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春节 春节在白族、布依族、侗族、纳西族、瑶族、仡佬族、德昂族等民族中可见,节期一般自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止。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春节均具有除旧布新的重要意义,相关活动的开展也以此为核心。 像大理地区的白族从头年腊月底开始做节前准备工作,如扫屋除尘、杀年猪、写春联、在天井里栽年松等等。除夕下午,开始放鞭炮,用肉、酒敬天地神和祖先。晚上阖家成员团聚宴乐,守岁送岁。初一供祭天地和祖宗,饭后上坟或到亲友家拜年。初二开始选择一天请春客,接出嫁女儿、女婿回家过年。 对布依族来说,每到农历十二月中下旬,家家户户缝制新衣、烤酒、杀猪、做糯米粑粑。除夕晚上以洒、肉献祭祖先,阖家守岁。初一黎明前,姑嫂们要争着到外面挑回第一担水,以表示迎接新年的来临。 当然,在如何表达新旧之交这一点上,不同的民族均有一些标识性的程式或活动。 大理地区在春节期间有耍狮、舞龙、演花灯、唱大本曲的娱乐表演,有接本主、请巫师跳神、赶庙会、朝拜鸡足山等宗教活动,尤其正月初五的"葛根会"较具地方性。届时,大理白族民众身着盛装,有的挑着小吃,很多人则挑着黄白鲜嫩的葛根,一个挨一个地摆摊叫卖葛根。 德昂族的春节是受汉族的影响而过的,但过年内容却按佛教形式进行。 譬如,要准备青糯米粑粑,并携带纸幡、鲜花、食物等前往寺院参拜佛像,听佛爷诵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瑶族支系白裤瑶也称春节为"陀螺节",正月初一这日,已婚男子上山打猎,谓之"擂山";敲铜鼓、吹牛角号和打陀螺是欢度春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其中以打陀螺比赛最引人注目。 传统上,壮族各地的节日按农业生产的周期而定,后来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大年初一,新媳妇和姑娘们争相奔向溪河泉边,挑"新水",喝"伶俐水"。这一天,除了接待外村来客之外,家族内不互相请吃。 当天有的地方忌吃粽粑,认为吃粽粑会引起田埂开裂漏水。 少数民族年节 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历法,因而也拥有具较强地方性和族群性的年节仪式。 譬如,泼水节是傣族最重大的传统年节。泼水节,傣语称为"尚罕"或"京比迈(新年)",又叫"厚南"、佛诞节、浴佛节。作为傣族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六月,公历4月中旬。泼水节举行3~5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除了傣族,对于作为年节的泼水节,布朗族一般都按傣语称为"桑勘比迈"或"京比迈",时间相似,一般是过三天。第一天似汉族的除夕,要打扫寨内、家内的卫生。第二天是杀猪宰牛,做糯米食品,为过节作好准备。第三天才是真正的年节来临,要赶摆、放高升。布朗族过新年的日子和传说虽然与傣族相同———在布朗族中间仍然有关于帕雅桑萨的传说和七女除妖的传说。但布朗族过年不划龙船,也不举行热闹的泼水活动。他们的泼水只是象征性的,按照传统的习俗,一是要浴佛,二是要给家族长洗礼。群众性的泼水活动只是近年来才开展起来的。 佤族也过春节,他们称其为"过大年",佤语叫"琶务"。佤族"过大年"的习俗是:大年除夕晚上,各家各户处在繁忙而热烈的气氛中,整个村寨鸣枪,表示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来临。家家户户忙着舂糯米粑粑、泡水酒等。备好初一的丰盛年饭,主人还要去牛厩喂草料,站在牛厩旁观看,有感激耕牛辛劳了一年之意,同时,暗祝耕牛来年再为主人夺丰收出力。 在西南地区,从通识性的季节划分上来说,一些民族的年节是在冬季举行的,故将其称为冬季年节,以和春季年节区分。冬季年节往往和各民族的物候历法密切相关。这些节日不仅有庆贺一年的收获之意,也有祈愿来年的美好祝福。 傈僳族的"阔时节",亦作"盍什节"。"阔时"是傈僳语音译,有"岁首"、"新年"之意,作为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是傈僳族物候历法中的年节。生活在云南省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拥有自己的物候历,一年被分为10个月,分别为过年月、盖房月、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酒醉月和狩猎月。