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婚恋与户籍人生悲欢总相随


  作为有着数千年森严等级制度历史的国家,婚恋中的门户对等观念至今潜隐于国人心中,支持这一观念的不仅仅有传统影响,还有社会制度深层的支持--例如,户籍管理制度。
  回溯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户籍相伍"将百姓按五户为一个单位加以管理、"商鞅变法"将游民固定在土地上,这些手段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滥觞,并为历代所沿用。新中国成立后,公安部于1951年发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国民实行户口登记,建立户籍进行管理。 罗列这些户籍制度的沿革,似乎有些遥远、陌生,但当我们的策划采访深入到生活中,倾听被采访者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时,户籍与婚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变得真实而清晰:有一辈子朝着返城的方向跋涉的知青,身后是被冷落的婚姻与家庭;有因为户籍的天堑遭到家人反对而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恋人,内心是永远的伤痛与遗憾
  地域、文化、习俗的差异客观存在,但当户籍制度强化了这种种对立,原本应该是婚姻核心的"感情"因素变得力量微薄,人生的悲欢剧,也因此一幕幕上演。
  送不出去的戒指
  1987年,我高中毕业,父亲托关系把我安置在县委宣传部。两年后下乡挂职锻炼,在一个叫新安的小镇上,我遇到了生命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爱情。
  她叫春梅,镇中学的一名民办教师,高挑,卷发,大眼睛,说话声很温婉。
  春梅喜欢看书,镇上没有图书馆,每周我都要骑自行车回一趟县城,名义上是回家,实际上是为给春梅换书,虽然往返要骑一百多里路,可我乐此不疲。作为回报,春梅经常给我洗衣服,还隔三岔五地从家里带些好吃的给我。
  一次。在镇中学食堂门口,春梅偷偷地塞给我两个羊肉馅的包子,我要一人一个分着吃,她不肯,推让间,被其他老师撞见了:"呦,瞧这小两口亲热的!"春梅窘得满脸通红,我们的关系也渐渐公开了。
  我从奶奶那儿央来一块"袁大头",请人打成两枚戒指,分别刻上"祥"和"梅"两个字,想在春梅生日那天给她一个惊喜。
  戒指刚打好,我却意外地接到县里的调令。原来,母亲不知从哪得知了我和春梅的事,执意让父亲托人把我调回去。母亲说,春梅是民办教师,不是城镇户口,如果我和春梅结婚,将来孩子只能随了春梅的农村户口。
  我回家和母亲大吵了一架,最终,母亲的眼泪让我屈服了。
  从城里回来,我失魂落魄。春梅像是早就知道了一切,眼睛红红的,不说话,只埋头帮我收拾行李。晚上,春梅执意把自己给了我,她一颗颗地去解衣服上的扣子,我死死地抓住她的手,她挣扎着,我大声喊着"不",两个人泪如雨下。
  回城后不久,我在母亲的安排下娶了姜艳。姜艳娘家小有背景,在我面前总是颐指气使,我不买账,两个人时常唇枪舌剑。蜜月还没结束,我便搬到单位去住,是母亲拼了老命把我扯回来。儿子出生后,我赌气参加了成人高考,脱产到省城读书。其间,几次想离婚,母亲的眼泪、儿子的哀求让我不得不放弃。毕业后,我又自告奋勇去了离县城最远的乡任职。
  2006年冬天,母亲患胆结石住院,我去陪护,在医院门口意外地遇到了春梅。
  现实真是个巨大的讽刺,当年为了一纸城镇户口,我和春梅劳燕分飞。20年后,春梅却因她那发了家的农民老公在京郊买了一套房子,成了北京人。
  春梅是回来照顾生孩子的妹妹的,她问谁病了,我顿了顿。实话实说。
  春梅买了补品去看望母亲。我怕母亲想起过去的事伤心,谎称春梅是我的同事。然而送走春梅后,母亲却定定地看着我,问:"刚才的闺女,是春梅吧?"
