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董氏奇穴入门穴位详解附图


  镇逆组穴
  此组穴是由攒竹穴和印堂上三分镇静穴组成。
  治疗范围:
  咳逆、喘息气逆、顽固呃逆、一切气机上逆诸症及忧郁症、强迫症、疑病症、洁癖等。
  治验应用:
  1.神经官能症、梅核气加失音穴或梅核点
  2.喘息加重子穴、重仙穴、小间穴、大间穴、浮间穴、外间穴
  2.2 同步组穴
  此组穴分为小同步、中同步、大同步三部分。
  1.小同步为风池穴、完骨穴、天柱穴
  2.中同步为百会、风池穴、完骨穴、天柱穴
  3.大同步为百会穴、四神聪穴、风池穴、完骨穴、天柱穴、上星穴(或神庭穴)、头维穴、率谷穴、印堂穴或加舌下三针。
  治验应用:
  1.神经官能症(加中白穴、下白穴、肾关穴、心门穴)
  2.血管性痴呆:早老性痴呆;脑萎缩卒中后遗症;嗜睡症(加三重穴)
  3.帕金森病/症(加配灵骨穴、大白穴、三重穴或上三皇、下三皇)
  4.精神分裂症(加1.怪三针、2.丰隆穴、少泽放血)
  2.3 新老十针
  神阙上下左右1.5—2寸等分点加右日月穴和开四关。外老十针为以上穴位加子宫穴。
  临床应用及治验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
  具体穴位:
  1.治胃下垂、肾下垂加百会穴
  2.治肾下垂、膀胱下垂、子宫下垂改为外老十针
  3.治疗不育症、不孕症:外老十针加妇科穴、还巢穴
  4.用于中风后遗症长期针灸调整期和久治不愈面神经坏死期面麻
  分为两种刺法:
  1.重刺日月,轻刺中州(柴胡疏肝散症;逍遥散症)
  2.重刺中州,轻刺日月(补中益气汤症;归脾汤症)
  2.4华佗夹脊
  颈段、胸段、腰段、骶段,按宋冠生老师刺法,分为盘龙刺、花盆刺,28对穴之详述。
  1.脑血管疾患、帕金森病、假球麻痹、真球麻痹:颈段挟脊配风池、完骨、天柱
  2.胸痹(胸痛及冠心病):胸段挟脊加中白、下白肾关、心门
  3.脾胃病:脾胃段挟脊加新老十针;足三里
  4.萎缩性胃炎、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
  5.妇科疾患:腰骶段挟脊加外老十针
  6.用于胃下垂消瘦或肥胖病,调节下丘脑腹内侧核,腹外侧核的饱食、饿食中枢;
  配风池、完骨、天柱及外老十针用于改善人体素质;
  调督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加中白穴、肾关穴、心门穴。
  2.5三间穴、液门穴
  治疗头痛、偏头痛(左右手交替取穴)
  2.6正脊穴
  肩髃穴与曲池穴连线四分法入骨后缘贴骨刺
  治验应用:
  1.适用于一切类型颈椎病,肱穴为正脊、灵骨、大白、肾关(或下三皇)
  2.治疗淋巴结炎、淋巴结核、肺癌
  2.7大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向大指外开三分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其特效)、眼角痛、睾丸坠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向大指三分是穴
  2.8小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高二分
  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
  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
  肠炎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
  外上方,距大间穴上二分是穴
  2.9浮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二分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处是穴
  2.10外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是穴
  2.11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计有二穴点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正中央二分线之直
  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
  2.12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主治:子宫痛、子宫肌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
  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
  取穴: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2.13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主治:眼发黄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2.14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共二穴
  2.15二角明穴
  2.16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主治:颈项痛、小腿胀痛及酸痛、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中央点,共二穴
  2.17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性均可)、子宫肌瘤、小腹胀痛、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痛经、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手背大指第一节之外側,从掌指橫紋起,每二分一穴,至第二节橫紋,共五穴。
  2.18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共三穴
  9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掌面上第一节之桡侧
  主治:肺炎、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扁桃腺炎、脚掌内侧部分肿痛、肝肿大、肝硬化、全身骨肿
  取穴:当大指掌面上第一节之外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
  2.20小节穴
  部位:手大指本节掌骨赤白肉际上
  主治:踝扭伤、踝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腰痛、通风、下肢痛
  取穴:当手大指本节掌骨旁赤白肉际上是穴,可握拳取穴
  2.21 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和食指掌骨之间
  主治:背痛、肺炎(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儿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和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
  2.22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和食指骨夹缝间,距虎口二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和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二寸处是穴
  2.23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见,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
  耳鸣、耳聋、偏头痛、痛经、肠痛、头昏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相通
  2.24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五分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
  光、疲劳、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取穴:拳手取穴,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
  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五分是穴
  2.25下白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一寸五分
  主治:牙齿酸、肝酸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当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
  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一寸五(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2.26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
  穴名
  其门穴
  其角穴
  其正穴
  部位
