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嘴上机敏,内心怯弱,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被钱钟书刻画得极尽曲折入木三分。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其性格无疑备受关注,揣度和琢磨,其鲜明的性格特征为这部伟大的作品备添亮色,同时带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归国的青年学子的普遍心态的深刻烙印。 关键词:钱钟书;方鸿渐;苏文纨;知识青年;爱情故事;社会背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在读此作品之前,我先了解了钱钟书先生的简介,这样我感觉能使自己体会到先生所处的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可以深入理解先生的生活感悟,并且从社会背景出发,往往可以抓住小说所表现的人物特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钱钟书与《围城》 钱先生在其父亲的影响下,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这使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他曾到英国、法国留学,担任过大学教授。在1941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困与上海,直到抗战胜利。在此期间他的文学创作走向了高峰,并写成发表了长篇小说《围城》,可以说他经历的坎坷来自学习与工作。 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置身于抗战烽烟之外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变迁沉浮,围绕着生活、职业与婚姻等问题展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小说共分了四个单元 ,第一章到第四章是第一单元,主要写了方鸿渐在上海与苏文纨的"爱情"纠葛,表现了方鸿渐纨绔子弟优柔寡断、遇世事而玩世不恭的浮华相。第五章为第二单元,主要写了方鸿渐等人从爱情的牢笼冲出,就共同去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第三单元是第六、七章,主要描写了三氯大学里的明争暗斗。 《围城》被喻为现代文学经典。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来自于两句欧洲成语。大意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未知觉,因此,"围城"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使读者对人生如有所悟。作品富有时代意义,揭示当时的时代危机,以及在那个特定年代里,人生必然遭遇的种种困境。小说揭示了方鸿渐一类知识分子深陷"围城"的困境,一次次爱恨纠葛有如"围城",一处处谋生之地也是"围城",整个社会就是一座"围城"。到头来,谁也无法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纵观《围城》,主要有以下几点 1、唯美主义思想无处不在。钱钟书的唯美思想在《围城》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书中对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具备喜剧式的漫画讽刺,出于唯美思想,作者特别善于发现人的种种弱点,他不会放过人物的任何一点点弱点。例如人物的外貌,细细品来,苏小姐、汪太太也算是美人,然而钱钟书显然皆不甚满意,这些挑剔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无遗。例如对苏小姐的描写、对汪太太的外貌描写、还有通过孙柔嘉对汪太太的"提纲"的描绘,都明显透出来自轻松幽默中的冷嘲热讽。整体看来,似乎二位美人反倒不是美中不足了,而是丑多于美了,然而稍作品味、略为思索,则又是会心一笑,作者这样写的用心所在令人莞尔。以此看来,无时无刻、字里行间、作者都会于辛辣的挑剔和嘲讽中孜孜以求地追寻着他的理想境界:十全十美、完美无缺,并且乐此不疲,是一个十足的唯美主义者。他永远以一颗最真诚的心去执著地追求、向往,相信没有哪一位读者会不为之所动容、并且心有所感的。 他的夫人杨绛在《写<围城>的钱钟书》一文中,对钱钟书的评价以"痴气"贯串始终, 旨在引领读者充分领会作品。杨绛回忆说:"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画一个大花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了。"他曾以"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为由,提倡只生一个孩子。事实亦是如此,他们夫妇终其一生也只有一个女儿,连夫人也说"他的痴气怪别致的"。其实岂止是他的夫人,在任何人看来,都是有趣得很,惊世骇俗得很,难免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惊慕不已。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的时候在她被窝里埋置各种东西,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的大乐,而且是百玩不厌。"他"曾养过一只聪明的猫,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试想若不是有一颗纯美洁净的童心,一个坦诚真实的人格,一份对生活的执著和热爱,一个追求唯美的天性,这样一位大学者怎么会有如此举动呢?可知他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爱心、一生追寻爱与美的、君子坦荡荡的钱钟书。