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文明城市路径探究


  吴修荣 张明
  课 题:本文系山东省2016年度莱芜市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立项资助二类项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建文明城市路径探究 ——以山东莱芜为例"(主持人:吴修荣)的研究成果。
  文明城市的测评,实质上测评的是居民的文明意识、规则意识、环保意识、卫生意识以及显性的各种文明行为,考量的是每一个居民的隐性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建文明城市应有之义。创建文明城市要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必须纵向贯穿全过程,横向渗透各领域。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同时,也要具体推进教育、治理、实践环境。一、抓住宣讲主渠道,使居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居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理解、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真懂真信真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宣讲作用。
  1.针对宣讲对象,确定宣讲形式
  随着居民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区作用更加突出。城镇社区居民居住相对集中,工作时间相对稳定,宣讲时间容易确定。在指定礼堂、会议室以讲座为主,演讲、竞赛、辩论等形式为辅集中进行宣讲。农村社区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宣講地点形式更加灵活。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农贸集市等集散地,都可成为宣讲地点。印发宣传单页、张贴宣传海报、放映爱国影片、开办宣讲晚会、典型事迹展览、身边榜样报告、通俗理论辅导、科普知识宣传、入农户拉家常等形式灵活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为缩短心理距离,宣讲人员用乡音俚语将宏大严肃主题亲切表达。宣讲方式多样化,宣讲内容本土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如涓涓细流滋润每个居民心田。
  2.运用学校阵地,营造宣讲氛围
  家校联合"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影响家风,以家风促进民风"。
  (1)教师为人师表,积极传播正能量,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爱国守法,敬岗爱业,严谨治学,积极教改,关心学生,勤俭节约。学生敬其师效其行,勤奋学习,遵章守纪,努力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2)抓住课堂主渠道,系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脉、提出背景,把握深刻内涵及其践行意义。促其身体力行的同时积极传播,成为亲朋好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监督者。
  (3)打造校园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环境、活动过程、社会实践、学生管理。借助微电影、微视频、微评论、文化大讲堂、展板、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平台把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鲜活的事例。学生在有声有色的熏陶引导中明辨是非,分清社会主流与支流,促进核心价值观进支部、进头脑、进宿舍、进餐厅、进家庭。二、借助宣传主媒体,使居民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既要重视面对面,也要加强"键对键"。居民目之所及,手之所触,处处皆教育之地;墙壁、隔离栏、宣传橱窗、公交电视,时时含教育之机。"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有力,离不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线上线下融会贯通准确把握、纸上网上无缝对接全面覆盖。
  1.认清媒体特色,促进优势互补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对读者有一定的文化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解读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系统条理,可信度高,容易保存并可反复阅读。由于受版面所限,信息承载量有限,检索查询不够便捷。其通过单一的视觉维度传递信息,缺乏互动性,读者针对性强,受众有限。新媒体如数字电视和电影、数字杂志和报纸、数字广播、触摸媒体、微博、微信、QQ、APP等,借助互联网,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传递信息,交互性强。只要信号覆盖,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受众门槛低,时效性强,便于检索查询。信息量大,但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掺杂其中,选择甄别困难。巩固传统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地位影响同时,也要关注新媒体传播优势。
  2.顺应时代潮流,用活网络载体
  截至2018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2.7%。网络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拇指族"队伍不断扩大。"因特网时代传播内容的形式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呈现声光、影音及实时互动的多媒体效果甚至还有网络的超文本、超链接特性与智能型手机的人机互动模式"。以生动化、具象化的传播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巧妙地把传播目的、动机和观点融汇于人们喜闻乐见的载体中,使人们在愉悦的艺术享受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中,不知不觉受到传播内容的熏陶和感染,达到润物无形之目的。
  3.开发文化产品,回应受众关切
  完善综合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门户网站外,适应人们快餐化、碎片化、移动化的阅读习惯,开发人们易关注的文化产品。一方面在小微上下工夫,小而精、小而深,小而活。如微宣讲、微评论、微视频、微语音、微公益、微解读、微语录、微课题、微广告等,抽象概念鲜活化,枯燥理论生动化。另一方面在互动上下工夫,就焦点主题进行实时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在线访谈、有奖问答、网上调研等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受众特点,遵循互动规律,积极回应受众的关切期待,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适时引导受众的价值理念、认知模式。三、软环境硬约束相得益彰,使居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习惯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不仅要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画在墙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市政府的规划设计着眼于全局,规划设计要落地,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具体措施,把弱项做强、强项做优,重点难点突出,落实落细落小,实现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实践认同。
  1.因地制宜,完善社区软环境
  农村社区相对城市社区,人口密度小,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参与意识不强,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封建迷信活动时常发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进行科普知识的推广、民主意识的培养。其次,健全各项制度,如成立红白理事会,确立红白公事的章程,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再次,完善文化场所建设,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也体现在内涵建设上。如图书馆的藏书积极向上,种类数量符合当地乡村居民的需求,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实用优先。
  城市社区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强,公共活动区域增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在于公德意识的强化。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培养居民公德意识,要充分发挥指示牌、电子屏、宣传橱窗、宣传车等作用。其次,提升社区软环境,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引导居民在举手投足间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温馨和谐局面。
  2.刚柔并进,健全法规硬约束
  习惯养成既需要文化软规则浸润,也需要制度硬规则约束。在重点领域健全配套的法规措施,也是让文明成为习惯的保障。首先,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应具体化。除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外,核心价值观还要融入各阶段教育,考虑居民各年龄阶段特点,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各阶段目标不同,具体规范要求不同。其次,规范实施既需要自觉,也需要他律。除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外,还要制定相应法规对违规行为予以惩罚。如出行问题,乱闯红灯、不排队上车、不给老人孕妇和病人让座等制定规章给予经济处罚,尽管实施有一定难度,需要人力设备支持,但可激发居民自律的动力,加强自我监督,修身律己,崇德向善,持续成为习惯。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化管理中,自律与他律并举、激励与约束结合,刚柔并进,双管齐下,才能奠定文明根基。
  "创城为民、创城惠民、创城靠民",居民既是文明成果的享受者,也是文明创建的主力军。只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传播相结合,决策推动、舆论引导、制度约束同步进行,努力在充分阐释、广泛传播、重在落实上下工夫,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生活方方面面,文明之花才能持久灿烂。
  参考文献:
  [1]黄昆.新媒体环境下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J].青年记者,2014(11) .
  [2]王慧.我国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的机制探析[J].社会科学家 ,2014(1) .
  [4]赵英臣.增强媒体对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J].今传媒,2014(6) .
  [5]徐贵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网站目录投稿:妙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