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泽东演义第二回八国联军进北京泽东得势早启蒙


  诗曰:
  天之骄子毛泽东,风水际会虎歇坪,
  且待来日群星聚,试看寰球东方红。
  上回书说到,1902年早春,刚过了元宵节,毛顺生到了文家,要接毛泽东回韶山冲。要知其中原因,须从一场官司说起。
  原来,年前有人想卖掉一片山林,因价钱便宜,毛顺生与卖主很快达成了协议。这时另一家却插了进来,双方争执不下。毛顺生有言在先,自信有理,便主动告了官。谁知对方识文断字,在公堂上引经据典,强词夺理,说得头头是道。毛顺生识字不多,有理说不出,写的状子也词不达意。官家便把山林判给了对方。
  毛顺生见已快到手的山林,眼睁睁被人抢走,心如刀绞,只恨自己读书少。痛下决心,一定要让儿子好好读书,长大后给自己争口气。
  他带着毛泽东去找毛麓钟。已满五岁的四儿子泽民,听说哥哥去读书,也吵着要去,文七妹好说歹说,才将泽民哄了下来。
  毛泽东见到毛麓钟,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毛麓钟笑眯眯地端详着他,没有说上学之事,不经意间,却讲起了浏阳志士谭嗣同和戊戌变法。
  书中交代,中日甲午战争开始之时,慈禧主和,力主请俄、德、法三国调解。光绪虽然主战,但他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做不了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夹在二人中间,时和时战,打打停停,最终导致战争失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还赔偿白银两亿两。消息传出,朝野一片哗然。慈禧也觉得无趣,只好把李鸿章当替罪羊,免除了他的职务。同时,将朝政归还光绪。
  1898年6月,光绪颁布《国是诏》,开始变法。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准许他专折奏事。调梁启超入京,主办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同时擢升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军机大臣刚毅等人反对变法,极力劝说慈禧复出。慈禧有新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荣禄保驾,未将康有为等人放在眼里。刚毅等人便散布流言,说谭嗣同策反袁世凯,要派兵包围颐和园。慈禧微笑道:"荣禄节制五军,袁世凯不过其一,根本不可能。"刚毅见慈禧不为所动,便亲自晋见慈禧道:"臣闻康有为已和日本谈好,要日本派兵劫持太后前往日本,只等皇帝亲自向日方提出,望太后多加提防。"慈禧闻听不由一怔,不由想起当年自己派袁世凯去朝鲜,抓了大院君李罡应的事,认为此言不是风传。
  慈禧马上传来荣禄,宣布再次"临朝听政",传旨抓捕变法骨干谭嗣同等人。康有为、梁启超由洋人保护,分别流亡日本和英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六人,拒绝营救,大义凛然,奔赴刑场,以唤起民众,被杀于菜市口。光绪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之中。
  毛泽东听着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不由想起了精忠报国的岳元帅,想起了呼啸山林的梁山好汉。当他听到谭嗣同等人被杀时,脱口道:"杀身成仁,谭君真英雄也!"毛麓钟见九岁小孩,竟有这般见识,高兴地说:"论英雄,还多着呢!义和团,杀洋人、灭洋教,行为虽激,却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书中交代,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法、英等国,加紧划分势力范围,进一步瓜分中国,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慈禧对洋人火烧圆明园本就有气,见他们又支持光绪变法,更是不满。便默认义和团的排洋举动,想刹刹洋人气焰。河北、山东一带,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号召人们赶走洋人,保卫中原。一时间,团民迅速增多,很快遍布华北、东北。到1900年,仅北京城就设立了一千多个坛口,团民超过十万之众。他们攻击外国租界,围攻西什库教堂,一向张牙舞爪的洋人,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
  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在天津拼凑军队二千多人,乘火车向北京进犯。义和团拆除铁轨,奋勇抵抗,打死敌人一百六十多人,杀伤敌军二百八十多人。八国联军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又从天津派出二千多援军,一直打了十二天,才把他们接回天津。
  后来,八国联军两万多人再次进犯。慈禧害怕了,斥责义和团为乱民,下令围剿。还一再向各国使馆谄媚,给被围的洋人送菜送面,送瓜送药。洋人根本不买账,依然打进北京。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慈禧吓得魂飞魄散,裹挟光绪,一路逃往西安。
  听到这里,毛泽东说:"这回又该割地赔款了!"毛麓钟笑着说:"泽东!你也知道割地赔款。不错,这次要赔八国联军白银近十亿两。""什么?十亿两!这个数,我数还数不清呢。"毛泽东又惊又气地说。毛麓钟说:"你小小年纪,是算不清。十亿两白银,全国财政税收一点不用,十二年才能攒够。如果给全国老百姓,能好吃好喝一年多。这还不算,慈禧还允许各国在华驻兵,保证国人再不能反对列强,这还像一个国家吗!"