  我愕然。母亲嗫嚅着,眼里涌出泪来:"孩子,从你出生到现在,42年了,妈还是第一次看到你瞅人家闺女时用那样的眼神……"
  我知道,母亲是后悔了。想着20年来自己在婚姻里的挣扎,想着办公室抽屉里那一对珍藏了半生却永远送不出去的戒指,我泪流满面。
  我为媳妇把家还
  说起俺媳妇初进城那阵,活脱脱一个"秋菊",她带着浓重鼻音的"囔嚷音",配上我在北京念了四年书也改不了的家乡腔,两个人一问一答,成了当时单身宿舍的一大"奇观"。有人输偷议论:宋玉咋找了个农村媳妇?有人更是推测:没带孩儿的"秦香莲"与进了城的"陈世美"会演一出啥好戏?
  我是在西北一个窑洞里经过"八年抗战",才在1986年如愿考上北京化工学院的。那些年里,我那憨媳妇愣是省吃俭用资助我上了学。我毕业分配到了大都市,第一件事就是想着能有一个温馨的小窝,让她过上安稳日子。
  我去找单位管结婚登记的计生办李大姐,刚说要与农村对象办登记,大姐胖胖的笑脸立马结了一层冷霜:"小宋,咱们单位最近那么多登记的,没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女方有城市户口吗?没户口,不给登!"我没辙,只好到派出所"跑"户口,户籍警给我讲解政策:要等多少多少年,要交城建费、扩容费、落户费,城市人口指标卡得严……一道道"鸿沟"骇得我头皮发麻。我东找熟人,西寻关系,搞得心力交瘁,结果有天加夜班处理化工原料时,突然阀门泄漏,被带有腐蚀性的气浪推得老远……等我醒来,已满脸水泡躺在了医院里。看着跑前跑后细心照料我的媳妇,我更加坚定了要与她白头偕老的决心。
  厂领导开恩,给我开了一个做仓库的小单间房,方便我安静休养。那间有门没窗的小仓库,成了我和媳妇甜蜜的"新房"。媳妇闲不住,常帮着门卫烧锅炉打水,碰上哪个女服务员有事还主动"顶班",渐渐地,大家接纳了这个乡下来的"农村大嫂"。可是,我们的"非法同居"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我把登记的事提了十几次,闹到厂办主任那里去,人家竟扔出了狠话:"咋?没有户口,谁知是不是从哪个角落拐回来的女子呢?"
  终于有一天,媳妇恶心呕吐,怀上了小宝宝。我再也挺不住了!难道我的孩子生下来就得是个黑户?!
  再三斟酌之下,1991年下半年,我辞职了,在当了一年多城市居民后,我带着老婆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回西北农村老家做了一名民办教师。我在收获了堂堂正正的婚姻之后,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转正成了公办教师,今年,还被提拔成了副校长。
  特定的时代考验了我的爱情和婚姻,也带给我无法弥补的遗憾。不过我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因为,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我朴实善良的媳妇。
  户口走,我也走
  当年我嫁给老公时,论学历、论模样、论家境,我样样都比他强,他妈偏不乐意,老太太认死理:非城市儿媳妇不认! 三番两次的拒绝,我终于火了:你有个城镇户口有什么了不起?坐公交车也没见比农民伯伯少掏一分钱!我跟老公摊了牌:不看人品看户口,你妈的儿媳妇我当不起!