当然,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的傈僳族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一月举行。后来,每年12月20~22日被确定为阔时节。 傈僳族"阔时节"的基本程序为:节前对烧柴和粮食进行准备。节日期间有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等食品制作行为。在信仰的表达上,既要采摘与家中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疾除病之意,也要将第一块粑粑、第一碗饭、第一块肉先让狗吃(因为它为傈僳人从天上带来种子),还有祭门、祭房梁、祭祖等。在游艺活动开展上,阔时节期间会进行叙事歌吟唱以及举行射箭比赛等多种游艺竞技活动。 羌历年(羌语称为"日美吉"),有好日子、节庆日或过年日的意思,俗称"过小年",以示与汉族的春节"过大年"有区别。这是一年收获之后,向神还"旧"愿、许"新"愿的重大节日。顾名思义,"羌历年"与该民族传统的十月历法有关———十月初一被认为是一年之始,有着深刻的送旧迎新之意。当然,由于生活在不同地方的羌族因地理条件不同,在物候条件上也各有差异,各地过羌历年的具体日期常常不同,像北川羌族是在冬至节,而有些地区又是在农历十月初一过节。近年,经各地羌民的共同商定,农历十月初一这日过节得到广泛的认可。 羌历年的节期一般为3~5天。年节期间的节日内容包括宴饮的举行和各种祭祀活动的开展。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食品中较有特点是用荞麦面做成的半月形的肉馅大蒸饼。年节期间,各种生产劳动基本停止,而祭祀活动则开展得较多,譬如要对供在白石堆上的牛、羊头骨进行祭祀。又如,要用荞面面粉做成牛、羊、鸡、马等形状的馍馍,作为祭品,祭祀祖先与诸神。 生活于独龙江两岸的独龙族新年名为"卡雀哇"。其时间在农历腊月,没有固定日期,节期的选取也和其物候历相关。基于在独龙江两岸的生活经验,独龙族把当年的大雪封山到次年的大雪封山作为一周年,全年分作过雪月、出草月、播种月、花开月、烧火山月、青黄不接月、山草开花月、霜降月、收获月、降雪月、水落月和过年月。"卡雀哇"在过年月举行。独龙族的新年既是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祭祀性的节日。节日当天,很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祭祀"格蒙神"(在独龙族神话中,"格蒙"是人类的祖先)及其他各种神灵。 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十月过年叫"#滔滔",含义是五谷已经归仓,庆贺一年的收获。哈尼十月年要从属龙的日子过到属猴日,为期五天。节日期间,在饮食上家家户户要做团子、舂粑粑、染黄糯米饭、酿制闷锅酒、杀猪宰鸡,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互相走访。要举行街头酒宴互相祝贺。 怒江地区的白族实行勒墨历法,不同氏族过年的日子由村里懂得历法的老人推算决定。虎氏族一般是在农历十一月二十至三十日之间的"龙日"和"蛇日"过年(即勒墨历的大年初一)。木氏族过年的时间一般比虎氏族晚12天左右。年节日期确定后,全家外出的人都回来后,女家长烧一锅热水,让每个成员洗头、洗脸和洗脚。搞完个人卫生,再清扫室内及屋外。扫毕,家长开始祭门,祭柱,祭弩弓、砍刀、纺车、铁锅、石碓等工具和用具,再祭牲畜和鬼魂。初一隆重祭祖宗,前后要祭四次。初二请客,出门拜亲访友。初三要在鸡叫头遍时起床虔诚祭祀财神和猎神。 凉山地区尚普遍过彝年。彝语称彝族年节为"库施",意为过新年。整个过年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过年阶段和尾声阶段。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有择定吉日、准备年货、搞好卫生和堆放柴火以避邪恶等项。彝族年要过三天,这三天各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各有一套特定的活动。第一天称为"库施"。这一天的活动主要有杀年猪、敬祭祖先和吃年饭等。第二天为"多博",大人们赛马互相道贺和玩秋千,孩子们则玩游戏。彝族年的第三天称为"库施博基",意思是欢送祖宗。这一天的清晨,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欢送仪式。除煮好各种祭献的食品,还在门上拴一个装有炒面的口袋,意思大约是为祖宗们准备路上食用的干粮。三天正式过年后,进入"纠姑",意为拜年,这项活动可以算做彝族年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