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汹涌而至,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网购、订餐、打车、社交、就医、学习、理财、买菜……智能化应用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便捷和高效。可是,许多老人却并未享受到"智能"带来的便利,反而遇到了更多的不便。基层反映,对于这种在智能化时代,老年人"被弱势"的情况,存在三方面原因,亟待相关部门重视。 一是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高科技的东西有了畏难心理,没人教、学不会、不愿用。现在智能化主要体现在智能手机上,正所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但如今的广大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大多数人还在使用老年机,而且一些农村老年人的子女在外打工,没人教他们使用微信、支付宝、健康码等功能,更何况不少老年人还是文盲,学习能力不足。就比如我们在推广微嘉园的时候,告诉群众微嘉园里很多功能模块,每天使用可以积累积分,兑换商品,一些老年人其实很感兴趣的,但是只有老年机,没微信,不会使用,只能望而兴叹。 二是各种智能应用忽视了"适老化",让老年人无所适从。就拿智能家电来说,目前已经成为家电市场的主流,可是,其操作复杂、功能繁多,目标定位群体是中青年,对老年人来说,太复杂,怕一不小心使用不当导致电器烧坏而不敢使用。对智能手机,老人们也是又爱又怕,大部分老人虽然愿意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但对智能手机的各种复杂性能无法驾驭,害怕不小心误点了什么应用,很容易被多扣话费,也害怕绑定银行卡,钱怎么花出去的自己都不知道。例如,海宁某老人在子女的帮助下学会了看抖音,但因为不知道何时把无线关了,流量费被扣了好几百,以至于之后不敢用了。 三是公共服务缺乏综合考虑,应急预案及相应配套措施不完善。就好比之前网上发出来的一位94岁老奶奶为激活社保卡,被子女抬着在银行柜机前进行人脸识别一事引发社会热议,这本意是好的,为了提高用户信息安全,但实际操作上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类事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就如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健康码,也曾对很多老年人造成困扰,在疫情期间,为了遏制新冠病毒传播,海宁曾规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出示健康码绿码,很多老年人日常出门都要乘坐公交车,却因为老年机没法出示健康码而无法乘坐,哪怕子女可以帮助申请健康码,但也不可能每次出门都让子女陪同,由此造成了相当大的不便。 为此,基层建议:一是鼓励基层村、社区工作者等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等新技术,同时引导老年人的子女多教会父母使用智能产品;二是提高涉老智能产品的适老性,满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等方面的需求;三是社会公共服务在发展线上业务的同时,必须充分保留线下渠道,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