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会埋怨腾讯没有做成很多的事情:错过短视频风口,面对抖音只有招架之力;云计算落后于阿里,AI落后于百度;视频、音乐、文学等领域对盈利贡献很少(甚至亏损);支付业务缺乏高利润业务,变现能力远不及蚂蚁金服;电商、新零售以战略投资方式介入,未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 经常阅读自媒体,你可能会觉得腾讯早就衰落了,而且不知道该怎么摆脱衰落。然而看看腾讯做成的事,远远比想象的要多:微信已成支付巨头,阅文集团统一了中国在线阅读市场,王者荣耀称霸中国游戏业,QQ音乐几乎统一了中国在线音乐市场,腾讯视频与爱奇艺成为中国长视频网站并列第一、微信小程序月活用户已突破4亿,两款"吃鸡"手游上线,迅速击败对手、取得大胜......说衰落,为时太早,任何人都应承认,腾讯执行力强、成功率高、绝不缺乏战略判断力。 腾讯目前问题都跟其内部两大机制有关——"内部赛马"和"慎用微信"。固然这两大机制塑造了今日腾讯的特性和成功,然而也暴露了问题。转型在即,腾讯有哪些变与不变? 2018年3月21日,腾讯股价在盘中触及475.6港元,差一点点就可以再创新高。当时,它的总市值为4.5万亿港元;根据投行分析师的一致预期,12个月之后其总市值可以突破6万亿港元。虽然静态市盈率、动态市盈率和市销率等估值指标都处于历史最高点,但是业务看起来没什么问题:《绝地求生之刺激战场》已经击败了网易的《荒野行动》,让腾讯稳稳地守住了手游霸主的交椅;微信小程序正在飞速积累用户;微信广告位正在增加;视频、音乐、文学、动漫的付费用户都在稳步提升。2018年肯定会是腾讯的又一个丰收之年——腾讯上市以来几乎每一年都是丰收之年。 仅仅7个月之后,腾讯股价一度跌破270港元。投资者讨论的话题是:《绝地求生》是否永远无法变现?《王者荣耀》是不是快凉了?腾讯还能找到下一个业绩增长点吗?抖音是不是动摇了微信的流量基础?腾讯是不是一个缺乏核心技术的公司?如此等等。无论从财报、从媒体报道还是铺天盖地的自媒体文章中,人们都能找到足够的焦虑理由。归根结底,谁都不知道在腾讯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有很多人自以为知道。腾讯最大的软肋是什么? 腾讯没有梦想;腾讯在技术方面投入不够;腾讯的流量基础在松动;腾讯要大规模裁员……这些都是自媒体的热门标题。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自媒体去了解腾讯的,而自媒体对腾讯很少有赞扬之词。经常阅读自媒体,你可能会觉得腾讯早就衰落了,而且不知道该怎么摆脱衰落。腾讯官方好像很少回应网上的传闻——即便在"腾讯游戏部门大规模裁员"的谣言传出后,腾讯也只发了一篇"启动历史上最大规模招聘"的新闻稿,以示辟谣。 准确地说,你很少看到腾讯自己发布的任何消息。人们熟知中国互联网大佬们的特点——马云高瞻远瞩,雷军是勤奋的理工男,丁磊很有趣,李彦宏擅长技术……可是马化腾呢?刘炽平、任宇昕、张小龙呢?这些腾讯的管理层很少公开演讲或接受采访,网上常见的"马化腾表情包"用的还是十几年前的采访照片。至于张小龙(很可能是中国互联网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则恍如隐士,直到2018年初的微信小程序发布会,外界才得以深入了解他的想法。 没错,你已经理解了腾讯最大的软肋:它不重视公关,对外透露的信息太少,也没有兴趣去改变外界的印象。国庆假期,腾讯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多年来最大规模的调整,但是没有做出什么令人信服的解释,更没有召开详细的发布会,只有官网新闻稿上冷冰冰的报道。国庆之后,当投资者们在朋友圈主动转发《阿里云的那群疯子》,为阿里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布局喝彩时,很少有人知道腾讯在这方面的进展如何——没有多少媒体报道,甚至没有新闻稿。 