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武昌首义反朝廷,中山大业终有成。 千年皇权丧钟响,可惜革命轻民众。 上回书说到,毛泽东读了《盛世危言》,心潮涌动,恨不得马上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更想投身江湖,热热闹闹地闯荡一翻。 他谢绝了外婆的一再挽留,大步流星赶回韶山,马上去找毛麓钟。毛麓钟听了毛泽东的想法,大为高兴道:"当今乱世之秋,正是英雄辈出之际。你要走出大山,想法很好。闷在山沟,不知天阔地广,不经世面,难成有用之才!" 毛泽东见毛麓钟支持自己,高兴地急问:"依您看来,头一站应在哪里落脚呢?"毛麓钟看他这样性急,笑着说:"根深才会叶茂,走路得一步步来,依我之意,还是先去长沙继续读书。如今,大城市办的都是洋学堂,你现在去很难考取,最好是借道湘乡。先上东山小学,再上驻省中学。" 书中交待,清廷一等侯、两江总督曾国藩是湘乡人。早些年,在他的支持下,湘乡办了两所新式学堂。一所在湘乡,叫东山高等小学;一所在长沙,叫驻省湘乡中学。 这两所学校办得都不错,但是不要外县人。而毛泽东的始祖毛太华,从云南内迁,就是首先落户湘乡。外婆家又是湘乡人,表兄文运昌正在东山上学,毛泽东去湘乡上学,也说得过去。 毛泽东听从毛麓钟的建议,兴冲冲地回到家中给父亲一说,满以为一向吝啬的父亲不会轻易应允,还要做一番工作。没想到毛顺生二话没说,就满口答应了。 原来,自前两年八月中秋之后,毛顺生眼见毛泽东的变化越来越大,渴望儿子成就大事,正愁找不到路子。如今,听毛泽东说的在理,切实可行,又是毛麓钟的主意,自然就痛快地答应了。 毛泽东见父亲支持自己走出韶山冲求学,高兴得蹦了起来。但想着就要离开父母,心中又是激动不已,挥笔写出呈父母诗一首: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清山。 1909年的一天,秋高气爽。毛泽东辞别父母,挑着行李,翻山越岭,涉溪过河,掌灯时分,终于来到东山小学门口。一问门房,却不由大吃一惊,原来入学考试已经结束,按说入学已不可能。一是时来运转,二来求学心切,经毛泽东再三恳请,校方竟破例同意他补考。 校长符定一当场出题,毛泽东胸有成竹,文思泉涌,三圈两点,很快作文一篇。符定一见毛泽东立义大气、内容丰满、行文流畅、语言泼辣,十分赞赏。忙把学校各位先生请来,一边大声诵读毛泽东的文章,一边不住地赞叹:"奇才!奇才!我们终于录取了一个罕世大才。" 文运昌听说表弟来了,也赶到现场。见校长对毛泽东如此大加称赞,顿感脸上生光。 东山高等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英语、经学、修身、历史、地理、音乐、体操和图画等十多种,教学比较求实、灵活。毛泽东第一次看到西方自然科学,感到十分新鲜。 毛泽东看课程新鲜,看人更觉得新奇。国文教员谭咏春、贺岚岗满口孔孟之道,之乎者也。英语和音乐教员萧老师,戴着假辩子,满口日本话,张口就是明治维新。同学们多穿着丝绸大褂,讲究吃喝玩乐,不时拿穷人开心。表兄文运昌一些人,虽然不满这些纨绔同学,在言谈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丝羡慕。 毛泽东看别人新鲜,同学们也视他为另类。大都不屑与他为伍。一天课后,说到中国之落后,不知是谁言道:"不会造飞机,不会造火车,只知道种田,不落后才怪。" 毛泽东见他们看不起种田人,心中异常不满。想起《盛世危言》中的话,不由反驳道:"种田有什么错,不种田吃什么?中国落后不是飞机、大炮,而是上下不同心。如果变法成功,由光绪当皇帝,康、梁做首相,中国照样富强。" 同学们一听,个个哈哈大笑。有个同学家开绸缎庄,平时最看不起毛泽东整天一身粗布长褂,衣着寒酸,今日好不容易逮住话柄,马上尖刻地说:"毛老俵!讲什么梦话,光绪早去了阴间,你想让他当皇上,见鬼去吧。" 毛泽东知道他们嗤笑自己,但听说光绪帝已死,还是一愣。不由反问道:"慈禧怎么样了?" 文运昌见表弟啥也不知道,便小声说:"慈禧也死了,现在的皇上是宣统帝溥仪。" 不少同学看不起毛泽东,老师们却很喜欢他。别说国文教员,就是萧老师,也经常给他讲日本的一些事。萧老师说:"日本学习西方,改旧图新,国力大增。"毛泽东天真地说:"您唱的日本民间歌曲,是那样美妙,他们为啥非要侵略别人呢?"萧老师笑着说:"我也弄不清,反正西方列强都这样。" 萧老师的话使毛泽东难以入睡。深夜,他想起毛麓钟辞职还乡,彭铁匠抢粮,八国联军入侵,逃荒要饭的乡亲,纨绔子弟的嘲笑。心中不由暗叹:"救国救民,任重道远,匹夫有责,舍我其谁!"想到这里,只听蛙声阵阵,遂写下《咏蛙》诗一首,以表心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拼命地学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钻进学校的藏书楼,博览群书。 在这里,他结识了好友萧瑜。 萧瑜,又名萧子升,出身富家,却没有富家子弟的陋习。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笔秀丽的毛笔字分外喜人。 有一天,萧子升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毛泽东走过来,笑着说:"萧兄!