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儿童期障碍症之行为规范障碍症忧郁症焦虑症


  【摘 要】儿童期障碍症与成人相似,都涉及了包括行为、认知、基因、神经生物及社会生物学因子的病因学与治疗。发展心理病理学强调从终生发展的脉络研究儿童期障碍症,使我们能够辨识哪些行为在某阶段是合宜的,而在另一阶段则被视为不宜。DSM-5儿童期障碍症包括:智能不足、特定之学习障碍类别、自闭症类群障碍、动作障碍症类别、沟通障碍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饮食和饮食障碍症(包括厌食症、暴食症、嗜食症)、侵扰行为、冲动控制、行为规范障碍症(包括行为规范障碍症、对立反抗症和其它障碍症)。较为普遍的儿童障碍症经常被分为外化行为障碍症和内化行为障碍症,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同时呈现两种类别的症状。对儿童期障碍症的更深一步理解有助于促进儿童障碍症患者的全面治疗。
  【关键词】儿童期障碍症;行为规范障碍症;忧郁症;焦虑症
  一、行为规范障碍症
  行为规范障碍是一种外化行为障碍,相较于间歇性暴怒症(IED),IED的攻击性是冲动的,而非针对其他人事先规划。相较于对立反抗症,如果儿童不符合行为规范障碍症的诊断标准——特别是极端的肢体攻击,但是出现脾气暴躁、与成人争辩、不断拒绝服从成人的要求、蓄意做些事来惹恼他人、容易生气、记恨或报复,他就会被诊断为对立反抗症,但此结论目前尚有争议。相较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行为规范障碍症儿童比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儿童更加蓄意。研究指出,盛行率约6%至9.5%,17岁达到高峰,男生比女生多,且行为规范障碍症与物质使用、内化行为障碍、焦虑和忧郁存在共病。
  DSM-5中对行为障碍症的诊断准则聚焦于攻击行为、严重的违反规定、破坏财务以及诈骗,这些行为的特征是冷漠、邪恶、缺乏悔意。DSM-5中新增了一个"局限的利社会情绪",这些特质诸如:缺乏悔意、同理、罪恶,以及淡漠的情绪。高行为规范障碍合并高度冷漠无情特质,出现更多症状及同侪、家庭问题。研究指出:冷漠无情特质与较严重的病程、较多认知缺陷、较多反社会行为、较差治疗效果、不同的病因都有关联性。
  行为规范障碍症受到神经生物、社会、心理等因子以复杂的形式相互影响。证据支持的病因包括,遗传的气质特征与其它神经生物缺陷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整体的环境因子。
  行为障碍症治疗最有效的方式是聚焦于儿童生活(家庭、同侪、学校、邻近地区)的多重系统疗法,预后相对于患者自身有改善,或许已经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但是相对于正常人仍更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二、儿童与青少年的忧郁症
  7-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与成人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儿童和青少年与成人都会出现忧郁症忧郁的心情、无法感受快乐、疲累、专注困难和自杀意念等症状,与成人的不同的是,儿童与青少年呈现较高的罪恶感,较少出现清晨失眠、清晨犹豫、食欲不振、體重下降。与成人相同,由于共同的基因脆弱性,儿童和青少年的忧郁症常与焦虑症共病。
  证据显示,遗传因素扮演病因的重要角色,父母有忧郁症比父母肥忧郁症者相比较,有四倍的危险性会发展出忧郁症,当然,父母为忧郁症者可能同时经由遗传和环境传递危险性。除了遗传因素还有其它病因影响忧郁症的发病率,如早期的困厄和负向生活事件、神经生物因素(海马回体积较小、HPA轴释放皮质醇)、认知扭曲和负向归因型态。儿童与青少年的治疗与成人相似,有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预防介入等方法。
  三、儿童与青少年的焦虑症
  在DSM-5中,儿童与青少年障碍症与成人不同的是:害怕和焦虑要被归类为障碍症,必须儿童的功能受损;且儿童不需要像成人视他们的害怕为过度和不合理。且与创伤性压力症、强迫症共病。儿童与青少年障碍症受基因、环境、父母教养、情绪调节问题、婴儿期不安全依恋、认知、同侪关系、等因素共同影响,遗传率为29%-50%。儿童期及青少年焦虑症的治疗方式与成人相似,可适度修改以因应童年时期的不同能力和情况,这些治疗主要是聚焦于暴露,相对于成人的暴露治疗法,运用于儿童的治疗方式可能会修正为加上更多模仿(观看成人接近恐怖的食物),以及更多增强。
  【参考文献】
  [1] 张本圣、徐俪瑜、黄君瑜、古黄守廉、曾幼涵(译)(2017)。变态心理学三版。(原作者:Kring, Davison, Neale &Johnson;)台北市:双叶书廊,536-592。
  [2]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工作小组(2012)。台湾精神医学会"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更新追踪及文化计量"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工作小组报告之二:抽搐症暨侵扰行为、冲动控制及行为规范障碍症之DSM-5草案内容相较于DSM-IV之变革(part II)。台湾精神医学会,2(3),7-13。
网站目录投稿:含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