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们不可能找到第二个地球


  能找到第二个家园吗?
  上周,全球人民为NASA(美国国家宇航局)发现了kepler 452b,一颗太阳系之外的类地行星兴奋不已,因为被解读成发现了所谓第二地球,人类真的能找到第二家园吗?
  当然没这么简单,在大众看来,发现地球之外的第二个家园,貌似就像出了村口发现第二个村子那么容易,而事实上,kepler(开普勒)望远镜用于寻找外星人来说还是个非常粗糙的工具,要想识别到外行星是否有生命,甚至比人眼从地面分辨国际空间站上一只苍蝇的公母更难。
  给大众造成发现第二个地球错觉的是媒体对于NASA消息不恰当的解读,比如有消息说Kepler 452b与地球相似度是98%,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呢?
  大众的理解或许是一群人中找到了一对双胞胎,但科学数字的真正含义却大相径庭,比如人与所有哺乳动物的基因相似度一般都在90%以上,与大猩猩则超过99%,甚至,人与果蝇基因的相似度都有接近80%,科学数据的理解与常识相去甚远。
  存在跟地球相同物理条件的行星已然很难,更难的是,即使存在也未必能够联系上!且不说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试想,我们每天都想找到人类之外的生命并希望与之对话,但是当我们看到田地里的蚂蚁,尝试过与蚂蚁对话吗?
  显然,不是没有蚂蚁,我们头脑中"智慧生命"的固有观念甚至阻止了"联系"蚂蚁的一切可能尝试。同样道理,当我们以照着镜子的思路去找另一个人的时候,也看不到另一个人的存在,因为没有人会长得跟自己完全一样。
  找到不只是存在的问题,还取决于我们是否有共同的认知标准,或许,得到地外生命、外星人的消息越多,我们只会感到更多的孤独,都找不到两个相同长相的地球人,又怎么奢望找到相同认知的外星人?
  ▲Kepler 452b and Earth
  萌因,文化传承生命力
  生命是一种奇特的存在,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基因,达尔文在一百多年前用遗传、变异、物竞、天择来描述生命通过基因不断繁衍、延续的规律。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变异使得物种具有变化性,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具有适应力,通过物竞、天择物种保持动态的平衡。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文化也具有基因类似的属性,并称之为meme,这里把它翻译成"萌因",通过研究发现,萌因为了保证人群的独特、持续存在,需要具有基因遗传、变异、物竞、天择类似的属性,那就是:传播、创意、对抗、流行,传播保证了文化信息能够在人群中复制扩散,创意使得呆板的文化能够被不同人接受,对抗冲突实现文化竞争,流行使得人群行为的同一,保持群体的稳定性。
  基因让一团有机物成为了生命,萌因让一群人能够形成有文化的社区。就像一块肉并不等于生命,一群人也并不等于社区,赋予传播、创意、对抗、流行的文化萌因才能构成有生命力的社区。基因决定了生命,没有基因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萌因决定了社区,没有萌因就没有社区的存在。
  ▲理查德·道金斯,1941年3月26日生,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学家。1976年出版《自私的基因》,他的基因观念,颠覆了我们对自身的幻觉,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社群与商业的萌因
  互联网时代,商品变得越来越富足,人们对商品功能的要求日趋饱和,商家越来越重视商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怀,然而,许多所谓故事,并没有促进商品的销售,感动的也只有策划者自己,什么样的文化包装才有价值呢?才能让人群体会到文化的力量?答案是要有萌因。
  文化包装必须同时满足萌因的四大属性:故事需要具有传播性,能够在人群中复制,影响更多的人,没有共同认知基础,人与人之间也和人与蚂蚁一样,不会发生信息交流与传播。需要为创意留足空间,传播过程中不断加入传播者的创意,才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还要有冲突,对其他不同观点的驱逐力、排斥力,对异己的排斥才能强化同化的力量。最后是流行,社区之所以成为社区,是因为形成了文化流行,让所有人有共同的关注点。
  借助互联网,社区与社区间能够持续互相作用,形成更大的社会结构:社群。社群是互相发生作用社区的群体,一个社区里的个人与另一个社区里的个人都能够建立互相联系,然后,两个社区如果没有散掉变成一个社区,还能够保持两个社区的存在,是因为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萌因,萌因能够让社区组织在频繁的文化交流中保持稳定。
  饭店的一张饭桌,如果全是随机拼凑的顾客,当有新顾客进来的时候,只要还有空座位,新顾客就会坐进来,如果开始坐下的全是一个公司的同事,后续新顾客即使看到桌上还有空座,也很难再插进来坐下,而且,那些同事坐成的一桌常常比拼凑的一桌具有更多的消费,这就是萌因的力量。
  也许,宇宙里有很多个地球,每个地球上都有很多"人",但如果没有萌因,我们会忽略他们的存在,最后,不得不接受一个沮丧的现实:我们依然处在孤独之中。
网站目录投稿:寻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