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 "不满和反抗是最有生命力。不满意才表示你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如果什么都满意了、满足了,那已经变成很平常、平庸的状态了。"张小龙如是解释了自己20年来不断创新的内在生命力。 当时光回流到1994年秋天时,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张小龙,望着一栋归属政府的死气沉沉的大楼——他即将报到工作的单位,他立刻感到"一种窒息从头顶笼罩下来"。源于内心对创新的追求,对平庸的反抗,让他没有走入"围城"式歧途,而直接进入了活力与前景无限的互联网行业。 成功自然青睐这种"不安分分子"。2年后,他开发出了foxmail1.0版本——一个当时轰动中国IT圈的产品,被认为是这位天才产品经理的首个标志性作品。 时任《电脑报》记者李学凌(没错,就是现在欢聚时代的CEO)曾这样描述过当时张小龙在IT圈中的影响,"只要你站在黄庄路口,大喊一声,我是Foxmail张小龙,一定会有一大群人围上来,让你签名。"也就在那一年,腾讯公司董事长马化腾才刚从深圳大学毕业,进入寻呼行业当工程师,月薪1100元。 而当这两个人——中国最具战略眼光的商业领袖之一和最具创新能力的产品经理之一——发生交集后,一段中国互联网产品创新的新历史又拉开了序幕。 这发生在2005年,腾讯收购了张小龙带领的Foxmail团队。此时,马化腾、张朝阳用他们积累下的巨大用户寻找风投、扩张商业帝国版图,而Foxmail的产品创新力得到公认,但是张小龙无法证明自己对商业公司的驾驭能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曾动过将软件免费送人,去硅谷做一名程序员的念头。 事后多年,张小龙在接受《腾讯月刊》专访时承认,说"IT是由极客来推动的"是不对的,IT一直都不是由极客来推动的。 "当然看你怎么定义极客和黑客这些人。可能更通俗的定义是,极客喜欢钻到技术里面,并且不按常规来行动,经常会按自己的个性做一些事情的人。但这不是现实,现实是产品是商业公司在推动的。 我当时一个人写Foxmail写了三四年,我做所有的事情,图表也是自己画的,连UI都是自己做的,也没有什么产品经理,因为你一个人要写代码,你要做光所有的事情,那时不存在这种分工;现在我们每个角色都有一堆人在做,这样效率肯定就低了很多,但是它可以保证每块其实是更专业地去做,有可能会做得更好一些。" 但在腾讯这个充满狼性文化的大平台上,张小龙很快证明了自己的创新天才本能。时任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的他,在2006年初的年会上指着一张迪拜帆船酒店的画说:"我们要做一个最好的邮箱,7星级邮箱。"台下报以一片笑声,张小龙也不例外。前者也许是嘲笑,而张小龙内心却异常自信。不久,QQ邮箱问世,经过迭代更新后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邮箱服务的新里程碑。 这种成功创新的惯性,终于在2011年达到了顶峰,这就是几乎让普通人都知道有张小龙的产品——微信。 "我们想做一个伟大的产品来取悦于自己,这样的念头会传达到团队的每一个人,会觉得我们的工作并不只是为了这份工资,我们还是在做一些让我们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样的驱动我觉得会比责任或者说要求来得要好,并且它是会感染的,它会让整个团队感受到。你不用说话告诉大家,通过行动就已经告诉大家了:其实我们的目标是很有成就感的,而不是简单地说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张小龙说。 如今,微信正面临着平台化和国际化的挑战。深谙创新生命力的张小龙,也已经想好了未来的可能。他在最新的访问中就提到:"说到沟通工具的进化,我觉得可能要取决于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会让人的沟通变得更加高效。所以我们最近在关注像Google眼镜这样的东西,很希望把微信做到类似于Google眼镜这样的镜片里去,同样是沟通,可能我还是要说话,但是我说话不用手去按住了,这样又会轻松很多。如果我眨眨眼睛对方就知道我一个表情代表什么,那又更轻松了。甚至有些厂商现在也在研究通过脑电波来控制手机或者外面的物体,这时候我们连手都不用动了——这些都是推动工具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