  老公再三求我体谅她妈,说她娘家以前是天津的大户,跟着他爸搞三线建设落户在这小城,这么多年总觉得委屈得不行,再找个农村户口的儿媳妇,就更觉得不如先人了。
  唉!谁叫我爱人家儿子呢?那些日子,我像求着嫁人似的满世界去找城市户口。终于经人指点,让我爸花15万在离我们家不到50米的公路边上买了一套商品房--我挪了挪窝儿,就成了城市户口。
  他妈这下开心了,好像脸上添了多少光彩似的。我们也终于如愿以偿。新婚之夜,他兴奋得不得了,死皮赖脸地要"尝尝城里姑娘和乡下姑娘"有什么不同,我往死里掐了他一把,说:"我爸可说了,万一哪天在城里混不下去了,还回来当我的农村丫头!"老公听了一撇嘴:"放心吧!这辈子没那天了!"’ 什么话都不能说满了,婚后第4年,老公所在的那个曾经很红火的国营企业一下子垮了,一夜之间他成了无业人员,整天愁眉苦脸。 就在这时,我回娘家无意中听到一条好消息:政府搞新农村建设,准备在我们村扶持20家"农家乐",在税收、土地使用、旅游客源上都给相应的优惠政策!我兴冲冲地回去,问老公有没有兴趣开餐馆?他一听乐坏了,说有个亲戚是个特级厨师,一直在找他商量开餐馆的事,正愁没合适的地方呢!我们拿定主意,当天就跑去村委会报名。
  可没想到,人家一看我俩的身份证、户口本,连连摇头:"新农村的受益对象必须是本地的农业人口。"
  一个大好的创业机遇眼看着就要错过,我那个急呀,忍不住埋怨他:"早知今日,当初何必花钱买个破城市户口!"我思前想后,只有一个办法:把自己的户口再迁回娘家,用我的名义报名,给老公争取到这个创业机会!
  我到了派出所,提出要把户口迁回农村,那户籍警没等我话说完就打断了我:"这几天你知道你们村有多少户口转出的人急着把户口再转回来吗?办不到的。"
  我不死心,缠着那警察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变通,一他被我磨得没了脾气,小声给我出了个主意:"除非你和老公离婚,然后再把户口迁回来和父母在一起……"
  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我回家缠了老公半天,终于让他答应了假离婚。户口迁回农村之后,我顺利争取到了优惠名额,和老公开起自己的"农家乐"。开张那天,我看着营业执照上自己的住址,又变成了熟悉的"四湾乡上湾村三组",不觉哑然失笑:为了老公我成了城里人,折腾了一圈,我又成了农家女!
  爱情输了
  那是我人生最灰暗的一年。27岁的女人已经不再年轻,准备和谈了6年的男友结婚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障碍:我在广州读完大学之后来到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公司无法帮我解决户口,这种情况下,只能在两年之后无奈地让学校把我的户口打回原籍--个北方小镇。本以为结了婚,我的户口就能够顺利随男友迁到北京,可到相关部门一打听,迁户条件之苛刻让我傻了眼,其中一条要求是被投靠人必须年满45岁,婚龄10年以上。男友才28岁,那我不是还要等上17年!男友安慰我,说那些都不重要,只要相爱,不要管那么多。
  可他父母不这么想。他们坚决反对我们结婚。男友赌气说不就是一个户口吗,不要就是了!他母亲一阵冷笑,甩给我一串话:"说得轻巧,以后结婚生子、孩子上学、办理保险哪一样不需要户口,不知道要让我们操多少心,我和你爸是不会同意的!"我的泪水掉下来,原来,一个户籍就能让我的爱情无处安身。
  男友孝顺,起初还好言安慰我,可他父母施压越来越重,不停地给他介绍北京女孩,渐渐地,他开始对我冷淡了,在一起也总是有意无意长吁短叹,抱怨那些劳什子的户籍制度。
  想想自己6年风雨同舟的爱情竟然敌不过一张户口纸,我内心的绝望与悲痛一起袭来。既然爱得还不够深,又何必苦苦留恋呢!跟男友说出"分手"两个字的时候,我真觉得心都碎了,他一把拥住我,一个劲说自己无能和男友分手后,我发誓,一定要找个能帮助我解决北京户口的男人!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回老家探望父母,听他们说镇上一个姑娘刚和一个北京人结婚,回来把户口迁走了。我一惊,不明白她怎么一结婚就可以把户口迁走,父亲在旁边插了一句:"听说男方是个军官。"
  回到公司,我立即查了北京随军户籍的相关规定,发现要留在北京,这法子还不错。我让父母辗转联系上了镇上那个随军的姑娘,短信、电话、QQ,聊得热乎。说来说去,同是天涯沦落人。
  经那姑娘牵线,我结识了一位中校军官,比我大14岁,离过一次婚,还好没有孩子。和这个严谨的男人交往了一年多,大多时候沉闷寡味,可想想自己的北京户口,再看看身边离离合合的朋友们,我在心里叹一口气:就这样吧。
  来年春节,我结了婚,拿到结婚证那一刻,我呆呆地怔了好一会儿:爱情是什么?传唱千年的绝美旋律,一生可遇不可求;户籍是什么?只不过是一张证明你在某地居住的凭据罢了。可两者较量,为什么偏偏是爱情输了呢?
