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互联网金融一夕潮退


  堪称最严的网贷新政已经正式落地,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开始全面收紧。那么,后监管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网贷平台,该往何处走?行业又会发生一些怎样的变化?
  金融是一场很难停下来的游戏。绝大部分的P2P也好,在线理财也好,其实都很难完成转型。
  这次的监管执行意见,不管好与不好,总归是来得太晚了。因为很多代价是不必要的。
  风停了
  这次的监管执行意见,基本代表了过去四年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金融大潮正式退潮。
  说P2P行业失去价值是从两个逻辑考虑的。第一,行业监管会下重手,原先存在的套利机会被打掉。而促使监管从宽松鼓励到严格监管的原因就是股灾。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很多金融风险都堆积在小范围之内,但现在通过互联网,一个节点的风险,很容易扩散到很多地方。
  在股灾之后,监管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的态度非常明显。过去利用监管套利快速做大规模的互联网金融,一旦监管下手,好日子就到头了。
  第二个逻辑,就是巨头拥入,小公司生存艰难。
  原有的P2P商业模式一直无法有效解答风控命题,所以很容易在规模上行的时候遇到风险概率提升,使得这个行业越来越容易出现各种风险事件。而以某租宝为代表的一系列兑付危机的出现又加剧了行业恶化,最终迫使监管下手,行业集体性衰退成为定局。
  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最终只会有成功的个体,而不会有成功的行业。现在也有做得不错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如京东、蚂蚁、微众等。但它们的成功并不具备普适性,不代表你会有多少机会。
  至于新政出台后市场格局会如何?答案是一地鸡毛。过去三四年,大概有不下200亿人民币投向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现在基本面临全军覆没的结局,跑出来的概率很低。
  事实上,根本不用看太多的监管细则,仅一条"单个个人限额二十万元,多平台一百万元"的规定,基本上就决定了这个行业的上限和边界。
  目前网贷余额七八千亿元,90%都是突破限额规定的。也就是说,网贷管理办法执行之后,行业规模能回否到原来的水平线都是个问题,何谈发展?
  前路漫漫
  做消费金融?坑
  谈到转型,P2P转型做消费金融可行吗?
  首先,绝大部分的企业是不可能完成转型的。小额分散意味着未来投入产出比会很难看。很多公司习惯了做大笔业务,投入一两个人,一单一亿元,收入就有百来万元。现在要他们遍地"捡芝麻",一笔一笔地做五千元、一万元的业务,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另外,即使能转型,消费金融这件事一定可行吗?消费金融这个词最近很火,核心是信用卡人群覆盖有限,给一些贷款机构留了一定的空间,行业看起来尚属蓝海。
  但消费的前提是个人收入的增长,在收入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让人透支,其实恰恰是牺牲未来的行为。所以有钱的人直接花钱消费,没钱的人才会借钱,这就导致坏账越来越多。
  消费金融其实是颗定时炸弹,更多的机构拥入这个领域,只会把爆炸的时间提前。而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正是把一个可以赚十年钱的行业,迅速资本化、规模化,然后压缩到两年的时间榨干。
  消费金融的危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东亚各个地区的双卡事件,光CAPITAL ONE一家银行在这个区域内的坏账就超过一百亿美元。事实上做小额分散本身就是一个赌系统性风险的过程,因为金额较小,所以采取传统的人力密集型运作方式,成本会很高。平台一般都会使用相对简单的批量化操作方式把规模做大,然后赌一个概率,期望收益能够覆盖违约概率。
  然而,概率只有放在独立事件上才有效。
  比如你撞车了,不代表别人也会撞车,撞车就是独立事件。但借款不是独立事件,一个民工违约了,你会发现他身边的人也很容易违约。或许是厂子发不出工资,或许是同事之间借钱了,总之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在借贷领域对不独立事件使用概率论,谁用谁死。
  当然,很多人也有极为苛刻的风控要求。可愿意接受这些要求的用户,也许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还钱。前段时间的裸照风波就是一个例子,为了借一千元,连裸照都敢拍的用户,还指望她还钱?
