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每到教育学院,高中老同学总要把我带到他书库,拿出这本,亮出那本,指指点点,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现在退休了,我路过,再去拜访,只见他老态龙钟,开始不提书库了。不过,饭后两杯酒下肚,踌躇又上来了,最终还是迫不及待带我去参观他书库。 高大书架,一架一架,一排一排,一本一本,满满占据了他一间正房。全屋处处摆出学者架势。不过敬仰之余,我隐隐闻到一股霉气。这房似乎好久没人进来了。此刻他没心情再带我抽这看那了。而是低垂着头,无精打采跟着。 "咳,时过境迁哪。儿子用不着,孙子不屑。想不到昔日辉煌,今日竞成了累赘。" 他满脸皱纹,无神地望着那些发黄的书叹息。深深吸了口烟。 不过我还是景仰看着书,看这望那。特别是诗话词话部分。想当年,我异想天开,想开选修课《中国诗话史》,多想看一下《六一诗话》《沧浪诗话》《随园诗话》《姜斋诗话》《人间词话》等等全文。可惜我们学校没有,只好由他炫耀了。 看到这情景,他似乎有所触动,嘴唇嗫嚅了两下,最后下了决心,对我说: "怎么样,便宜给你,五万。" 他真是个世外桃源人,乃不知有汉,竞开出如此天价,还以为都是宝呢。我淡淡地笑了笑。 谁知他误会了,急忙狠心砍价: "四万五,四万,三万五,三万,两万……" 见我直摇头,显得有些不耐烦,不觉发狠道: "总不会几百块吧。" 我笑了。告诉他,有次在旧书摊,看到厚厚三本英汉大词典,最新版,定价好几百元,却喊价一百元,还无人问津。可想收购价了。 他哑然了。一旁再不做声了。 我还是翻着,看着,依依不舍。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好多书啊!书的世界啊! 看着看着,不知怎么冒出一句: "这么多书,全都看完了?!" "差不多呢。" 俨然摆出教授架势。 "都记得吗?" 这下把他呛住了。 "这……" "不过记不住是正常事。想一部四库全书,有谁记得全,还不翻翻矣。"我欣喜给了一个下级台阶。 "对对,上下五千年,书那么多。"他连忙附和道。 "不过,我们祖先聪明,搞摘抄。" "对,对,我们不是常作读书卡么?" 我摇了摇头:"不是读书卡,那还多了。" 见他不明了,忙说,"成语啊。不过四个字。《论语》一书,不过百多条。上下五千年,一部《成语辞典》一万多条就囊括了。" "对,对,简洁明了,经验,教训,感悟,警示,丰富得很呢。" "应该说,成语是社会浮世绘,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 "不过,"我想了想,叹息道,"虽然这么少,还是记不住。你看,《易经》说,‘泰极而否’,《战国策》再提示‘物极必反’,《老子》则说‘福祸相依’,谚语传得最通俗,叫富不过三代,小到《红楼梦》中的贾府,大到秦汉唐宋元明清,有哪个走出了这历史的怪圈?但他们后代有谁记住了这些重复的警示? "‘纸上谈兵’战国时代血的教训,三国的马谡不会不知道,‘兵无常势’自幼饱读兵书的他不会忘却,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可马谡带兵守街亭时,却死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屯兵孤山,断送了蜀军咽喉。更可笑诸葛亮,如果赵刮母亲的话忘了,那么刘备临终前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遗嘱,总该记住吧。但他大战前委马谡以重任,致使蜀军丧失了根本。落荒而逃。最后才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前车之鉴不可忘啊。诸葛亮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智者。他尚且如此,又况他哉?" 听到这里,他感叹道。 "是啊,人们容易健忘。我们楼上那位校长退休后,不就请人陪着。因为他出门就不知回来。也许健忘是种生理现象。" 但话刚出口,我转而想,不对呀,成语,成语,就是现成的话,哪个嘴里不能随便说两句?店铺里,大街上,领导报告,互相交谈,警句格言,比比皆是,漂漂亮亮。只是,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看来,人们不是健忘,而是根本没想到去作。 言不践行,这一条成语一针见血! 最后他引经据典指出: "还是李贽说得好,余观世人恒无真志,要不落在萎靡浑浊之中,是故口是心非,言清行浊。" 说得好!时过境迁,让传统又走上了一个又一个怪圈。健忘,言清行浊,是人类进步的羁绊!醒来,拍着床铺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