  献给儿子的户口
  儿子快升初中了,我必须把深圳的户口办下来,才可以让他继续在这里上中学、考大学。我和先生没有别的路可以选。
  在深圳,可以通过招调工的方式办理户口调入手续,当然这需要很多条件,比如年龄要在35岁以下,比如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书,比如在深圳参加社保的时间要符合规定……如果已婚,配偶的资料还得同时核准审查。
  先生比我大很多,早已超龄,不符合人深圳户籍的条件。我的户口因为先生的问题搁浅了,剩下的路只有一条--离婚。
  那天晚上,我把结婚证找出来,红色的结婚证书,很久没有翻开了。先生和我挤在一张照片里,有些羞涩地笑着,那么年轻和单纯。我忽然舍不得,回头离了婚,这个结婚证人家会收回去吧?以前从未觉得它珍贵,现在可能要永远失去了,才忽然痛惜起来。我拿出相机,把结婚证放在灯下,拍了又拍。
  这时儿子过来了,我对他说明天我们要回老家,让他照顾好自己。"放心吧,妈妈,我会的。"儿子点点头,接着问,"办离婚,比办户口容易吧?回老家一定能办下来吗?"我说,离婚好办多了,肯定办得下来。儿子似乎放心了许多,他对我笑笑,回房睡了。
  儿子,为了你,妈妈可以放弃一切,包括放弃爱情放弃婚姻放弃你的父亲放弃妈妈自己。
  手机忽然响了,是好友打来的。
  "听说你要离婚?"
  "是假的,为了户口。"
  "你可别弄假成真!’,
  "不会的,别担心。"
  "你不会,他也不会?"
  "这是没办法的事,想太多了也没用。"
  "那你离婚协议书准备怎么写?"
  "随便写吧,只要能把离婚证办下来。"
  "你怎么这么迷糊!房子写到谁的名下,车子写到谁的名下,还有你们一点现金都没有吗?该归谁?"
  沉默了一会儿,我说,就写什么都没有--我能写什么?我不想让先生担心,我们本来挺好的,是为了儿子的户口才去离婚的。
  "没这么简单,你自己小心点吧。"好友挂了电话。
  夜深了,先生还没有回来。窗外下起小雨,我喜欢的深圳在夜雨中静静地安睡--这城市,我喜欢它,它不喜欢我。
  我和先生站在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的那个女人面前,先生从文件包里拿出了他事先写好的离婚协议书,那上面写得密密麻麻的,他把他能想到的都写上去了。
  我微微一怔,终于,还是签了字。
  离了婚,我调户口的资料很顺利地通过了审批,我得到了深圳户口,儿子可以顺利地考高中考大学。
  原来的结婚证并没有被销毁,办事员在上面盖了一个印章,注明"双方离婚,证件失效"。我把它和新办下来的户口本放在一块儿,也许有一天,我会把它们一起交给我的儿子。
  婚恋与户籍,岁月的记忆碎片
  上世纪70年代:为返城,我当了"倒插门"女婿
  讲述人:梦源(男,54岁,江苏徐州人,干部)
  1975年,我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在农村插队已经5年。每天企盼着返城的消息,却杳无音讯。绝望之下,母亲替我相了一门亲:女方家在郊区,听说户口很快就会划人城市。女家无子,有村干部撑腰的未来丈母娘拍着胸口承诺:只要上门,户口不成问题!
