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募穴是针灸临床上常用的配穴法之一,由背俞穴与腹募穴相配以治疗脏腑的—有关疾病。命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输穴,位于脊柱两侧,属足太阳膀胱经。明·张介宾说:"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腧"十二俞皆通于脏气。"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输穴,分布于胸腹部。募有结聚的意思,是脏腑经脉之气结聚所在。清·徐灵胎谓之"气所结聚处也"。俞募穴都在十二经脉经气散布于躯干的标部,并且是胸腹气街之气所止的地方,正如《灵枢,卫气》篇说:"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膺"即胸部的两侧冲脉"的分布路线主要在腹部。俞募穴不仅与脏腑经络有着特定的联系,并与各脏腑的病理密切相关。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往往在俞募穴上有所反应,如表现为敏感、压痛甚至局部可触及硬结等。《灵枢·背俞》篇说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正是说明了这一点。由于脏腑的俞穴和募穴是脏腑之气通达体表的部位,所以临床上可用来诊治脏腑以及与之有关的组织器官的疾病。根据各种不同的症情,俞募穴可单用,亦可结合其它配穴方法灵活应用。兹将粗浅体会分述如下: 一、阴病引阳阳病引阴 俞穴与募有阴阳之别。募为阴,偏于静止;俞为阳,偏于流动。在生理上,经气可以由阴行阳,亦可由阳行阴,阴阳交通,从而维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当内脏或阴经病变时,其邪常可由阴而出于阳分的俞穴;在体表或阳经罹病时,其邪亦可由阳而人于阴分的募穴,所谓"阴病行阳,阳病行阴"(《难经·六十七难》)。在治疗上,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针刺背俞穴以疗内脏或阴经的疾病;取用募穴以治疗体表或阴经的疾病,从而调整和发挥经气的作用,达到治病的目的。 二、脏腑腹背气相通应 背俞与腹募,一前一后 , 一阴一阳,通过经络而相互联系,在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上都有着重要作用。某一脏腑有病,可以用其所属之俞穴和募穴治疗,即是基于俞募之间相互为用的特殊关系。滑伯仁称之 " 脏腑腹背,气相通应 " (《难经本义 · 六十七难》 ) 。《灵枢·根 结》篇云: "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治疗则责之于脏腑,施之于俞募,调和血气,以求 " 气相通应",使阴阳趋于相对平衡,正胜邪退,机体康复。 三、前后配合固本求原 对于某些脏腑的疑难痼疾,在俞募配穴的基础上加用原穴,每可收到出乎意外的卓效。原穴是三焦之气所注输,经脉原气所留注的处所。《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经历五脏六腑。"而原气即"齐下肾间动气",乃真火寄附之处,为生命之源泉,十二经脉的原气皆本于此。三气通行于全身十二经脉,经历五脏六腑,升降出入,其根本的动力即先天原气的作用。针刺原穴,就是通过调节脏腑的活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使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由此可见,代表原气的原穴对脏腑经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俞募原相配可各取所长,加强协同作用,不仅能提髙疗效,而且能有助于巩固疗效。所以,在脏腑病的治疗中,既要注意调和阴阳,通行血气,亦不可忽略固本求原。 四、俞募兼郄缓急止痛 俞募配穴可治脏腑疾病,若加郄穴则对本经脏腑经络之气突然阻滞时所发生的痛证可获缓急止痛之效。郄穴是指在人体筋脉肌肉之间的间隙穴位,是经气深集的地方,经脉和络脉在深部的连接处。由于十二经脉的原气皆出于四关,所以郑穴也都分布在四肢。孙思邈云:"诸病皆因气血壅滞,不得宣通",治疗则"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千金翼方·针灸》)。郄穴乃血气汇合之所,针刺郄穴能调整经气,使气血通畅则病可向愈„俞募郄配合应用,远近呼应,治标不离其本,相辅相成,缓急贵在疏通。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平台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