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论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本文从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出发,提出通过创新教学情境、创新实践方式和创新评价模式,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创新能力 培养
  为培养适应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更需要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上。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简称"电工电子")课程是机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平台课程,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而且有一定的能力和素养要求,其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培养重要目标之一。
  一、课程载体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惰性加上"电工电子"课程内容庞杂以及受限学校条件,多数老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传统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已经不适应培养对象特质要求,不适应培养新时代人才规格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也就只能停留于空洞的口号上。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是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满堂灌"是最突出的表现,这虽然能确保老师按时完成教学计划,但学生的能动性没有被发挥出来,也就更谈不上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了;二是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结果性考核,忽视对学生过程考核与评价,不注重学生平时的启发性教育,学生疲于应付死记硬背考试,其直接后果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不到提高,间接后果就是其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足;三是"照本宣科"与"拿来主义"不能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求活""求新"或"求变",课外或生产中新知识、新技术得不到及时补充,加上理论知识过多,实践训练过少,学生创新潜能得不到挖掘。
  2.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教学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当教学内容、场所、对象发生改变后,老师课堂组织方式也应该作适当地调整。"电工电子"课程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从弱电到强电、从基本原理到具体实践应用、从基本元器件到各种控制电路等,采取统一教学模式,既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传递,也难以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学生知识结构和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实到实处。
  3.学生学习过于惰性
  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后经过普通高中、五年制高职录取后剩下的一批学生,成绩低,行为习惯存在缺陷,家庭教育缺失是其共性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缺乏能学好的信心,错误认为没有学习的潜能,甚至认为自己已经是一块无法雕刻的"朽木";二是怕学与惰学,错误认为學习是枯燥的,甚至会误认为老师的表扬也是假的,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加之自卑心理,形成怕写作业、怕回答问题,乃至怕劳动实践,久而久之就放松了自我。
  二、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创新教学情境
  (1)创设新异情境。考虑到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状和学习要求,老师总是采用一种讲课方式,学生易形成学习疲劳。应打破常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一是通过变换教学场地,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如依据教学内容不同可以把教室搬进实验实习室,可以搬进企业车间、社区甚是家庭,帮助学生拉近课本与生产生活的距离;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三是突破以教材为中心,适时地向学生传递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联的人类社会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如插入"智能制造专题""工业4.0专题"等,不断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2)创设惊诧情境。惊诧是激情涌动的开始,以创设悬念唤醒学生好奇心理,快速将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到创设的情境中来,聚焦教师预设的知识点,这对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单相串联并联交流电路实验"的教学项目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用两个开关控制一盏电灯?"并举例生活中楼道照明灯的控制。这时,学生往往惊诧于楼道照明控制就是串联或并联电路,也就留下如何解决这样问题的悬念。老师适时抓住学生对问题的惊诧,以此推进串并联电路中单联开关控制一盏灯、两个双联开关在两个地方控制一盏灯实验教学。这种利用创设惊诧的悬念情境,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推进课程教学进程,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展开思维,在学生相互间思维碰撞中激活创新的潜能。
  (3)创设议论情境。学生不只是受教育者,更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一言堂"既不利于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追求新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创设议论情境,引导学生去议论分析、推理比较和归纳总结,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争辩中汲取知识、领会方法、展现技能。如"感生电流的方向"项目教学,老师进行示范性实验后,结合项目知识要求,按问题逻辑关系可以依次提出"磁铁第一次插入和拔出时指针的偏转方向,有什么规律"等三个不同层次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讨论,形成组内意见,再由组内代表发表见解,从而揭示感生电流方向的规律。
  (4)创设联想情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电工电子"课程也是如此。借此,在课程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创设联想情境,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达成对知识等快速且高效率理解与掌握。联想情境创设方式有多种,其中类比联想法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实用的一种方法,而以生活原型是主要联想对象。如"电流与水流、人流、车流"等从生活到书本问题,以及"电机卡死烧毁"等从书本到生活等解决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书本与生活之间转换,以推进学生学会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最为关键的是给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钥匙,创新能力培养也得以提升。
  2.创新课堂实践方式
  (1)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老师整班带领学生去实验实训室开展实践教学是一种传统的、封闭式实践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便于实践教学管理,缺点是实践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利用率提高有限,关键还有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不能满足他们追求知识的欲望,学生创新空间被认为限制了。实践方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趋势。初期阶段,可以由老师布置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实践场所完成,后期阶段,通过成立学生"创客空间""发明协会"等合作团队,根据团队活动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室提高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
  (2)由辅助式向自助式转变。传统实践活动一般都是在老师悉心辅导下完成的,但这种方式极容易导致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的思想,学生的创新潜在意识很容易被扼杀掉。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中,可以借助通用网络平台(如QQ、微信、邮件等),或专门开发的网络平台(如泛雅等),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内容,又以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完成相关实训项目。这种由辅助式向自助式转变,老师角色转变为提供实训设备资料和参考资料,学生则充分运用学校提供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由知识导向向载体导向转变。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过程中,传统做法按照知识体系向前推进的,这种方式逻辑性很强,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以鲜活的载体为导向能增强学生对问题的亲近度,更利于激发学生原动力。这类载体包括常规训练项目、教学竞赛、校企合作任务等。其中常规训练项目是主线,这些项目又以生产任务或以生产任务为原型的二次开发为主体。教学竞赛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学校、地市、省和国家四级赛制,以赛促教,以赛推进创新能力培养将会常态化。校企合作任務是补充,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更能帮助学生体验企业的生存需要不断地创新。
  3.创新评价模式
  (1)创新评价标准,考核知识与技能不是终极目标。知识、技能和素养是课程目标三个维度,而素养维度的达成直接影响知识与技能维度达成,创新素养又是素养维度的关键。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细化能力要素并分解到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项任务,形成融合知识汲取、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一体考核评价体制,在学生潜移默化中得以质的提升。
  (2)创新考核方式,传统期中和期末笔试方式难以客观评价学生。客观地看,满分不代表学生能力最强,低分也不代表学生一无是处,这就是传统评价的缺陷。如果能够把学生平时在项目训练等活动中完成的小制作、项目展示、交流互动,以及创新实践活动等也作为学生评价分项,无疑能能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从另一个方面也能激发学生未来的创造力。
  (3)创新考核题型,避免死记硬背。具有创新的学生往往不善于死记硬背,如果遇到这样的题型往往都会"挂科"。因此,在笔试题型中适当增加综合分析、是非判断,避免填空、问答,在操作题型中增加故障诊断、电路优化等更利用学生创新能力发挥。最后,增加评价反馈,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评价不是终点,只是个起点,把每次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可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归正确方向,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金泽龙.高职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创新动因与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6).
  [2]黄河.融合多元智力理论,创新高职课堂教学[J].职教论坛,2013(26).
网站目录投稿: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