什么好宝贝,岂可一人独享。"毛泽东接过一看,马上爱不释手。萧瑜再三说很快看完,他才抿抿嘴,不情愿地说:"我坐等还不行吗?"毛泽东耐着性子,等啊!等啊!一直到吃晚饭时,萧瑜终于看完了。毛泽东拿到书,如获至宝,连饭也不顾得吃,就一头扎进宿舍,看了起来。 创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一个个英雄人物,深深地打动了毛泽东。他想:"这些人物扯旗造反,不但登上帝位,而且敢于破旧立新,建立一个完全新型的社会,真了不起!" 他联想到《水浒传》中自己佩服的梁山好汉,不由感叹道:"一百零八条好汉,数万弟兄,既不反皇帝,又不杀贪官,宋江以己之私,害兄弟,毁大业,实在可惜。"毛泽东言犹未尽,拿出笔墨,对书中人物,又是批,又是评,或赞或毁,在书边夹缝信手写了起来。 等到还书时,毛泽东才萌生悔意。心中暗想:"大不该在书上又写又画,如何向人交代呢!"萧瑜接过书一看,果然十分不满,可是仔细看了几页之后,又十分赞赏毛泽东的见识,不由说道:"润之兄才情,令人钦佩!只是改天换地、解救穷人之志、之法,我却不敢苟同。" 一些围观的富家子弟,听说毛泽东也想学习拿破仑、华盛顿,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本来就看不起毛泽东的穷样,又忌妒他常常被国文老师表扬,纷纷嘲笑说:"毛泽东!你还是先革一革破衣服的命吧!让穷人翻身,还是自己先翻身吧!"萧瑜和文运昌听他们越说越不象话,忙拉上毛泽东,借故走了。 几天来,毛泽东一直闷闷不乐。心想:"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今朝政如此腐败,民不聊生,可我们学子读那么多书,怎么就无动于衷呢?"他看看这个,想想那个,很难找出志同道合的朋友,决心还是尽快到长沙去。 校长符定一、国文教员谭泳春、贺岚岗经过商量,决定推荐他去驻省湘乡中学就读。 1911年春天,毛顺生、文七妹见学校保送儿子去省城读书,非常高兴,冲里不少人也羡慕不已。一天早晨,毛顺生带着全家和新收养的女儿毛泽建,一起送毛泽东上路。十八岁的毛泽东带着行李,步行到湘潭县城,坐上湘江的小火轮,一路沿江到了长沙。 正是: 走出小圈不可轻,全局大观易形成。 世人多被眼界误,井底之蛙夸高明。 长沙,早在秦时就设置为郡,当下为湖南省会。这里北瞰洞庭,南倚衡岳,湘江穿城而过,素有楚汉名城之称,岳簏书院更是名扬四海。毛泽东第一次走进大城市,见房高人多,车水马龙,店铺林立,一切都感到新鲜,看到一些衣着花丽、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更是好奇。 驻省湘乡中学的课程和东山小学差不多,学生也大都是湘乡人。由于地处省城,各种消息十分灵通,大家的思想比较活跃。一天,毛泽东在《民立报》上看到,孙中山如何发动起义,如何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顿感热血沸腾。 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外反列强,内念穷人,大气恢弘,比当今皇上好得多。"他奋笔疾书,写了一篇充满战斗激情的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老师和同学们好奇地围上来一看,纷纷议论开来。有人说:"润之敢于痛斥清王朝,说得好!说得痛快!"有人说:"让孙中山当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想法新奇。"也有人说:"毛泽东胆大妄为,推翻清王朝是杀头之罪。" 正是: 风华正茂多思想,敢说敢做敢承当。 莫以完美论成败,报国救民有方向。 书中交代,孙中山姓孙名文,字中山,号逸仙,广东香山人。自幼得哥哥孙眉资助,饱读诗书,先后在檀香山、香港、广州接受中西教育长达二十年之久。受清末名士郑观应影响,本想走"求知当道,游说公卿"的道路。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请求改革政治,未被采纳。遂在美国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纠合群力,推展革命。 1895年甲午之战,中国惨败,拟与日本订立耻辱的《马关条约》,国人激愤。孙中山决定回广州发动起义,哥哥孙眉倾其家产,再次相助。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组织同盟会,四处奔走,向华侨华人宣传革命,募集捐款。又先后发动了惠州起义、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起义、云南河口起义、第二次广州起义等九次起义。毛泽东看到的,是孙中山第二次广州起义。不幸的是,十次起义都失败了。 孙中山毫不气馁,再次跑到美国,寻求财政帮助,历经数月毫无进展。一天睡梦之中,见一金甲人呼唤自己的名字道:"孙文一向聪明,怎么如此看不开。眼下西方与朝廷打得火热,得尽好处,哪会助你独立自强。现国内已乱,不如早日东归。" 书中交代,江苏常州人盛宣怀,早年经办洋务,收了几百万回扣,中饱私囊,遂成巨富。一口气娶了几十个姨太太,享尽人间富贵,仍嫌不足。