。我管这个叫"知识的悖论"——知道得越多,做得越差。
  推而广之,初入职场的人,脑子里面也有很多从书本里面学到的"知识""规则""套路",但在运用的时候却总是束手束脚,最后的结果就是,明明特别不想出错,却偏偏出一堆错误。
  怎么辦?简单来说,你应该放开自己,把你知道的东西当成"过滤器",而不是做事的"引擎"。比如写文章,你完全可以凭着本性去写,一直写完,不要考虑什么"法则""套路",写完之后再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作为"检验标准",来分析文章达标了没有。再比如工作上要做什么东西,一个功能、一个图样,你都应该先放手做出一个Demo,然后按照要求一点点改进、调整。
  这种做事方法的内核,本质上就是"弹性化自我监控"——在恰当的时机放飞自我,专注生产,而后再来检验。如果你的工作是有创造性的,或者你想做出创造性的东西,再或者是你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展工作,那你必须相信自己,先做起来,回头再改。
  其实,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优化"出来的。
网站目录投稿: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