在此,我的理解是,所谓的"痴气"就是天性率真,崇尚自然,追求唯美的理想主义思想境界。 2、书中的女性形象发人深省。如果说,《围城》是一部具备着鲜明的时代气息的作品,那么,其中的女性形象,就是旗帜鲜明地张扬着女性的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但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并且对封建思想的残余给她们的束缚和迫害给予深深的同情,对于她们的苦闷、彷徨给予深深的理解。但是很显然,书中的女子都没有找到相应的出路,都徘徊在"城中"无所适从。书中的几位主要女性,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都有较好的家庭出身,都具备着温柔、美貌、智慧,在社会上,完全有能力担当与男性同样的责任,但是最终都是委委屈屈不得施展。婚姻不如意、生活空间狭小,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一席之地。这就间接地揭示出由于时代的局限,没有给女性提供足够的生存发展的空间。 例如苏文纨,她出国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按说出身名门,又取得这样的高学历,她应该首先在社会上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但是她没有,很显然,她寻求的只是爱情,也只能是爱情。按说她对爱情的追求应该是具有较高层次的,不至于委屈自己,至少是崇尚男女平等的。但是追求看似各方面都比較般配的方鸿渐居然不成,她又不肯仰视着大男子主义十足的,且与自己志趣毫不相投的赵辛楣,最后勉勉强强地下嫁给了所谓的"诗人"曹元朗。她爱曹元朗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她嫁给曹元朗是万般无奈之下的最后选择,婚后幸福和谐与否,个中滋味她清楚得很,我们读者也清楚得很。然而,已年届"二十五六岁"的大龄、追求者的数量并不多、当时的男人娶妻只要相夫教子别无所求。虽然戴着女博士的高高头衔,却不能为她的出嫁增加任何有份量的砝码,其实,她选择的余地并不大,更限于时代,她无法大胆追求、自由自在地去寻觅爱人,获得更多的恋爱机会,因此,她所能选择的空间更是极为有限。这段婚姻,对于苏文纨来说,唯一可以得到慰藉的是,她不会像一般女子那样,受丈夫的奴役、欺凌,不会仅仅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除此之外,她还能有机会有条件得到更多吗?她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吗?从这个角度来看,汪太太和她的经历与结局是最相仿的,更是书中众女子中命运和境遇比较好的。不好的,甚至于有些变态的老处女范懿、失学在家只好依附于兄嫂生活的刘小姐,她们内心的寂寞凄凉更是不言自明的。 3、善用对比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围城》中的重要情节大都是人物众多、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的场景。有如一幕幕情景剧一样,短小、精致,经典而且精炼。在人物各不相同的语言、动作、表情的变化对比之中,全面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书中的评论和讽刺比比皆是,但都是借书中人物的眼光和感受来间接看待和评价的,而且多是以事见人,具备足够的客观与真实。 作者不仅巧妙地运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来写人叙事,而且还能天衣无缝地将人物本身的言行作对比。他善于透视人物言行举止的心理基础,并揭示出描写对象灵魂的丑陋,戳穿和嘲笑对象在言行举止上的虚假性。在对社会对人性毫不容情的嘲弄与挖苦的同时,将人物的各个姿态有机地融于书中各个情节之中,洋溢着作者对人生深切的思索与热情。 综上所述,《围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具有它独一无二的艺术美感,在思想意义上更有它独具特色的深度与广度。而对于喜剧性典型细节的细致描绘,细微的心理描写,无不显示出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机智、幽默的讽刺艺术。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在于其妙不可言的深度讽刺,更在于其妙趣横生的比喻和寓意深刻的抒情议论,令人沉浸于其中深深思索、感叹不已、惊叹不止,堪称是传世佳作。 生活本身就是一座大围城,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每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座围城里是否活得精彩。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各方面竞争相当激烈,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围城》里的更加激烈也更加凶险,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拼搏,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创造这围城中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美好。 参考文献 [1] 《围城》是钱钟书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公司出版. [2] 节选自郭志刚《谈钱钟书的〈围城〉》《小说鉴赏文库·中国现代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3] 摘自陆文虎编《钱钟书研究采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