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学生感恩品质的现状研究


  【摘 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理念下,采用多维感恩量表(GRAT)对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的300名学生进行感恩品质进行测量,收回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76份,经过SPSS20.0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高职院校感恩品质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年级、出生地、是否接受过资助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阐述高职学生感恩品质现状,深入分析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影响因素。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职学生;感恩品质;现状
  一、研究背景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被提出后,在高校中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研究较多,许多学者和高校管理者从目前高校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从队伍建设、制度制定等多种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感恩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升学生感恩能力,培养学生感恩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在近几年立德树人工程普遍实施的新景象下,感恩教育的开展在高校中呈现出更高的热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感恩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涉及感恩层次分析、感恩过程探讨、感恩动力机制,即人为什么感恩等方面,同时还有不少研究结合时代背景对感恩品质、感恩能力进行调查,期望提出一些可行的提升学生感恩能力、培养感恩品质的方式方法。如,周元明(2007)指出,感恩包括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次,因此,对学生感恩能力进行干预也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学者黎斌(2010)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从学校德育工作出发,提出从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教育机制、教育体系、教育者等四个方面出发提升学生感恩品质;刘云飞(2013)对高中生感戴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做了干预研究,研究表明通过采用同时进行感恩课堂和感恩日记的干预,实验组被试的感戴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干预效果较好。
  (二)国外研究现状
  相比而言,国外学术界对感恩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国外学者大多将感恩界定为一种认知、情感或情绪,也有学者将其界定为一种人格特质,也就是说,他们更多地将感恩看作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并不关心外在的行为表现。准确地讲,他们所研究的是"感激"这样一种内在心理状态,同时,感恩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是一种能意识到美好的事物并心怀善意,并能够花时间去表达自己的心意的优秀品质。如此,強化个体感恩行为便可以从激发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出发,进行影响个体的行为。
  三、概念的界定
  笔者经过查阅文献,总结后认为感恩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产生认知,伴随正向情绪体验并对外界事物进行汇报的过程。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选取Watkins等人(2003)编制的多维感恩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 Gratitude Resentment and Appreciation Test,GRAT)对被试的感恩水平进行调查。该量表共有44个题项,分为富足感、简单感激(即对非社会来源的事物的感激)、感恩他人3个维度(因子)。在中国已经修订的多维感恩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0,由此可见,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5%。其中,独生子女56人,非独生子女220人;男生111人,女生165人;理科生54人,文科生116人,工科71人,艺术生35人;城市学生73人,农村203人;接收过资助学生114人,未接收过资助学生162人。对所回收到的有效数据进行SPSS 20.0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性别上的差异。对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性别上做t检验,感恩品质的富足感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24<0.05),表现为男生的感恩品质状况在富足感因子上高于女生,感恩品质在感恩他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32<0.05),表现为女生的感恩品质在感恩他人因子上高于男生。
  (2)感恩品质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对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做t检验,可以看到,是否为独生子女在富足感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的(P=0.021<0.05),具体表现在独生子女的富足感要高于于非独生子女,是否为独生子女在感恩他人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非独生子女的感恩他人方面要高于独生子女(P=0.03<0.05)。
  (3)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专业上的差异。对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专业上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富足感因子上存在差异显著(P=0.021<0.05)表现为文科生>理科生>艺术生>工科生,在简单感激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3<0.05),表现为文科生>工科生>理科生>艺术生,在感恩他人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27<0.05),表现为文科生>工科生>理科生>艺术生。
  (4)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年级上的差异。对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年级上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年级上存在差异上的显著,具体表现为高职学生感恩品质的家庭富足感因子上大三优于大二,大二优于大一(P=0.032<0.05)在感恩他人方面大二优于大大三,大三优于大一(P=0.002<0.01)。
  (5)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出生地上的差异。对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出生地上做t检验,结果表明,高职学生感恩品质的富足感因子在出生地上是存在差异的(P=0.03<0.05),具体表现在来自城镇的高职学生的感恩品质富足感要高于农村学生;高职学生感恩品质的简单感激因子在出生地上存在差异(P=0.002>0.05),具体表现为农村学生简单感激行为多于农村学生。endprint
  (6)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是否接受过资助情况上的差异。对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在是否接受资助上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高职学生是否接受过资助在感恩品质的感恩他人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2<0.01),具體表现为有过接受资助经历高职学生的感恩品质要高于未接受过资助的学生。
  五、高职学生感恩品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职学生的感恩品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目前感恩研究中比较备受关注的问题。作为新时期的"95"后,新时期的高职学生的感恩品质有以下特征:
  1、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淡泊、拜金主义倾向严重的情况普遍居多。新时期的"95"后,是一群刚刚迈入"象牙塔"的一个群体,"95"后学生个性突出,与80后相比,其思想具有差异性和独立性,感恩意识缺乏是"95"后普遍存在的问题。
  2、感恩意识存在误区、亲情意识十分淡薄、缺乏对亲人的感恩。"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5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都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事情。许多"95"后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较少关心父母,不知回报父母。
  3、对国家、社会、学校和老师缺乏感恩。作为青年一代的"95后",生活在这样繁荣富强的国家,安定有序、和谐平安的社会、美丽的校园中学习和生活,但是有些大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玩手机,甚至有些学生不尊重老师。
  4、接受资助的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有些学生竟认为"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最起码的感恩之心,一些接受过资助的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并没有意识去助人为乐来感恩、回报社会,将良好的品行传递下去。
  六、高职学生感恩品质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许多中国家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绝大多数的期望都放在了学业上,许多家长很少教育孩子孝敬老人,感恩父母,许多孩子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感恩他人,也不懂得怎么来表达感恩。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感恩意识影响非常大,有些家长自身就缺乏感恩意识,缺乏感恩行为,所以,孩子也缺乏感恩行动。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许多高职院校依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是最首要的"而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多为留守儿童,将感恩教育真正扎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是一件较难的事情,一些教师注重科研、个人业绩,却忽略了学生在品德上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有针对性、特色化,而不是内容空泛化、活动形式化。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实际来出发,尽量少做表面工作,重视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
  3、个人认知和心理原因
  作为"95后"的大学生,具有独立性和差异性的个性的心理特征,思考问题乐于从自身出发,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感受。许多学生认为老师的教育、学生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还经常出现抱怨心理。"95后"学生性格敏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形成了"攀比"和"拜金"的现象,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起着负面作用。
  4、市场经济负面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变革,社会结构的复杂变化,从而衍生出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观形态。市场上的高仿货、学术腐败造假、虚荣的贪图富贵,这些现象都直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感恩之心。许多学生丢失理想信念,拜金主义现象非常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江丽丽.初中生感恩品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5).
  [2]周婧.初中生感恩品质的干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3(5).
  [3]李志强.大学生感恩品质现状调查与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网站目录投稿: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