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6.7,这是一个心理关口。接下来,人民币汇率怎么走,关系到居民资产再配置的选择,也会通过通胀水平影响国内实体经济。 什么样水平的汇率是最好的,可以用价格类比,汇率的本质是调和全世界资源的价格。 价格只有处于均衡位置,也就是让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交易各方的利益才会最大化。注意,买卖不是冤家,市场上买方和卖方利益最大化是同时在这一均衡水平实现的。 价格偏离均衡水平,对各方都是没有好处的。简单说,价格高于均衡水平,表面对供给者有利,但因为此时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东西卖不出去,积压,对供给方就是损失。相反,当低于均衡水平,表面对需求者有利,但因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需求方买不到东西,抢购,实际并无好处。只有在均衡水平,双方的意愿才相容,既不过剩也不紧缺,大家都舒服。用经济学术语,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即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或者说,当价格被高估时,降价不但对需求方有好处,对供给方也有好处,因为降价可以消除过剩,而且即使价格有所降低,利润仍会增加(因为除了新的最后一单位产量,其他各单位售价仍然高于其边际成本)。同样道理,价格低于均衡水平,涨价对所有人都有好处。比如医院专家号,只要提高到一定程度,就不用排长队,也不需要号贩子了。 汇率也一样,一国对他国货币,如人民币对美元,高估或者低估,对中国和全世界都没有好处,体现在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平衡。只有均衡汇率,才唯一符合全世界的利益最大化要求。 真正的均衡汇率只有在充分开放的市场,才会出现。外汇市场,反映的是全世界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和愿望。除此,没有人或者机构,知道均衡水平何在。 中国1994年之前,采取的是实际的固定或者盯住汇率制度,既有人为高估也有低估的时候。中国积累起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是长期贸易不平衡的结果,而根源正是汇率低于市场均衡水平。顺差过大,是中国基础货币投放以及所谓货币超发的主要动因。 1994年后,实行以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是有管理无浮动,比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999年到2005年7月20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仅仅在8.2 765元和8.27 838元之间狭窄的范围内波动,几乎纹丝不动。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 所谓中国外汇市场即银行间市场,其汇率围绕央行规定的中间价在一定幅度内波动,波动幅度从0.5%扩大到目前的2%,可以说有一点浮动了,但管理色彩依旧浓厚,中间价好比是准星。 人民币汇率的主导权还是在央行,干预是常态化的。只是中国央行确定中间价,越来越尊重市场主体的态度了,最近的汇率下跌,就是很好的证明。 历史经验如是说,欠发达国家,为赚取宝贵的外汇,经常倾向于让本币高估。当汇率市场化过程启动后,就会有贬值的趋势。比如,2014年人民币就开启贬值的历程,而今年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已经贬值5.9%。 中国经济增速正在放缓,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改革进入更艰巨的区域,人民币加入SDR(这也可以看作人民币汇率逐步市场化的正式承诺),资本项目不开放下的所谓外汇市场,难以反映世界对人民币的供求真实态度,而中国居民海外投资正在成为潮流。同时,除美国外的世界经济正在"日本化",各种不确定因素如逆全球化层出不穷,这些都会反映到汇率上。人民币汇率必须也只能顺应市场的变化,干预不能应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局面,人民币继续贬值,向均衡水平靠近,应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