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父母越管孩子越不喜欢学习个小技巧不用


  对于绝大多数的父母来说,基本上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l 。
  除了那些极个别的少数孩子,大部分孩子对学习都普遍存在一种排斥心理,不想学,总想玩。
  而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也是方法用尽,奇招迭出。
  好点的父母是鼓励表扬+奖励,而那些脾气暴躁的父母轻则批评教育,重则打骂训斥。
  2018年2月28日,网上一个虐童视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视频中一男子将一女孩绑在摩托车后架上,然后启动摩托车拖着女孩在满是碎石的地面上驶了一百多米。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这是爸爸因为女儿不想上学对她实行的惩罚措施。
  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是屡见不鲜。
  2017 年 9 月 17 日,怀化沅陵县就发生过一起孩子被亲生父亲打死的案件,起因就是因为爸爸让女儿写作业,女儿就是不写,于是爸爸一气之下对女儿进行体罚,结果失手导致女儿死亡。
  再联想下网上经常爆出来的父母因为孩子作业问题气的脑梗、心脏搭桥的,可以说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操碎了心。
  但是,作为学习当事人,我们亲爱的孩子却对学习一点也不上心,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光想着吃喝玩乐,就是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实在是让父母看着着急。
  其实,父母才是造成孩子不喜欢学习的主要原因,恰恰就是父母采取的各种让孩子学习的方法,使得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
  为什么父母越是让孩子学孩子反而越不学
  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使用了各种招数,无论是表扬奖励,还是批评惩罚,这些所有的手段归结起来其实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控制。表扬奖励是控制,批评体罚也是控制,父母正是希望通过各种控制手段使得孩子去学习。
  但控制恰恰是违背人性的,人人都不喜欢被控制。
  有句俗语说的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就是个体对自我的控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是被别人所控制。这是生命个体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只有自由选择的行为才能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人们才会更积极努力的去实现。
  而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等各种控制行为恰恰违背了人的自由选择权,剥夺了人的内在驱动力,当然也就丧失了积极性。
  心理学家马克·莱博和理查德·尼斯对一组3-5岁学前儿童做了一个实验,来测试奖励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给孩子准备了一堆玩具,其中有一套马克笔。他们把孩子分为两组,接下来他们对一组孩子说,"用马克笔画画有可能赢得‘优秀小玩家’的奖励。"结果可能被奖励的那组孩子们用了更长的时间使用马克笔画画。
  看到这里,父母们可能觉得奖励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但是几个星期后回访时,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那些获奖的孩子普遍对用马克笔画画的兴趣降低。而那些从未被奖励过的孩子依然如以往一样想画便画,为画而画。
  在这个实验中,他们运用了奖励。虽然这种奖励跟批评惩罚等相比,带给人的控制感相对微弱,但是它同样是一种控制,会剥夺人们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当用奖励控制孩子使用马克笔画画后,孩子便丧失了用马克笔画画的兴趣。
  现在我们再联想下孩子的学习。
  父母在让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不用控制的呢?
  估计很少,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习上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控制。无论是批评教育,还是逼着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哪一个不是在控制孩子呢?有一个是孩子自由选择的吗?再说了,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控制。正因为我们迫切的想把孩子改造成我们想要的那种人,所以我们才教育他们,所以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控制。
  总结下:
  父母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习采取的各种手段,都是一种控制,会剥夺孩子的自我控制感,使得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内在积极主动性,因此就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我们越是逼着孩子学,反而孩子越是不学。
  退一步讲,假如父母完全不管孩子学习,孩子反而热爱学习的几率更大。
  是不是很讽刺?
  父母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看到这里,我们找到了导致孩子不喜欢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控制的太多。那么问题来了:父母难道对孩子学习真的完全放开,不管不顾?那孩子要是真的不学咋整?
  有这个顾虑很正常,这也是为什么父母总忍不住想管孩子学习的原因。很多时候,父母也不想管孩子学习,但是他们感觉不管孩子又不学,于是忍不住管孩子,而越是管孩子,孩子越是不学,越是不学,父母就越想管孩子学,于是就陷入了一个矛盾的怪圈。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怪圈,避免给孩子带来控制感,让孩子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呢?
  首先,父母要减少表扬奖励、批评教育等各种控制手段,逼着孩子学习。
  这是最基本的。但是完全放开,对孩子不管不顾,父母们可能就会有所顾虑,做不到。但是做不到也要尝试去做,减少这方面的控制,因为父母做的越多就只会越失败,孩子越不爱学习。
  所以父母需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减少对孩子的控制。
  其次,父母要给孩子创造自由选择的感受
  有的父母可能问了,减少对孩子的控制我做不到,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有。
  真正的选择自由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认为自己拥有选择自由的感受。
  心理学家戴安娜·科多瓦和马克·莱博做过一个有关自主权对学习兴趣的心理实验。
  实验中,科多瓦和莱博让孩子使用一个电脑数学游戏软件,软件的目的在于教孩子学会运算次序(比如6+5X4-2,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减)。学习的内容是实现设定好的,孩子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但是其中一组孩子却被赋予了一定的自由选择权,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游戏头像并自己命名。
  结果发现,有一定自由选择权的孩子们更加喜欢游戏,下课后仍然继续进行游戏,当然在之后的学习测试中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这个实现向我们表明:制造自由选择的感受——即便这选择并无意义——可以满足我们对自主权的需求,滋养我们内在的动力,使我们变得更加积极努力。
  如果父母还是想管孩子,那么就要学会变通,给孩子营造一种自由选择的假象,这样依然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最后,父母营造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用环境的力量引导孩子
  最高的教育境界就是不教而教。父母不用刻意的去教孩子,而是通过环境的力量来影响孩子,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没有让孩子感觉到被控制,孩子不知不觉的就被改变了。
  举个例子:
  要想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父母完全没有必要追在孩子屁股上给他们读绘本,定阅读计划、打卡等等。父母只需要把家里的各种网络都给断了,没有手机电视、然后每天晚上父母就抱着书看,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因为这个环境下读书是最佳选择,是水到渠成的。孩子就不会感觉的被控制,他们会觉得读书是自己的选择,因此他们也会发自内心的喜欢阅读。
网站目录投稿: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