  我不瞎不瘸,有知有识,堂堂一个伟男子竟然要送上门给人家当儿子……我犹豫着,是母亲祈求的目光最终让我下了决心。幸好,老婆是个不错的女人,一晃几十年日子过得倒也平静。只是,我的儿子不跟我姓,呵呵。
  上世纪80年代初:"老大难",只因我是户籍边缘人
  讲述人:诗经(男,42岁,安徽繁昌人,工人)
  当年母亲为了能吃上一口商品粮,经媒妁之言嫁给了在国营工厂当工人的父亲。一个农村户口,一个城镇户口,"嫁接"出了我这个"户口混血儿",那个年代美其名日"非农户口"--既不是农村户口,也不是城镇户口:比农村户口"高一点",比城镇户口又"低一点"。
  这样不尴不尬的身份,注定了我的婚姻高不成低不就。有城镇户口的女子看不上我,农村户口的女子我又看不上,想找个和我一样户口的女孩,可是人家大多"支援"那些有城镇户口、个人条件却比较困难的男同胞去了。就这样,直到31岁上,我这个老大难光棍才娶上媳妇。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办不下的证,结不了的婚。
  讲述人:思若(男,39岁,湖南永州人,教师)
  22岁那年,我和一个比我大两个月的漂亮女孩热恋了。她爸妈见我们终日黏糊在一起,多次催我们把证办了。我们那时办理结婚证,如果两人一方是农村的,另一方是城镇户口,手续很复杂。像我,得经由所在乡联校的领导开出证明,再送教育局审批,然后才可以去民政局领证。况且我还不到23岁,想通过正常渠道领取结婚证是不可能的。
  一边是不可能,一边偏偏女友又怀上了,看着她日渐隆起的小腹,我一筹莫展。幸好,有个师范同学教了我一招,到村会计那开张介绍信,然后带上一条烟和两包糖,以一个农村青年的身份去乡民政所办了结婚证。
  两个月后,我去联校校长那里请婚假办喜酒,麻烦来了。他说,明明是国家工作人员,城镇户口,却说自己是农村青年,弄虚作假!他宣布我那张盖着共和国婚姻登记专用章的大红结婚证无效,还说我要是敢顶风作案,就处分我。无奈之下,我只得陪女友去做人流,在双方父母的埋怨与责备声中将婚期一推再推。
  上世纪90年代:被暂住证吊销的爱情
  讲述人:清水(男,36岁,河南伊川人,销售经理)
  大学毕业,我独自一人来到北京打拼。大概是看上我的精明能干,公司一个北京女孩公开追求我。别人笑她北京女倒追外地男,她说,我们都是时尚青年,户口都是老掉牙的东西!
  很快我们热恋了,某天晚上,在我家激情了一回。她一脸娇羞,用崇拜的眼神看着我,说我年轻有为,跟着我一定有依靠。正热乎呢,房门突然被敲得咚咚响,我跳起来开门,一群人叫嚷着"查暂住证!’’我说没办,只有身份证。一个人拿去瞥了一眼,轻蔑地说了声:"哼,河南农民!"说着还要把我带走,拉扯了半天,她站出来说: "我是北京人,我担保他没有问题……"那群人走后,她看了我一眼问:"你真的是,农民?"我结结巴巴地说:"是啊,这有什么啊,当时我家想分点地……"
  她噔噔噔走了,再也没回来。我想不通,人还是我这个人,就因为我的户口是河南农村的,这情啊爱啊就一笔勾销了?
