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誊抄孝经走红网络释放回归传统的积极信号


  近日,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期中作业走红网络,布置作业的教师要求作业用小篆在竹简上誊抄《孝经》。提前抄完的同学表示:"过程很艰难,2369字一个字都不能错,但收获也很丰富!"此事一经自媒体传播,立即引起网友热议,网友纷纷为此点赞打call,并表示想去上这位老师的课。(11月10日中国青年网)
  无独有偶。两年前,浙江师大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李圣华教授,在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上就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所有学生任选一部古书,用竖排繁体抄写,并要附上注释。有一名学生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古书"手抄本",足足耗尽了160张A4大小的稿纸。据说,学生们不仅喜欢上了这份作业,而且还抄上了瘾。看起来,貌似重复单调的誊写、手抄作业正在受到学子们的欢迎。
  这些耗时耗力的誊抄作业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作业契合了专业内涵,体现了专业特点。虽然耗时,但脑力劳动强度并不太大,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对学生而言既有价值又非常可行。从对誊抄《孝经》行为的普遍点赞打call中,似乎可以解读出"传统回归"的积极信号。
  一是折射传统书写的回归。信息时代的到来,客观上使手写文字的机会变少了,以至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矛头直指电脑对手写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人们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基本的文字书写训练。就此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誊抄《孝经》受热捧,而且还是用具有一定书写难度的小篆来书写,成为互联网大潮中的"逆袭"典范,令人耳目一新。当然,信息时代的大潮浩浩荡荡,唯有顺应,别无他法。但至少我们应该思考和懂得,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新技术革命进程中如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于此,就是既要掌握熟练驾驭电脑这一现代之技,又不忘初心,努力写一手比较规范甚至漂亮的汉字。
  二是折射传统文化的回归。《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仅讲一般的孝,而是将这种孝文化扩展至家国、伦理人际之中。作为文化交流频繁、思想活跃的高校,既需要放开眼光,汲取他国优秀文化,更需要立足实际,站稳脚跟,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之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包括"孝"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显然,誊抄《孝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的训练和回归,而且也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通过誊抄《孝经》,让学生在与古代经典的直接亲密接触中知其外形、感其内蕴,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三是折射传统生活的回归。在竹简上抄写可以更好地让同学们学会平心静气,体验古人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实现一次古今的穿越。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有的人变得越来越焦虑,什么都想快,忽匆匆地往前赶,忽略了身边的美景和心灵的修养,往往为物所累,生活变得日渐局促逼仄;有的人甚至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误判了传统与现代的内在联系,认为传统意味着落后,现代意味着进步,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如何在现代科技文明的大浪中体验古人的精神世界,进而古为今用,使现代人的心灵格局更加丰盈饱满,生活更有诗意和生机,许多先贤对人世的思考和总结或许都有镜鉴意义。让学生利用竹简誊抄《孝经》,正在做着这样的努力。
  当然,需注意的是利用竹简誊抄《孝经》,形式固然很新奇,也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但竹简这样的作业工具对于某些家境一般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可能还是有些"奢侈"。而且,竹简作业是老师收回还是返给学生自己保管?如果是老师收回,一届一个班收一批竹简作业,不出三两年,厚重的竹简作业就会堆满老师的办公桌,怎能放得下?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果是返给学生自己保管,他们会在多大程度上保管好自己的"大作"?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思考解决。
网站目录投稿:从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