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全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分析


  【摘 要】本文选取18项影响经济实力的指标,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影响经济实力的主要因素,并运用因子分析得出全国31个省份经济实力的排名状态。
  【关键词】经济实力;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发展不平衡,其经济实力也存在显著差异。
  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测度和评价的系统研究,国际上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各地区区域不平衡的问题。陈小曼(2014)从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入手,认为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制度基础建设力度、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均会制约区域发展。王陕菊(2017)从产业梯次转移和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探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机制。梁隆斌和张华(2011)基于三大产业的视角,认为各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刘干和陆叶(2018)运用MA 聚类法对我国31个省市2005-2015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数据进行动态聚类,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右偏性,区域间"贫富悬殊"差异显著。
  因此,对全国各省经济实力影响因素的探究并进行测度与分类,对区域经济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关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和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中应尽量采用的经济总量指标而不是人均指标。综合经济实力水平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指标的选取参考了杨利红和梁小甜(2017)中指标的设置,遵循了功能性、可获取性、完备性、非重叠性、可比性五个基本原则,最终采用的指标有X1:年末常住人口、X2:地区生产总值、X3:客运量、X4:货运量、X5:公共交通车辆运营数、X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7:地方财政一般預算支出、X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0: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X11:医院数、X12:卫生人员数、X13: 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X14:电话普及率、X15:互联网普及率、X16:邮政营业网点数、X17:快递量和X18: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选取31个省份2014-2016年的经济数据。其中,对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和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6项价格指标以2014年为基期的不变价利用GDP平减指数剔除了价格影响因素。最后,对经预处理后的指标取3年的几何平均值。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相关分析
  为探究影响经济实力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地区生产总值表示各省份经济实力,对年末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这3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1可知,地区生产总值与年末总人口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很大的正相关关系。可知人口因素对地区生产总值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二孩"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省份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的投资额可以促进各省份经济实力的提升。
  2.回归分析
  本文拟探究影响各省份经济实力的主要因素,故以地区生产总值为因变量,以年末常住人口数量、客运量等17项指标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到的模型调整R2均在0.970以上,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适合进一步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3可知,全国各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邮政营业网点数有显著的关系,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差不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每提高1个单位,地区生产总值都分别增加1个单位左右,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最小,邮政营业网点数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地方生产总值的发展,这可能受到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冲击。因此,为实现各省份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着重关注社会消费品零售业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两个指标,并适当减少地区邮政营业网点数。
  (二)因子分析
  本文收集全国31个省份2014-2016年的经济数据,并取数据的几何平均值。运用SPSS22.0首先将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让实证过程中因子分析结果不受数据的量纲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论证各省份经济实力综合排名与各省份在经济方面的优劣势。
  1.判断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如表3所示,KMO 取值为0.808,表明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Sig取值为0.000,表明数据来自于正态分布总体,适合进一步分析。
  2.因子提取并命名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本研究从18项指标中提取了两个主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405%,表明这两个因子可以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能够比较充分地评价31个省份的经济实力。
  对选取具有代表31个省份经济实力的两个因子进行正交方差旋转,获得旋转成分矩阵,结果见表4所示,F1因子在X1、X2、X3、X4、X5、X7、X8、X9、X10、X11、X12、X16、X18上有较大载荷,主要涉及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相关指标,故可称为经济规模因子。F2因子在X6、X13、X14、X15、X17上有较大载荷,主要涉及电话、互联网、快递等与日常生活较为密切的因素,故称为经济生活因子。
  3.因子得分
  为了考察各省的综合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回归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建立各省综合得分模型为:
  Fi=67.13%F1i+32.87%F2i
  其中Fi为各省综合得分,F1i为第一公共因子,F2i为第二公共因子。其中F1i和F2i的系数为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它是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两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的比值。综合得分越高,表明其经济综合实力强。由此,得到各省份两个主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排名情况。
  从各省份综合得分排名可知,排名前五位是: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反映出這5个省份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省份中是最为突出的。这5个省份中,4个省份位于东部,表明东部省份经济实力优于中西省份,我国目前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状态依旧存在。
  从第一因子即经济规模因子来看,排在前五的是:山东、江苏、广东、河南、四川。上述5个省份与综合得分排名前五的省份大致相同,说明经济规模因子对各省份经济实力的贡献很大。河北、河南和四川综合得分与经济规模因子得分排位大致相同且实力较强,但其经济生活因子分别位于第22、30名和24名,表明这三个份经济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为寻求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河北、河南和四川应当注重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等经济指标的提升。
  从第二个因子即经济生活因子来看,排在前五的是: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天津和上海在第二个因子上的实力强,但其第一个因子排名过于落后,导致综合得分排名为第14名和第18名,这两个省份应当注重经济规模这一因子,追求经济各个方面的协同发展,以保证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大。
  四、结论
  结果显示,我国各省的综合经济实力差异还是比较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强型和较强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各省的经济活力相对较弱,中西部地区亦有在某些方面高于东部地区的,如河南的经济规模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要高于福建,但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通过对全国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分析,可以看出各省份在经济方面的优劣势,这对于提升具体省份综合经济实力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各省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曼.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4(02):80-81.
  [2]王陕菊.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综述及启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4):103-107.
  [3]梁隆斌,张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收敛性研究——基于三次产业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1(01):38-42.
  [4]刘干,陆叶.中国31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8(02):83-87.
  [5]杨利红,梁小甜."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经济实力研究[J].经济问题,2017(10):126-129.
  [6]杨维忠,张甜,刘荣.SPSS统计分析与行业应用案例详解[M].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网站目录投稿:醉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