  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二寸处
  在手背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四寸处,其门穴直上二寸。
  在手背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六寸处其门穴直上四寸。
  主治
  子宫炎、卵巢炎、子宫颈瘤、尿道炎、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膀胱炎。
  同其门穴
  同其门穴。三穴同时下针亦可治妇女性冷感、便秘痔疮。
  针法与应用
  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由桡骨上缘以十五度向外斜刺一寸至一寸半,贴骨进针,效果更佳。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同时使用成倒马针法。为治疗痔疮、便秘及妇科之常用针法。
  2.27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一寸五分陷中
  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干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肉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2.28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骨之内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主治:膝盖痛(特效)、皮肤病、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2.29云白穴
  部位:在肩尖前约二寸,背面穴向胸方向斜下开二寸
  主治:阴道炎、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小儿麻痹
  取穴:垂手取穴,当肩关节前方,肩骨缝去尖约二寸许
  处是穴,即背面穴向胸方向下开二寸
  2.30李白穴
  部位:在云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
  主治:狐臭、脚痛、小腿痛、小儿麻痹
  取穴:在臂外侧,在云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是穴
  2.31门金穴
  部位:在第二跖骨与第三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
  主治:肠炎、胃炎、腹胀腹痛、盲肠炎
  取穴:当第二跖骨与第三跖骨连接部之直前凹陷中,
  与火主穴并列
  2.32水曲穴
  部位:在六完穴后一寸处
  主治:腰痛、四肢浮肿、腹胀、颈项神经痛、子宫疾病
  取穴:当第四趾骨与第五趾骨之间,距六完穴后一寸处是穴
  2.33正筋穴
  穴名
  正筋穴
  正宗穴
  部位
  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二寸处是穴
  主治
  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
  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针法与应用
  针深五分了至一寸(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者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
  2.34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
  穴名
  一重穴
  二重穴
  三重穴
  定位
  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
  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
  主治
  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喉炎、脾肿大、脾脏炎、大颗青春痘,以及各种良性、恶性肿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
  针法与
  应用
  针深一寸至二寸。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形成倒马针法,为常用来治疗上述各症之针法。临床上可使用三棱针点刺,以放出黑血,效佳。三重穴具破气行血的功效,故可为各种肿瘤之配穴。
  2.35天皇副穴(肾关)、天皇穴、地皇穴、人皇穴
  2.36外三关穴
  部位: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主治:扁桃腺炎、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
  取穴:当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连线之中点一穴,中点与该高骨之中点又一穴,中点与外踝之中点又一穴
  2.37明黄穴、天黄穴、其黄穴
  穴名
  明黄穴
  天黄穴
  其黄穴
  定位
  在大腿内侧之正中央。
  在明黄穴上三寸。
  在明黄穴直下三寸。
  主治
  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机能不够引起之疲劳、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另外,其黄穴亦为治疗黄疸病之要穴之一。另上三黄亦为治疗妇科病之主要配穴,可调理妇女月经周期不顺所引起之诸症。
  针法与应用
  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同时取穴下针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胀大、肝机能不够引起之各症,脾硬化、舌疮。三穴合称上三黄穴,为董氏针灸中治疗肝病有名的常用穴。
  2.38驷马上穴、驷马中穴、、驷马上穴
  穴名
  驷马下穴
  驷马中穴
  驷马上穴
  取穴
  膝髌骨外缘直上七寸五分,即通关穴上五分向外齐开一寸处。
  驷马下穴直上二寸处。或患者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内横开三寸。
  驷马中穴直上二寸处。
  主治
  肋骨痛、肋膜炎、肺机能不足所引起之腰痛、肺弱、肺病、肺结核、肺癌、胸部挫伤、胸背痛、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半身不遂、牛皮癣、各种皮肤病、皮肤过敏、青春痘、下肢扭伤、甲状腺肿、乳腺炎。
  针法与应用
  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单足取上、中、下三穴,其余各症两脚六针同时取之,形成倒马针法,可提高疗效。此三穴为治疗所有"气"病之主穴。
  2.39水通穴、水金穴
  穴名
  水通穴
  水金穴
  定位
  在嘴角之下五分。
  在水通穴向内斜开五分。
  主治
  肾脏病性之风湿病、肾机能不够之疲劳、头晕、眼花、肾虚、肾亏、腰痛、闪腰、岔气。
  针法与应用
  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水通、水金两穴均主治肾病,应就暗青处针之。
  2.40玉火穴
  部位:眼中央直下之颧骨下陷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四肢痛、膝盖痛、颧骨痛、腮骨痛
  取穴:当眼中央正下方之颧骨直下凹陷处是穴
  2.41鼻翼穴
  部位:在鼻翼上端之沟陷中
  主治:眉棱骨痛、头昏眼花、肾亏之各种神经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面麻痹、舌痛、舌硬、舌紧、偏头痛、喉痛
  取穴:当鼻翼中央上端之沟陷处取穴
  2.42鼻炎穴
  位置:此穴位与颧骨下缘的中点
  取穴:交叉取穴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临床还可用与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眼角下一条线,迎香向外一条线,两线交叉点,下针向迎香方向刺
  2.43痤疮穴
  位置:此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取穴: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经为主
  针刺方法:点刺放血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三至五滴血用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针刺方法:
  一/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局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
  二/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左右两侧一厘米各点刺一针。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局部微痛为主
  功能:调和阴阳,清热解毒,消炎,抑菌,退热,增加机体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