事实上,腾讯的三大AI实验室2017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41篇学术论文;腾讯管理层经常对合作伙伴强调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重要性;对组织架构的调整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然而,如果投资者和公众不知道事实,事实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便是坚定看好腾讯的人,面对外界的一致唱衰,也会心虚。 腾讯的投资者关系也几乎维持着"最低限度":管理层极少在中国内地举行交流活动,每个季度的路演都由寥寥无几的外资投行操办,一般都只到香港、欧洲、美国和日本几地;腾讯从来不给出业绩指引,因为港交所没有强制要求;腾讯极少披露重要产品的最新动向,《王者荣耀》的流水就从来没有公布过。相比之下,阿里巴巴每年在杭州总部举行一次盛大的投资者交流会,包括马云、张勇在内的高管悉数出席,讲解各条业务线的发展情况,畅谈未来战略;所有活动全程直播,材料全部上网。这样的活动让外界对阿里充满信心,但是腾讯从来没有仿效过。或许,在2018年的挫折之后,它会改变态度?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自媒体去了解腾讯的,而腾讯自身对外透露的信息太少。过去几年,腾讯做成了什么? 只要仔細回顾历史,你就会发现,腾讯过去几年做成的大事,远远比外界想象的多。 2014年春节,通过"微信群红包",微信支付一夜爆红;此后,微信通过线下扫码支付,成功打开了支付场景,成为移动支付巨头。 2015年3月,腾讯将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整合为阅文集团,几乎统一了中国在线阅读市场。 2015年9月,腾讯成立了两家影视公司——腾讯影业和企鹅影业,前者主要聚焦于电影,后者则在网剧、网综领域十分活跃。 2015年,腾讯旗下天美工作室开发了一款名叫《英雄战迹》的MOBA手游,上线初期表现很差,不得不回炉重做,再次上线时改名《王者荣耀》。 2016年4月,腾讯成立了企业级AI Lab,这已经是腾讯的第三个AI基础研究实验室。 2016年7月,腾讯将QQ音乐与中国音乐集团(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合并,成立腾讯音乐,几乎统一了中国在线音乐市场。 2017年2月,微信小程序推出,初期反响平平,但是在12月"跳一跳"上线之后,用户激增,截至2018年6月MAU(月活用户)已突破4亿。 2017年10月,騰讯作为第一大股东的Sea Group在美国上市,它是东南亚地区举足轻重的电商平台和网游运营商。 2018年2月,腾讯的两款"吃鸡"手游上线,并且迅速击败了领跑三个月之久的网易《荒野行动》,取得"吃鸡"大战的胜利。 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腾讯先后投资斗鱼、虎牙,从而对中国电竞直播市场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 2018年,腾讯出品的《王者荣耀海外版》全球月流水突破3000万美元,《绝地求生》手游海外月流水突破2000万美元。 时至今日,可以看到:腾讯在泛娱乐领域的布局不可动摇,以游戏为核心,视频、音乐、动漫、文学、直播为羽翼,将"内容产业"不断做深做大;腾讯在坚定地扩大微信的能力圈,以移动支付为支点切入互联网金融,又通过小程序将微信变成了一个"应用分发平台";在海外市场,它不但拥有许多战略投资对象,而且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手游发行商。平心而论,任何人都应该承认——腾讯的执行力很强,成功率很高,而且绝不缺乏战略判断力。 然而,投资者还是会埋怨腾讯没有做成更多的事情:错过了短视频的风口,面对抖音只有招架之力;在云计算领域落后于阿里,在AI领域落后于百度;视频、音乐、文学等内容业务的市场份额很高,对盈利的贡献很少(甚至亏损);虽然在支付方面颇有建树,但是缺乏高利润业务,变现能力远远不及蚂蚁金服;在电商、新零售领域,主要以战略投资的方式介入,没有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以上问题都得到解决,哪怕只解决其中几个,腾讯的股价大概不会从最高点回调40%之多。 指望腾讯"战无不胜",显然是不现实的。