  听到这里,毛泽东满怀忧虑地说:"这下,可咋办啊!""咋办,她们该咋办还咋办!"毛麓钟气愤地说。"八国联军撤兵后,慈禧从西安返京,光行李车就带了三千辆,浩浩荡荡。途径开封,还要举办‘万寿庆典’,大收贡品。"
  毛顺生虽然也恨列强太坏、清政府太熊,但他最关心的事还是毛泽东上学。见毛麓钟话音一落,便问起上学一事。毛麓钟说道:"现下泽东还小,邹先生教得不错,可以先到他那儿学几年。"
  邹春培的私塾,离毛泽东家半里多地,开办在河边一座祠堂里。入学第一天,邹春培把毛泽东带到孔圣人像前,没等先生开口,毛泽东便弯下腰,作揖跪拜。邹春培高兴地对毛顺生说:"令郎脱俗识礼,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
  开始,邹春培教毛泽东《三字经》、《百家姓》。教学方法也不过是背书和写字。一天,毛泽东说:"先生,你老人家不要一篇篇点书了,省得费神。"邹先生说:"你特来读书,我怎能不点呢?""我都背得,还点什么?"毛泽东自负地回答。邹先生一听,脸色顿时一沉:"那好!你就背背《三字经》、《百家姓》吧!"邹春培一脸严霜,大声说道。
  毛泽东满不在乎,滔滔不绝,一字不差地背诵起来。邹先生仔细听着,脸上渐渐露出笑容,不由得连连点头。只好破例教他《论语》和《孟子》。
  一年盛夏,烈日炎炎,烤得石头滚烫,热得人们浑身流汗。这天上午,邹先生要出门办事,特地嘱咐学生:"你们要端坐读书,不准外出!"
  接近午时,还不见先生归来。毛泽东提议大家互相检查一下,见大伙背得差不多了,便带大家走出学堂,来到池塘旁边。说道:"今天太热,我们洗个冷水澡,比一下游泳,好不好?"伙伴们一片欢呼,纷纷脱下衣服,窜入水中。
  不久,有人发现先生远远地回来了。他们一个个飞速爬出池塘,跑回学堂,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读书。邹先生见孩子们头发湿漉漉的,已知怎么回事。他伸手抓起戒尺,大喝一声:"背书!"
  毛泽东心想,今天闹不好有人要挨打。他灵机一动,不等先生喊他,就第一个站起来,大声背诵起《诗经》中的篇章:"七月流火,九月授天……"先生知道难不住泽东,将怒火转向其他学生。这时大伙都非常紧张,原来会的也忘了大半,哼哼哧哧背不上来。
  毛泽东见先生的戒尺又要举起,便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说:"先生,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孔夫子不准洗冷水澡吗?"邹春培想不到毛泽东会问这个问题,更想不到孔夫子啥时说过洗澡的事,不由得瞠目结舌。
  毛泽东见状,不慌不忙地说:"先生,我记得孔夫子是赞成洗冷水澡的。"接着,他恭恭敬敬地背诵起《论语》中的一段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兮,风兮舞兮,咏而归。"
  邹春培听得目瞪口呆,这一段自己本来记得烂熟,但没想到毛泽东突然问如此古怪的问题,才一时想不起来,出了个洋相,不由得恼羞成怒:"毛泽东!我给你出个上联。"
  他边说边摇了摇手中的戒尺:"濯足?"
  "修身!"毛泽东不假思索,响亮地回答。
  邹先生没有做声,摸了摸脑门说:"我再出一个对子,你可以回家去想:
  "牛皮菜’"。
  先生想用古怪的上联难住毛泽东,挽回脸面。
  谁知,毛泽东略加思索,就对先生说:"我现在回答行不行?""行!"邹春培生气地说。
  毛泽东说道:"先生,你看对‘马齿苋’行吗?"