  本世纪初:兜一圈。爱还在原地
  讲述人:闫妮(女,29岁,陕西定边人,翻译)
  我妈不同意我和他交往。妈是知青,当年离开北京去了陕北,最终无奈地在当地嫁了人。她辛苦把我们姐妹三个拉扯大,如果我和姐姐们一样再找个农村户口的人,她回北京的梦就只能越来越远。无奈之下,我和他只好成了陌路人。
  工作两年,街道里好事的大妈们为我张罗着相亲,相了无数个都无果。隔了半年,坚持不懈的王大妈又来介绍了。赴约那天,我在故宫博物馆门口远远地看见他,就觉得喧闹的人群瞬间消失了……王大妈手中唯一一个两年没送出手的农村户口的小伙子正咧着嘴朝我笑--那傻呵呵的样儿,不正是我的那个他!后来,我们结婚了,虽然最终离开了北京,但我们过得很幸福。
  记者手记:婚恋与户籍的四个关键词
  在厚厚一沓的征集素材、采访手稿中,记者尝试在婚恋与户籍的交锋中,梳理出以下这些沉甸甸的关键词,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段让人感叹的人生故事。
  关键词之一:选择
  当婚恋遭遇户籍制度带来的鸿沟,选择进还是选择退?选择坚持还是选择放弃?选择爱情还是选择生活?这是许多人曾经或正在面临的人生选择题。
  有一位通过苦学跳出"农"门的女强人在回忆自己痛失的爱情时这样说道:"20年前,我面临着一个选择,是上高中还是上中专,我选择了上中专。16年前,我面临着一个选择,是回乡保住城市户口还是随爱人去而放弃一切,我选择了回乡。两个选择,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我别无选择,我是一个山里娃娃,走出大山,成为一个城里人是我们全家乃至全村人的梦想……"
  诸如此类人生道路上严酷的选择,在采访中太多太多。选择的同时意味着割舍,于是有人选择城市人的身份,舍弃相爱的人;有人选择爱情,舍弃安定的生活。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是当婚恋面对户籍时说不出的无奈与挣扎。
  关键词之二:跳板
  户籍制度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婚恋观念、行为,反过来,也有人因为想嫁进城、想多生个儿子、想享受农村的土地政策等等原因,把户籍制度当成了跳板。他们有的成功了,更多的却陷入更深的烦恼。
  一位为家人所迫,为了利用农村户口生儿子来继承香火的男青年,这样描述自己再婚的农村妻子: "每天晚上看着躺在身边的这个女人,我的心就隐隐作痛。她是一个好女人,因为觉得高攀了我这个城市人,就在我和父母面前极力地表现,我心情不好冲她发脾气,她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我知道我该对她好一点,但我实在做不到,我们没有共同语言,我根本不爱她。她千方百计去讨生男孩的偏方,怀孕后,既喜又怕,有时半夜醒来,哭着问我,如果她生的是女儿,我还会要她吗?看着她楚楚可怜的样子,我的心像针扎一样痛。"
  在这样的人生里,婚姻的本质不再是爱与关怀,而是一块赤裸功利的跳板,踩上这块跳板的人,并没有多少把握抵达幸福的彼岸。
  关键词之三:拉锯
  一段婚姻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本占主导地位的一方突然失势,原来低声下气的一方突然趾高气扬--户籍制度带来的影响,成了感情变故的催化剂。
  一位结婚几十年的男士这样抱怨他的婚姻: "结婚的时候,我四处举债为她买了城市户口,她对我是感激涕零,像对皇帝一样地伺候,千依百顺。有时候我冲她发火,她从来连脸色都不还一个。后来,我下岗了,酒喝多了就发疯,她远远地躲着,默默地收拾。再后来,她和亲戚合伙在乡下开了养殖场,钱越挣越多,就开始头昂着,腰直着,不拿正眼看我了。我稍稍说她两句,她就冲我嚷:你养得了这个家吗?我引以为傲的户口和正式工作,现在都成了她嘴里的笑柄。"
  当初把妻子从农村拉到城市的人,与其说是个丈夫,他更多的像是她的再生恩公。当城市户籍的优越感消失的时候,因为受了"施舍"而曾经委曲求全的妻子,终于不再愿意做情感拉锯战中示弱的一方。
  关键词之四:伤痕
  提到伤痕,也许这是采访中最令人感叹的一个同语。因为户籍制度带来的变故,在众多的婚姻故事里划下了深深浅浅的伤痕。
  一位年逾五十的女士悲伤地说道:"嫁给他的时候,我图的是他老实、上进,以为能和他和和美美地过一辈子。我万万没想到,他的脑袋是花岗岩做的!莫名其妙根深蒂固的地域歧视!他非要回北京的想法,打结婚那天起就给我们的婚姻罩上了阴影。北京是那么容易回的么?遥遥无期啊!进北京的条件水涨船高,越来越难,我们都五十多岁了,能进得了北京吗?回忆30年的婚姻,我恨他。哪里的黄土不埋人,为什么非要死乞白赖地回北京?可我也可怜他,他用自己和我们一家的幸福作赌注,去实现他的回京梦,太惨痛了。" 用一辈子的婚姻,用一家人的幸福为代价,去追一个遥遥无期的"回家"梦--与其说这是个人的不幸,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哀。幸好,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正在逐渐消融坚冰,但愿这样的生活悲剧在城市和乡村的逐渐交融中,会越来越少。
  等待坚冰消融的那一天
  中国城乡户口坚冰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为了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国家开始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使户口登记有了统一完整的法律依据,这部法律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它同时也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墙,使城乡之间泾渭分明,公民的迁徙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伴随而来的,还有严重失衡的资源分配方式:城市意味着舒适、稳定,优良丰富的教育、生产、生活资源,较为完善的福利、医疗、住房保障制度;而乡村,则是一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画面,以及与之相连的贫困、匮乏与卑微。
