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戏称求职过程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业压力一直困绕高校毕业生。找一份工作本就不容易,然而职场新人和准新人中仍存在较重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观望情绪——眼下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旺季。今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660万人,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监测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好于往年。 然而,多数高校毕业生还是感到压力重重。"找工作太难"、"起薪太低"、"大学毕业生还不如农民工抢手"……大学生们戏称求职过程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找一份工作本就不容易,然而职场新人和准新人中仍存在较重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观望情绪。 "毁约""闪辞"频现的背后,是毕业生们求职心态浮躁。 毁约率走高 毕业生找工作人均赶场18场招聘会,投出至少40份简历,超过一半的毕业生采取这样的"海投"策略;每个岗位企业收到的简历都超过400份,校园招聘全程简历总量达5万份以上。某机构发布的《2011年校园招聘新观察调研报告》,令人尴尬的是,"海投"和"海选"之后,刚刚走入社会的"90后"毕业生毁约率高达20%。 这份报告对北京、上海、广州的265位2011届毕业生进行深度跟踪访问,其中六成多是本科生,近四成为硕博研究生,以工程技术、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为主。 对多数毕业生而言,找一份工作不难,但要找一份自己满意、又有能力胜任的工作却并不容易。 湖南籍学生小李签约了一家单位后进入实习,她发现在单位干的是文职工作,和自己电力工程的专业技术相去甚远,在另一家公司抛出了专业技术岗位后,小李毫不犹豫地毁约了。 实际上,高校毕业生毁约率走高的背后,更多是学生一种不稳定的心态。 北京学生小王就为曾经毁约的事烦恼。 他先后参加了两家单位的笔试面试,其中一家要求一周内就去签约,而另外一家他更中意的单位则仍在最后决策中。"签"还是"不签"让小王十分头疼,放弃眼前这家不错的单位太可惜,可他还是想再等等那家薪水更高、机会更好的单位。 最后在父母和朋友的建议下,他决定先和这家单位签约"保底",等更理想的单位来了通知再毁约。 "这种心情很难受,觉得辜负了原单位的知遇之恩,有一种愧疚感。"小王说,"但人都想往高处走,为了前途考虑,这也是无奈的选择。"为了了解毁约带来的"风险",小王在毁约前到处打听这家单位的违约金。 眼下像小王这样的"毁约心态",已经在部分求职大学生里蔓延。大多数学生都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先签下一个公司"垫底",然后再继续寻找目标,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毁约"另谋高就。 据权威机构对全国692所高校近2万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调研显示,16%的毕业生曾经有"毁约"的经历。在"毁约"的原因中,拿到了更好录用通知的以41%的比例排在首位。其他原因则包括试用期间发现不适合职业发展,用人单位的承诺未兑现和发现就业以外更好的机会,分别占29.1%、17.7%和12.2%。 告别校园,应届毕业生踏上了自己第一个工作岗位。本该是踌躇满志大展拳脚的时候,但在网上"闪辞"却成为"职场新人"们探讨的新话题。 不少毕业生刚工作不久便选择了辞职,其中大多尚未过试用期或刚转正几天。有很多人是在短短一两个月的工作中有了新的想法。 23岁的小孙学的是财会专业,毕业后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可是,她发现自己在这里"只是个打杂的",端茶倒水擦桌子拖地,要不就是帮同事打些资料什么的。她觉得自己受到轻视,学不到什么东西,入职仅45天就向老板递交辞职报告。 像小孙这样的"闪辞族"为数不少,其中多数在半年之内就会"逃掉"。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闪辞族"中,73%的网友是在普通企业辞职,而进入国企和政府机关的新人则相对稳定。"你在之前的那家公司工作了多久?"面对调查中的一个问题,52%的网友回答"6个月以内",26%的网友回答"6个月到1年",而"1年以上"的仅占22%。 大学生刚入职就跳槽,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迭。有一家医药公司一次招聘了10名应届毕业生,3个月之后仅剩下2人在职,有些新人刚完成培训就走人,这让他们很是头疼。"今年公司的招聘名额比往年多出一半,就是为了防备应届生‘闪辞’。"一位人事主管告诉笔者。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毕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一场招聘会,四成以上人群是前一年的毕业生。 "跳槽就是个选择的过程,跳一跳才会知道什么工作是适合自己的。"不少大学生都认同的观点,只不过他们中有些人通过不断选择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而有些人则越跳越迷茫。 职业前景被看中 智联招聘《毕业生"闪辞"大调查》数据显示,导致职场"菜鸟"们冲动递上辞职信的原因(多选),依次为缺乏发展空间(66%)、工作内容单调乏味(23%)和工资待遇不理想(22%)。而在"认为换工作对您的好处"中,"有利于更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成为首选,占47%;"薪资得到提高或职位获得晋升"以38%的选择率占第二位。 学新闻专业的小陈刚辞掉了一份市场助理的工作,"月薪只有2000多元,在上海根本不够维持生活,生活费还要父母补贴"。更重要的是,她觉得目前这份工作没什么发展前景,还是想到媒体找一份对口的工作。 相比于小陈,她的同学小陆则要感性很多。他直言自己和老东家"气场不合",这家单位严格的作息时间让他很不适应,尤其身处一群中年妇女之间,自己和她们根本没有共同语言,难以融入。上班两周后,领导让小陆出去办事,小陆看着外面火辣辣的太阳,决定辞职。 据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2011应届毕业生在求职看重要素的单项选择中,职业发展前景以41.0%的比例居于首位;其次为薪酬福利,占到了16.0%;办公环境、行业前景、专业对口等要素也分别是部分毕业生看重的择业要素。 在求职因素的各维度分析中,调查显示,学生求职者在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单位性质和起薪标准四个方面实际就业情况与求职期望有较明显差距。 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市场现实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现在都想当公务员,想进事业单位,想进国企。但从近10年的统计数据看,虽然这三项的就业数量不断增加,但只占大学生就业总数的20%。其中12%是进机关事业单位,8%是国有企业人员更换和新增。大学生希望的理想岗位和相关领域能够提供的实际岗位不能吻合,这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非常现实的问题。 而有观点认为,入职3个月至6个月被称为"工作浮躁期",大部分职场新人在此时间段内会受到各种各样"不满意"的情绪困扰。近几年的应届毕业生表现得更为强烈。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大多缺乏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后积极热情的工作状态维持一段时间,未见明显回报便易产生浮躁心理;另一方面,则是对公司提供的薪资福利待遇不满意,同学之间相互攀比也容易强化对自己现状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