  邹先生不得不佩服毛泽东才思敏捷,连连拍手叫好:"好!好!牛对马、齿对皮、菜对苋!对仗工整,合辙压韵,不错,不错。"
  当天晚上,邹春培对毛顺生说:"你家泽东了不起,他的才学比我还高,我快教不了他啦!哈哈…!"
  毛泽东书读得好,毛顺生还是不满意。他看不得毛泽东闲着。每天放学回家,不是让他扫地、放牛,便是挑水、喂猪。稍大一点,就是犁田、插秧、收谷、舂米。晚上还要算账记账。稍有懈怠,毛顺生就会动手打人。
  文七妹敬仰佛祖、观音菩萨,每月初一、十五,经常烧香拜佛。毛泽东同母亲一样,文氏烧香,他便接过插入香炉,文氏跪拜,他也跟着磕头。每当母亲有病,他都要跑到庙里,乞求神灵保佑。有一次,母亲生病,毛泽东还去南岳衡山烧"朝拜香"。一百来里路,走几步就要跪下一次,嘴里还不断颂念:"南岳圣帝老爷!"
  信仰的熏陶,使文氏母子心地格外善良,十分同情穷人。每遇荒年,逃难之人只要走到门口,他们总是背着毛顺生,把节省下来的粮食接济别人。
  有一年大旱,堂叔毛菊生家境贫寒,不得已出卖仅有的七亩田地。毛顺生见价钱便宜,便要买下。文氏母子坚决反对,认为这是乘人之危,何况还是同族兄弟。
  毛泽东斥责说:"为富不仁,落井下石,无异图财害命。"
  毛顺生见毛泽东说出这种话,大骂儿子不孝。
  毛泽东说:"古人云,父慈子孝。我不孝,是因为你没有慈悲之心。"
  毛顺生想起梅花五的劝告,又见妻儿如此反对,只好作罢。过年时,文七妹还让毛泽东给毛菊生家送去了白米和猪肉。
  由于干旱时节太长,这年早春作物绝收,夏粮也没收几个籽,好容易盼来秋收。这天,各家正抓紧晾晒新谷,却突然下起了大雨。毛顺生外出买谷未回,毛泽东正要抢收自家的谷子,发现邻居毛四阿婆,正扭动小脚,吃力地收谷,便赶紧跑了过去,帮她收起了谷子。
  毛顺生冒雨赶了回来,见自家的谷子还淋在雨中,毛泽东却帮别人干活,不由得怒气冲冲。却也顾不得和毛泽东理论,急忙收拾场上自家的谷子。
  回到家中,毛顺生怒气未消,抬手要打毛泽东。毛泽东站着不动,理直气壮地说:"人家很苦,还要交租,谷子丢了,怎么生活。咱家谷多,丢一点怕什么!"毛顺生气愤地说:"谷再多,是咱家的,没谷你吃什么,穿什么!"毛泽东说道:"民以食为天,吃饭事大。前几天,你不是说彭铁匠带头抢了官仓吗!没吃的自然可以去抢。"
  毛顺生说不过儿子,恼羞成怒。抓起凳子要打毛泽东,毛翼臣气喘嘘嘘不让打,文七妹挺着怀孕的身子急忙相拦。
  正在这时,毛四阿婆浑身雨水,颤颤巍巍地走了进来。从怀中掏出两个鸡蛋,低声说道:"泽东常帮助别人,今天帮我收谷,又淋了身子,多少是我一点心意。"
  毛顺生脸一红,只好顺手放下凳子,请阿婆坐下。
  1904年秋,毛翼臣去世。毛顺生听了梅花五的话,没有将父亲与母亲合葬,而是先丘了起来。
  毛泽东也先后转了几家私熟,抽时间便苦练书法。他开始临摹柳体,继而学习钱体,又从怀素的狂草中汲取精华,自成一家。
  1906年春,毛泽东跟毛宇居学《春秋公羊传》、《左传》。
  一天课后,大家都在天井玩耍,毛泽东想起慈禧的种种作为。便问毛宇居:"先生,以春秋为镜,您可否评说慈禧其人其事呢?"
  毛宇居极少关心政局,很多大事并不了解,但作为先生,又不能不回答学生的提问,思索良久,便推辞说:"学生主要是学习,不应多问窗外之事。"
  毛泽东不知道先生的心事,反问道:"圣人不是要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不管现实社会,学习有什么用呢?"
