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劳动教育缺失源于素质教育缺位


  据报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社会劳动要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去。教育部刚刚研究了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的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的实施要和综合实践课的开展紧密衔接,融为一体。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半数少年儿童经常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经常洗袜子的不足四成,经常洗碗、洗菜的有三成多,经常洗衣服的仅两成多。(9月7日广州日报)
  中国学生自我生存能力较差,劳动量严重不足,已经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有关大学生将衣服快递回家,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的案例更见屡见不鲜。但却没有几个家长会因为孩子不劳动、不做家务大发雷霆,相反,如若学生学习成绩差,考试不理想,即使劳能能力再强,争着抢着做家务,也会遭到家长的唾骂与冷眼。
  事实上,中国学生不爱劳动,并不怪学生本身,而在于家长没有给予孩子劳动的机会。在家长的眼里,学习是孩子的唯一要务,一切都要围着学习转。至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孩子应有的待遇,如此,才能尽可能地节省时间,让孩子腾出精力用来学习。只要学习成绩搞上去,家长的付出便得到了回报。正是家长的这种想法,才致使孩子没有了锻炼自我、主动劳动的机会,才造成了家庭劳动的缺失。
  与家庭教育相对应的还有学校教育,虽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被写在文件材料上,但是,在实践层面,往往只重视智力,其他几育早已丢得一干二净。所谓的劳动教育,甚至连提及都不愿提及。这也难怪,分数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对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就是升学率,劳动教育对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没有什么作用,学校又怎么可能为之重视呢?
  历来中国社会的传统是轻视劳动的,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低贱的职业,读书学习就是要远离劳动,摆脱劳动。只有通过刻苦攻读,才能出人头地,达官显贵,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的观念,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要在"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做合一",将劳动教育予以了理性的归位,但是,时至今日,却仍然没有很好地落实。
  其实,劳动教育不仅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的生存能力,而且其本身也是培养学生智力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劳动是手与脑、心智与身体的有效融合,这个过程对于提高学生智力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生活的智力丰富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起来。要努力使每一个少年学生都成为劳动者、思考者、探索者,使他们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创造劳动中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实践创新——劳动意识维度指出:要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这样的表述,力证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也足见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的指导纲要提出的劳动教育的实施要和综合实践课的开展紧密衔接,融为一体,更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与突破,劳动教育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壁垒,会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
网站目录投稿: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