  两个世界如此截然对立,户籍制度基本上阻隔了城市与乡村通婚的可能。如果非要说有,那便是知青下乡,被迫滞留者的无奈选择。而那些留在乡村娶了农家女的知青,一旦高考这个城乡流动的渠道再次打开,无不纷纷借此鱼跃龙门,以实现自己重回城市的梦想,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对糟糠之妻的抛弃,那首流行一时的"村里有个女孩叫小芳",正是那个年代苦涩的爱情回忆。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坚冰出现首道裂缝:是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农民进入城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有经营能力、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企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机关应准予落常住户口。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给了部分人以"迁徙自由"。随后,则是商品粮分配制度改革、买卖非农业户口盛行、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特别是90年代以后,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变,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他们已经成了城市建设和进步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然而,要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农村青年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当户籍制度的刚性控制软化下来,潜在的文化、观念差异便开始浮出水面。"千万不要嫁/娶农村人"仍然是城市里口耳流传的公开秘密。千辛万苦通过高考、竞争、拼搏获得一席之地的乡村孩子能改变户籍的属性,却没办法抹掉数十年乡村生活的痕迹烙印。不仅卫生习惯、待人处事、生活观念的差异增大了婚姻磨合成本,婚后孩子的受托、教育等等问题,更是婚姻所不得不算计的一本账,它左右着人们对待婚恋的态度与选择。 于是,自身条件优秀但生于农村的A女可能为了进城选择嫁给城市户口的普通B男,而B男还会因为A女没有城市待遇而歧视她,家庭的稳定和谐自然无从谈起。即使两人自由恋爱、情投意合,不注重这些现实因素,同样会受到来自家庭、周围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阻挠和反对,迫于压力,劳燕分飞的例子举不胜举。
  即便是城市男与城市女婚配,农村男与农村女联姻,他们是墨守了户籍制度为他们的婚恋划定的界限,那么他们的下一代呢?只要户籍制度带来的影响不消除,农村子女仍会受到歧视。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现有成年流动人口中,21.2%为未婚人口。"这些年轻的未婚流动人口很早就外出务工,他们将在异乡恋爱、结婚,甚至生儿育女,他们未来的子女有很大可能成为‘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流动儿童。"这些在城市出生、长大的流动儿童,很多已经完全不具备在老家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文化、习俗和知识,甚至连语言都不通了。户口本上的故乡,是他们回不去的所在。他们的婚与恋,又将何去何从?
  所幸,随着城市的日趋开放,户籍制度从壁垒森严到界限淡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强。今天,异地生根落户已成了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具有一定学历的年轻人的新选择。许多外地青年没有显赫的背景和家庭的依靠,但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异地扎根。当前,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拆除城乡户籍藩篱,这是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当坚冰消融,户籍彻、底和社会待遇脱钩,消除户籍所引起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取消区域歧视,让人自由、合理流动,让人的感情和婚恋结合真正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
网站目录投稿:香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