便联络各省商民集资,把京汉、粤汉两大铁路从洋人手中赎回,自行修筑了川汉铁路。盛宣怀财大思权,又贿赂清廷要员,当上了邮电部大臣。由于他平日挥霍无度,而邮电部和铁路进项有限,生活略显拮据。盛宣怀便改变创办实业的想法,想再吃一次回扣。 他多次上书清廷,说服清政府强行收回路权,再以铁路主权为抵押,向英、美、德、法四国大借外债,把铁路主权变相卖给外国。消息传出,各地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四川、湖南、湖北和广东各省,纷纷抗税、罢课、罢市、罢工,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一天,毛泽东和同学们上街游行回来,仍然气愤难消。他灵机一动,忽然想到清朝的一条规矩:留发留头,发去割首。男人留辫子是归顺大清的象征。他想:"我们何不剪掉辫子,以明心志,誓与清王朝决战到底呢。" 他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十多个同学立即响应。毛泽东找来剪刀,带头剪掉了自己的辫子。谁知刚刚剪了第二个人的辫子,其他同学看着他们剪去辫子后的摸样,越看越觉得不顺眼。一个个都犹豫起来,迟迟不让动手。 毛泽东很气愤,大声说道:"你们这算什么!人无信不立。男子汉大丈夫,说话不算数,谭嗣同为变法死都不怕,我们剪一个辫子就这样,像什么样子!搞革命应有勇气,不能只说不做。" 另一个剪过辫子的澧县同学也说:"听说武汉三镇闹的更欢,连一些清军中的士兵也脱去军装,偷偷参加游行示威。毛泽东高兴地说:"看来清朝的气数真的尽了!" 但无论怎么说,其他人就是不肯。毛泽东很不甘心。到了夜里,同学们都入了梦乡。他悄悄叫起那位剪过辫子的同学,把其他人的辫子都偷偷地剪掉了。 湖北的革命形势确实高涨,孙中山的同盟会借保路运动风潮,在清军中作了大量工作,再次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可是孙中山远在海外,一时无法联系。便公推湖南澧县蒋翊武为总司令、湖北夏口孙武为参谋长,决定1911年10月6日发动起义。起义前夕,几个士兵喝酒,酒后失言。引起清军将领怀疑,派人一查,获悉起义情况,并登报公布了出来。他们只好把起义日期改为10月9日。 9日上午,孙武带人在汉口总指挥部制造炸药,又不慎引起爆炸。俄租界的巡捕闻声赶来,搜走全部重要文件、人员名册和起义的旗帜、袖标。清军按名册抓人,起义首领跑的跑、伤的伤、关的关,准备起义的士兵群龙无首。 10日夜,革命党人、工程营士兵熊秉坤找大家商议,大家都说:"与其等死,不如首先发难。"他们分头搜集弹药,发动二百名士兵紧急起义。炮兵营闻讯,又拖来三门大炮,更是军心大振。当天午夜,起义军炮轰湖广总督署,起义士兵越来越多。 两天时间,就全部占领了武汉三镇。起义胜利了,却找不到领导人。起义士兵虽然打下武汉,却不相信自己。只好找清军协统黎元洪。此时,黎元洪逃跑没有跑成,正吓得钻在床底下发抖。士兵们把黎元洪拉出来,不由分说,强行推举他为都督,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的炮声,很快传到长沙。一天,一个革命党人到湘乡中学讲演。历数清政府件件腐败无能之事,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毛泽东等七八个同学热烈响应,当场站起来,要求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 毛泽东想到自己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心中非常高兴。听说武汉的街道很湿,立刻去了城外的军部,准备找朋友借双雨鞋。 就在毛泽东出去借鞋之际,武昌的起义军已经打到了长沙。毛泽东站在高处,亲眼看到城内城外乱作一团,衙门上空很快升起了起义军的军旗。他顾不得再借雨鞋,急忙赶回学校,看到学校已由起义军守卫了。 第二天,湖南成立军政府,义军首领焦达峰被推举为都督。但新政权只维持了十天,清廷湖南谘议局议长谭延闓就发动政变,自任都督,一下变成了革命党人。 这时,毛泽东还沉浸在胜利之中,决心亲自参加革命,便在湖南参了军。 同湖南一样,江西、陕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广西、安徽、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十六七个省也都先后宣布独立。 孙中山在美国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马上回到上海。12月29日,宣布独立的十七省代表齐聚南京,《依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进行总统选举,孙中山高票当选为第一任总统。1912年1月1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正是: 十次起义皆失败,一夜占领武汉城。 瓜到熟时蒂自落,可惜革命无农工。 谁知好景不长,民国刚一成立,便传出了孙中山要下台的消息。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