腾讯过去的成功得益于"内部赛马"和"慎用微信"这两个机制,在局部的失败也是由于这两个机制。关键是腾讯并不想改变这两个机制。 指望腾讯"战无不胜",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几乎都与腾讯的两个机制有关:"内部赛马"和"慎用微信"。腾讯过去的成功得益于这两个机制,在局部的失败也是由于这两个机制。关键是腾讯并不想改变这两个机制。"内部赛马":腾讯不会速胜,更不会速败 人们很熟悉微信崛起的故事:2010年11月,时任广州研发部负责人的张小龙给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提出开发微信,马化腾立即回信批准。2011年1月,微信1.0版上线,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成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最常用的即时通信工具。此前一个月,小米开发的米聊刚刚上线;微信要是再晚一点,或许局面就难以挽回了。此事经常被人拿来证明"腾讯持续增长的偶然性"。 恰恰相反,微信的崛起一点也不偶然:除了张小龙,当时腾讯内部至少有两个团队在开发类似微信的产品,其中就包括手机QQ团队。直到今天,许多QQ老员工还会感叹:张小龙的动作实在是太快了,一下子就稳稳占据了制高点。与此同时,米聊自身的技术漏洞足以置之于死地——这个产品早期服务器稳定性很差,经常出现掉线,充分暴露了小米缺乏即时通信产品运营经验的问题。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张小龙,另一款腾讯产品将在"内部赛马"中胜出,然后统一市场。 多年以后,"赛马机制"再次大显神威:腾讯获得了《绝地求生》的手游改编权,然后同时交给了旗下的天美、光子两大工作室。2018年2月,天美推出了《全军出击》,光子推出了《刺激战场》,两者玩法相同、档期相同、导流强度相同。很快,《刺激战场》成为了玩家的首选,此后在海外以《PUBG Mobile》的名义发行。就连游戏业内人士也很难理解:为何腾讯要刻意左右互搏?难道这不会分散宝贵的流量、市场和研发资源吗? 这正是腾讯的传统——它很少"举全公司之力"去做什么事情,而是鼓励各事业群、各事业部、各团队动用自己的资源,执行自己的想法。在微信小程序推出之后,腾讯内部关于小程序的发展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思路,"小程序电商该怎么做"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统一回答;在电竞领域,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社交网络事业群和网络媒体事业群各有各的方向,对合作伙伴描述的愿景大相径庭;在影视领域,腾讯旗下同时有腾讯影业、企鹅影业和刚刚收购的新丽传媒三个互不相关的大型实体。如果内部竞争打出了结果,腾讯会让赢家掌握所有资源、全力对外;如果打不出结果,那么内部斗争就会在公开市场继续进行下去。 "内部赛马"机制,用好听的话说,是"联邦制":发挥所有团队的主观积极性,以竞争方式决定胜负;用难听的话说,是"山头林立":协同效应无法发挥,大量资源被消耗在内部竞争中。腾讯不太可能错过重要潮流,因为所有员工都有机会参与决策,其中任何人的胜利都是腾讯的胜利;但是,如果潮流来得太快,腾讯很难高效地整合资源、一致对外。短视频就是最好的例子:2017年,腾讯已经决定放弃微视、投资快手,但是抖音的异军突起彻底打乱了计划;直到2018年3月,腾讯才下定决心重新推出微视,9月才启动微信对微视的直接导流。在这种情况下,腾讯仍然在短视频领域"内部赛马",尝试推出几种不同定位的产品,而不是举全公司之力扶持一款应用。 腾讯内部"山头林立"的状况不仅限于产品端,在商务端也是如此。以广告业务为例,在2018年以前,腾讯各大事业群、各主要产品都有自己的广告团队,自主进行广告定价和销售。大品牌客户经常陷入困惑:到底应该跟谁谈判,才能拿到腾讯最好的广告位?虽然腾讯拥有大量、持续的用户数据,但是并未有效应用于广告推送,没有为广告主创造足够的价值。结果就是,虽然腾讯拥有最多的活跃用户,广告收入却是BAT当中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