  在线理财?难
  这次监管意见的出台,基本意味着全面严格监管思路的确立,对理财类公司也不例外。
  现在理财类公司对接的每个产品都必须接受监管,公募、私募资金都有严格的销售管理办法。银行的理财更为严格,以前很多机构对接的是非标资产,一直采用个人债权转让的形式操作P2P资产。现在监管从源头上下功夫,限定P2P单笔资产不得超过20万元,而且还不能以打包的形式去接受转让,因此大的流量类理财公司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那么转型成财富管理公司呢?
  因为混业监管,财富管理公司的监管细则还不是很明确。但基本上仍会套用P2P的管理办法,所以这个转型就成了伪命题。P2P平台转型成财富管理公司,如果接了P2P资产,那么就不允许接公募基金等产品;如果你接了公募基金产品,那么就不能接P2P资产。所以互联网金融化的财富管理这条路也非常难走。
  资产交易中心?贵
  首先,申请资产交易中心需要很强的行政资源。手握这些资源的企业,估计全国不会超过一百家。
  而不申请交易中心,直接与其合作的问题就在于,P2P本身没有价值,只会沦落为交易中心的渠道,最后两端的客户都被交易中心获取了,P2P只剩下被边缘化的命运。
  其次,资产交易中心的管理办法最终也是会出台的。各省金融办面临的监管压力其实也很大,监管限制最终也不会比P2P监管宽松很多。
  从结果来看,即使P2P平台费力去申请了,可能到最后,也会面临现实的问题。很多人申请交易中心核心需求是扩展额度,但这样的转型意义并不大,因为这些资源总归是稀缺的。
  金融公司豁免权?错
  其实金融公司本身已经被纳入了监管范畴之内,所以针对这些公司给予豁免,实际上只是不重复监管的意思。而将金融公司纳入原有的监管体系之中去,从实质来看会有两个不好的结果。
  第一,小额贷款公司现在受到包括借贷额度、注册资本等诸多限制,以前很多小贷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走P2P来扩大规模,现在不被允许了。所以以后扩充规模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正规金融机构体系来证券化。
  同时政策对担保公司的实力要求非常高。从全国角度看,金融机构的牌照已经被压缩在一定幅度之内,批量规模化申请的可能性太低。而像"互联网金融小额贷"这样的牌照,拿到之后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未来可以参与资产证券化,而不是规避P2P监管方案。事实上也规避不了。
  从政策意图上理解本次监管,核心其实就是限制不受监管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那么,P2P平台无论通过怎样的"变形记"来规避了本次监管,都会面对新的监管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申请金融牌照,真正意义上遵循小额分散的诉求,成为受监管的一员。
  猪怎么办
  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江湖总有一天会落寞。随着监管方案的执行,到底几家公司能完成合规转型,或者全身而退,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了。大时代来临,你会发现个人在历史中最后只会演变成一个数字。但其中的悲欢离合,都是具体而生动的。
  金融创业和其他创业最大的区别,其实是非生即死的问题。因为金融的本质是杠杆,你拿着别人的钱去玩,一旦出现风险的时候,你就必须对别人的钱负责。这些人期望的是你能实现收益,而不是让你告诉他们亏钱了。
  现在P2P的额度被严格限制以后,平台要转型,要退出,就必须把别人的钱给还了。但现实的情况是,资金一旦撤离,企业基本上很难维持下去。
  许多企业和个人都是借了短期的资金,使用在长期用途上。现在告诉他们明年就不能再借了,他们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拆了东墙补西墙,先想办法还上;二,干脆不还了,因为还钱就是死,不还还有可能赖活着。
  而且,最可怕的事情是,很多借贷平台的坏账已经累积到惊人的数字。
  许多企业已经出现风险,而P2P公司却并未计入坏账。一旦监管不允许业务持续运转,一个难以弥补的资金缺口就会暴露出来。
  虽然以上的看法有些悲观,但互联网金融的退潮已成定局,其中的阵痛,从业者也只能慢慢消化。
网站目录投稿:幼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