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教师素养要跟上


  "清华大学将全面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全球战略,推动高层次国际化办学和科技国际合作,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十九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近日在北京团驻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清华大学作为顶尖人才的集聚地,无疑是找到了自身的职能定位。除此之外,其他教育相关部门以及基础教育学校,又该如何向着全球胜任力目标努力,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呢?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全球胜任力的内涵。
  通俗地讲,全球胜任力应该是指能适应国际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016年12月,OECD 发布了阶段性工作文件《为了一个包容世界的全球胜任力》,其中"全球胜任力"被定义为:从多个角度批判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观念、判断,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的能力;在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与不同背景的他人进行开放、适宜、有效互动的能力。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不难得知,全球胜任力是一个有着多重维度的学习领域,涵盖了知识与理解力、技能、态度这三个维度。只有把握了这几个维度,我们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找到发力点。
  就知识与理解力维度来说,每一个成长个体要有为应对全球化和跨文化冲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与理解力,包括理解自身的文化规范与期望、理解他人的文化规范与期望、理解什么是全球化、具备当今有关世界性事件的知识、有关世界历史的知识,等等。
  就技能维度来说,成长个体要有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进行复杂且有组织地思考或行为的能力。比如,用超过一种以上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与来自其他文化或国家的人们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理解他人的想法、信仰和感受,并能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能力;为适应新的背景和情境,调整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行为的能力;批判地分析和思考,以仔细检查和评估信息与意义的能力,等等。
  就态度维度而言,个体要拥有面对其他事件,能以沉着、稳重、健康、自信的心态应对的能力。全球胜任力要求面对来自其他文化或国家的人有开放的态度,对文化差异有全球意识,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态度。
  这就给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大学、高中以及基础教育学校提出了新要求。除了帮助学生建立国际意识、了解国际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熟悉国际文化、了解国际规则、具备国际意识的基础上,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如何培养全球胜任力?经验性的学习方式非常重要。经验性学习方式从何而来?除了为学生创造国际实践探索机会之外,最为可行的办法还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融进全球性议题和问题。这又给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转变人才观,放下分数和考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通过学科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认识世界。
  除了理念上的改变之外,要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学科教师还必须具有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的能力,这就要求当下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立刻着眼于自己全球胜任力的培养。
  先更新"一桶水"。读书、思考、实践,在丰富学科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同步提升自己有关世界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人文社科知识,并将其融合到学科或者跨学科教学中。
  再活用"一桶水"。实践、研究、写作,在丰富全球胜任力知识素养的同时要活学活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或者通过其他的经验性学习方式,完成具体的任务和项目。
  倒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形势喜人也逼人。要为培养全球胜任力的人才而战,老师肚子里的"墨水"是该换一换了。
网站目录投稿:白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