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老师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去创新,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创设环境,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观念:思维:问题
  随着新课程程的逐步推广与实行,数学教学的观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创新,新的教学模式的变化发展,我们数学教育领域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教师要有创新理念,要服下身子甘为人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观念里学生只要按教师说的去做就够了,殊不知,新课程的理念是要求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学生的想法或许是幼稚的,但其中常常蕴含着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应用心去点燃和撞击学生的思维链,让他蹦出火花,不要怕学生提问题。例如:引入数轴时,有一个学生就问:"老师,为什么要把数表示在一条直线上?"就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是经过了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后自然的发问,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与要害。这节课也正是解决的一个重要疑点,也正是许多学生心存困惑的地方。学生的提问确有节外生枝的地方,但这往往能弥补教师思维上的某种疏忽,正所谓教学相长。在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有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有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也要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改变教育行为,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留有更多的参与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新欲望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具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化的注意,并有热烈向往的心情,可以看出,兴趣是最好的信念老师,也是学生产生创新动机的直接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首先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如类比导入法,此法由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为切入点,使学生将新知与已知进行比较,促进学生产生知识的迁移,进而掌握新知。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从学生已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入手,由全等三角形对应的边、角与周长相等来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边、角与周长的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联系生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入手,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如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几何图形,它们是某一个图形或某几个图形的组合,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寻找生活中所存在的几何图形。学生在房屋的装修中、美术创作中都会发现许多几何图形,这样会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使学生在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主观创造的意愿,激起学生的创新兴趣,促进学生去主动创新。
  三、设问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尤其是有价值的好问题则更能吸引人去积极思考。"问"起源于"疑",疑源于思。因此,在教学中要实时根据学生理解程度设置问题,问题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过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所以,问题的设置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当然,这都需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以确保多数学生对提出问题已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本身就是一个集中了观察、实验、比较、猜想、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等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进而来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师生的多向交流过程,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多种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机渗透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求异思维、联想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运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思维是指不受常规的限制,突破思维定式,寻求变异,多角度、多渠道地来寻求答案。这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异性与创新性的发展。
  学是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观念,对学生实行"放的政策",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身份融入学生讨论,通过互动得到创生。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网站目录投稿:夜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