  毛宇居听了,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生气的是他一再追问,弄得自己无法招架。
  毛宇居也想为难一下毛泽东,便指着天井说:"现实很复杂,并非什么都能一下子就能说清楚。我们现在就站在天井,你作一首诗,说说天井。"
  毛泽东毕竟只有十来岁,不知先生为难自己,还真以为叫他作诗,便认真地围着天井,边思考,边转了两圈,很快成诗一首,当即朗诵出来: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中水,永远长不长。
  学生们听了,无不拍手叫好。
  毛宇居想:"此子不仅能指出自己教学的弊端,文才也不亚于七步成诗的曹子建,将来定非池中之物。"
  正是:
  少年好奇是天性,善加诱导慧方增。
  诸事尽随大人意,好似旱地育水菱。
  自己有个儿子能成大事,毛顺生虽然十分相信,但在他眼里,总不会是毛泽东。秋后,他见毛泽东读来读去,就那几本书,加上家中干活人手不够,便不让毛泽东继续上学。
  可是,在农活之余,毛泽东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每天晚上,还是点上桐油灯,不停地看书。一本《西游记》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生性吝啬,见不得点灯耗油。发现毛泽东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一遍又一遍地嚷嚷:"早点睡吧!一盏灯油要好几个铜板呢!"有时还要大声斥责:"你就是不听话,一夜熬掉一盏油,一个月就费几百文钱。又是黑李逵,又是孙猴子,一点正事也不干!"
  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他读书成瘾,读到好的故事,经常讲给别人听。凡是韶山冲能找到的书,都要借来,就是佛经也不放过。
  有一天,毛泽东又到外婆家借书。走到一个山谷时,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别人都说你聪明,今天我要考考你,答得出,放你走;若答不出,哼!休想过去!"
  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人叫赵万财,富豪子弟,文才不高,却经常舞文弄墨,耍弄穷人。毛泽东停下脚步瞧着他,似理不理。
  赵万财见毛泽东不吭,以为怕他了,鹦鹉学舌地说:"百家姓里,‘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怎么讲?"
  毛泽东有意捉弄他,稍加思索道:"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儿孙的‘孙’,‘李’可不是讲理的理。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万财满脸通红,知道毛泽东骂他,又无可奈何。
  说话间,毛泽东已经十三岁了。这年八月中秋节前夕,毛顺生提起当年梅花五的话,文七妹非常高兴。中秋当晚,毛顺生叫上毛泽东,一同起出毛翼臣的骨骸,由毛泽东背上,一路向滴水冲走去。
  他们乘着月光,艰难地爬行。赶到虎歇坪时,看到天空月亮正圆,刚好升到"嫦娥"头顶之上。毛顺生急忙接过骨骸,迅速放在"嫦娥"手掌之中。霎那间,一道强光闪过,大地为之一震,毛翼臣的骨骸直接沉了下去。
  毛泽东不知所以,急问"出了什么事?"毛顺生笑而不答,只是催着他快点堆砌坟包,
  毛顺生他们回到家中,天已经亮了。文七妹担心他们父子,正在着急。见他们回来,急忙迎上来问长问短。毛顺生想知道哪个儿子变了,也不搭话。先看睡在床上的五儿子泽覃,小泽覃还不到一岁,看不到什么变化,再看泽民,泽民虎头虎脑,也还是老样子。一看泽东,他不由大吃一惊。毛泽东的下巴上的小肉痣闪闪发光。毛顺生心中有数,但不敢说破,也没有告诉文七妹。
  毛泽东出世,既是上天之意,十三岁又得地力之助,他一天天的变了。男人女相越来越明显,下巴的乾坤痣渐渐变大,心性有点变稳,读书的兴趣更加偏重历史和政治。一天,毛泽东去外婆家,见表兄文运昌正看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他翻开一看,马上被吸引住了。一口气看了两遍,又向表兄要来笔墨纸砚,工工整整地将序言抄了下来:
  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別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力;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尽其流……
  育才于学校,方正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文运昌看他如此用心,笑着说:"泽东,要上京考状元啊!"毛泽东随口答道:"状元要考,世道要变!人总要试一试,不能在大山里呆一辈子。"他心潮涌动,仿佛看到万马奔腾、翻江倒海的动人场景,恨不得马上走出大山,去闯荡外面的世界。
  毛泽东能否走出大山,且听下回分解。
网站目录投稿: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