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他总是花很少的时间学习,却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没错,斯科特·杨就是人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几乎课下不学习,却以全班第二的成绩毕业。读大学的时候,一般考前复习不到两个小时,但是他的成绩总在A和A+之间。最近他又完成了一项学习壮举,10天拿下线性代数,12个月自学完成4年麻省理工个学院计算机科学33门课程。 那么他是天才吗?他到底有什么学习诀窍呢?这位加拿大学生只是找到了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整体性学习。他将他的学习方法写成了《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 如果只用一种方式了解某样事物,你就不会真正了解他,了解事物真正含义的秘密,取决于如何将其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事物相联系,通过联系,你可将想法内化于心,从各种角度看问题,直至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才是思考的真谛。——马文·明斯基(博学家、认知科学家、人工智能研究者) 上面这段话是写在《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的首页上面的。我想这也许就是他能比一般人学的更快更好的关键,这里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联系,二是内化。 通俗来讲,就是你找到知识点的关联,然后把他们变成自己的观点,这样你不仅把知识进行了深刻的理解,还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呢。 先来说说联系。 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学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虽然古人说"风马马牛不相及"。但你肯定也听说过蝴蝶效应:大西洋彼岸的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经过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就导致了对面一个大海啸的发生。这样看,你还觉得事物是不相干的吗? 学习的时候,不要死记硬背,不要死记硬背,不要死记硬背(要连说三次)。你要理解它,然后再把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你会学得更快,更好更多呢。当把一个新的知识点联系到你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的后,你又可以把更多的知识联系到这个知识点当中。 当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网络的时候,就是你的一个认知地图啦。地图中各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就如真的地图一般,他们之间都有好多条路是相通的。 再来就是内化啦。 其实内化比较简单,就是要理解的意思。只有理解了,才是你的。其实比喻就是帮助我们理解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1980年,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就把隐喻定义为"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而这恰恰就是学习的本质。 如果你能把一个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比喻成另外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事物。还怕学不会吗? 书中就此举例了一个"吃饭学习模型法"。就把学习的五个步骤,用吃饭的五个步骤进行比喻,让我们可以更加轻松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外出觅食的时候,是不是先找餐馆、点菜、等菜、上菜、然后才开吃呢?相对应的,我们把学习知识的过程比喻成觅食的过程:先找到要学的知识和信息(找餐馆),然后理解信息(点菜),发散思维(等菜),纠错(上错菜),运用(开吃)。是不是很容易就理解和记住了呢? 这是斯科特·扬的整体性学习法最基础的思维方式,还有好多具体的可行性小技巧在书中等着你哟。 你有什么高效学习的方法吗?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