  主治:痤疮穴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面部 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2.44颈痛穴
  位置:此穴位于手背部,半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中(液门)。
  取穴:交叉取穴
  功能:疏筋活血,清利咽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症,颈肩肌筋膜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
  临床应用:用一手抓住病人的四个手指,这样刚好病人半握拳,然后用三寸针向阳谷方向一直刺进,然后提出,不出皮,再向旁两方向刺入提插,如再没针感再回第一个点进行捻针,它和肩痛穴配合用,先针肩痛穴,平衡针的规矩是从下向上。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2.45妇科一穴
  位置:在胸骨柄正中线二分之一处,相当于第四肋间隙。
  取穴: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第四肋间神经间皮支的内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法:待针体进入一定深度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针
  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并向腹部或下腹部放射。
  功能:止痛,退热,抑菌,消炎,温中散寒,活血化淤。
  主治: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临床还可用于治疗盆腔炎,阴道炎,附件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泌尿系感染。
  临床运用:本穴在临床中应用较少,重要取穴不方便,可用胃痛穴代之。
  2.46胃痛穴
  位置: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有寸半处。
  取穴: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局部酸麻胀痛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肠胃,平衡心理,活血化淤,疏肝理气,
  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疾病的辅助穴和保健穴,在进针位置上针尖向对侧方向平刺,进针深度二寸左右,男患者由左向右进
  针,女患者由右向左进针。
  临床运用:胃痛穴治肚脐以上所有疾病,晕车时针胃痛穴特好;
  痛经时用胃痛穴配过敏穴,腹痛穴,肾病穴,这四个穴治痛经每次来时针三天(次),针三个三次一共三个月九次就能根治。
  2.47膝痛穴
  位置:手心向下,上臂伸直,肩关节至腕关节连线的中点(曲
  池向上一点凹陷处)。
  取穴:交叉取穴。
  针感:以局限性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想腕关节放射
  主治:膝关节软组织损伤,骨性膝关节炎,髌骨软化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还可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急性寻麻疹,牛皮癣,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网球肘。
  2.48胸痛穴
  位置: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
  下三分之一处
  取穴:交叉取穴,右侧胸病取左侧穴位,左侧病边取右侧穴位。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要求即可出针,对重症病人可实施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扩张冠状动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调节内脏,调节心律,调节血糖,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胸膜炎,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不齐。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甚病综合症,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带状疱疹,急性胃炎,带状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膈肌痉挛。
  临床运用: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胸部疾患为主,特别用于胸部急症、痛症效果尤佳,亦可作为临床急救穴位之一。采用三寸毫针,针尖向上呈四十五度斜下直刺,进针深度为二寸左右;出现前后胸腰背疾患也可配胸痛穴。
  2.49牙痛穴
  位置: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
  取穴:交叉取穴。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三次即可出针。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局部酸麻胀痛为主。
  功能:通牙关,开窍祛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有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的各种牙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蜒。
  临床运用:此穴是临床治疗牙痛的特效穴位,不分上下牙,各种原应引起的牙痛均可。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对过敏性牙痛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此穴临床还称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牙痛穴也可治疗失眠症。我遇牙痛患者用同侧颈痛穴留针二十分钟效果特别好,就用一穴。
  2.50咽痛穴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一定要求深度时即可将针体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局部酸麻胀痛为主或向食指中指放射。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主治:急慢性咽炎,急慢性喉炎,急慢性扁桃腺炎。临床还可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滞产,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上呼吸道感染,牙痛,面神经麻痹。
  临床运用:咽痛穴其实就是合谷穴向后溪方向刺。
  2.51腰痛穴
  位置:此穴位于前额正中,将前额人为地划一个十字,十字交叉即为此穴(印堂上一寸)。
  取穴:交叉取穴。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如病人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一到二小时,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淤,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应的各种腰痛。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运用:因炎症引发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合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为理想(平衡穴一般都在三秒钟见效)。如左侧腰痛进针后针尖向右侧攒竹方向刺,不要提插。腰痛穴向上星穴方向刺治腰椎以上(胸椎)的病变。
  2.52痔疮穴
  位置: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桡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光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处。
  取穴:男左女右取穴或左右交叉取穴。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针感要求后即可出针。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解毒泻火,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内痔,外痔,肛裂,便秘。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嗜睡,中风失语,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损伤,暴震性耳聋。
  临床运用:腕关节到肘关节分三份两点,外关面上一寸为一点是胸痛穴,另一是痔疮穴,在它们对面是降糖穴和肺病穴。
网站目录投稿: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