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这部分的神作告诉我牛逼的人绝不会处处牛逼


  临公子在后台,经常收到一类问题:
  "总是失败,我是不是太没用了?"
  "立了目标也没用,感觉都是天方夜谭。"
  "我拖延症太严重了,怎么办啊?自己也很失望。"
  简言之,目标波澜壮阔,结果一地鸡毛。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霍尔沃森,曾写过一本书,叫做《成功,动机与目标》。这书名嘛,实在是……散发着浓浓的成功学鸡汤味,但不影响它的好内容,豆瓣上也是8.9分的高分。
  我最近看了蛮有启发,借这个机会和你们聊聊。
  01、成功者不会事事成功
  我曾经一任上司,全部门公认的做事靠谱、能力出众。属于那种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小孩"的类型。
  据说大学期间,他就开始制定各种学习计划,连续拿一等奖学金、保研上985大学。工作后依然保持着做事有条不紊的风格。他自学开发语言时,笔记本上会清楚地列出计划表,要求自己多少天学习一项知识,每天花多少小时。
  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简直是自制力大神啊!
  然而没过多久,我发现这位大神的一个"短板":
  他对甜品毫无抵抗力。
  午餐后经常要吃一杯冰激凌或是小蛋糕,有时晚饭甚至也是甜品。IT行业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其他人要么点些快餐啊汉堡啊什么的,他有一次居然点了个6寸蛋糕,一边大口吃着,一边说吃不完打包回去,当做第二天的早餐。
  似乎与那个自律的他,判若两人。
  类似情况我也有。我码字输出的计划性还算强,每天什么时间固定码字,每周必须写几篇。但关于运动,我每次的flag都飞速摔得稀巴烂,连每天跳操5-10分钟都做不到。
  总觉得挺分裂的。
  《成功,动机与目标》给出了解释:自制力是消耗品,只能用于有限的目标上。
  尤其在压力状态下,无法达到某些目标,再正常不过了。
  就像成功者不会事事成功。
  2007年2月当时还是参议员的奥巴马,接受报考采访时信誓旦旦地表明了他坚定的戒烟决心,说老婆下了死命令,即便在竞选期间活动的压力下,我也不会抽烟!
  结果呢,没几天被打脸得不亦乐乎。后来奥巴马在各类访谈中经常拿自己戒烟屡次失败的事情调侃。
  他难道没自制力吗?
  肯定不可能呐。
  出生于不富裕也不完整的多种族背景家庭,从社区组织者、到法律刊物主编、州参议员、联邦议员,最后到美国总统,晋升速度令人惊讶。除了智商和决心,连他的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他确实知道如何实现目标。
  很多人定目标时,总希望能实现A,还有B,最好捎上C。目标清单上洋洋洒洒,但忽视了,自制力是有限的,拿走一块,少掉一块。
  因此,如书中给出的建议:
  无论你在做什么,不要同时进行两件需要强大自制力的事。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能带来正面作用。懂得坚持,也要明白适当放弃。
  最优策略或许是——选择最重要的那件事,将自制力全力倾注。
  02、定目标时的两个建议
  不知道你有没这样的经历,突然两眼一亮:"我要锻炼成和那个女明星一样的身材","我决定变得和谁谁一样厉害"。
  事实上,目标长成啥样,将直接影响到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丢了一个伪命题,然后吭哧吭哧努力大半天,却仿佛走入迷雾森林中,愈发找不到出口。
  作者霍尔沃森在书中给出不少目标原则,其中有2个,我觉得特别有帮助。
  第1个原则:目标具体化。
  就拿"做到最好"这句话,看似励志,其实就是鸡汤嘛。
  什么叫最好呢?一来没有标准,二来无法衡量过程。
  简单举几个例子。
  看书VS看20页书、减肥VS减肥10斤、提高效率VS缩短30分钟,明显后者的有效性更强。因为你能清楚地知道是否达标,眼下还差多远。
  如果目标过于模糊,我们很容易让自己蒙混过关。
  第2个原则:目标困难化。
  一家机构做过研究,对将近3000名联邦职员进行调查后发现:那些认为自己工作有挑战性、被高标准要求的员工,恰恰是那些年中评定成绩最好的。
  你可能以为,这些人过得很惨吧?
  并没有。
  他们反而比其他人更具有满足感。
  不信你回忆下,在你完成过的任务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和一个轻而易举的任务相比,哪个让你自我感觉更好呢?
  做相对难的事->实现->获得成就感->继续挑战,它形成了一个强化自我的良性循环。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把要求定在标准以上,将有效提高实现概率。
  《孙子兵法》有句话:"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人么,多少有些惰性,过程中也难免的遇到些打折扣的事儿。如果你将目标定在60分,十有八九,到手的结果就是不及格。
  03、让目标带来正能量
  你相信么,很多目标其实无法带来正能量,甚至让人不断否定自己,陷入无尽的沮丧。
  我周围不少同事朋友,喜欢将工资作为奋斗目标,比如提薪10%,岗位升两级。这么做当然也没错,但如果用力过猛地追求,就会导致一个颇为神奇的结果:
  他们很难对结果满意。
  哪怕最终实现,也不过"没失望"而已。
  为什么?
  《成功,动机与目标》里将目标分为两类:
  1、侧重表现。比如注重绩效,以及在他人眼中的表现。"我希望同事们认为我很会销售"。
  2、侧重进步。比如注重成长,倾向"如何成为更好的销售人员"。
  心理学家唐·范德维勒做过一个研究,他观察了一家经销公司中的153名员工的销售业绩,注重"表现"并没有带来更好的业绩,反而注重进步的员工,投入更多时间精力进行销售,制定出更好的计划,销售额也更高。
  聚焦表现,确实能带来很大的动力,也能带来优异的成绩,不过这都是在事情不复杂的情况下。它的弊端在于:
  在结果没达到预期时,容易让人失去动力。
  托马斯爱迪生曾说过,生活中很多失败是因为人们在放弃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所以,当一项工作有难度时,把关注点放在"进步"上、把经验当做进步的燃料,将让人更好地完成任务。
  04、为了让目标实现,请做好准备
  不少人有个错觉,立个flag,然后我努力干不就完事儿了呗?
  然而,真相非常打脸。
  如富兰克林所说:不做准备,就是在准备失败。
  德国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做过一个圣诞写作的小实验。他在校园里随机邀请学生参与一项现代人阅读方法的调查,要求是,写一篇短文,圣诞节后48小时内寄出。
  其中一半,得到额外指示:当场决定何时何地写作,并写出来交给实验者。
  结论没有出乎意料:没有时间地点安排的学生中,32%上交了短文。而有给出时间地点安排的学生中,上交短文的比例是——71%。
  简单的干预行为,导致了不同的完成率。
  所以你看,哪怕做个简单的安排,实现可能性都将大大提高。拆解细化的过程,就像铺路,你把需要哪些材料、分别是多少、步骤如何等等梳理出来,心里有数,后续自然更水到渠成。
  前阵子我同事体检出"三高",打算减肥。我们问,你打算怎么减呀?他一撇嘴说,"少吃多动!"
  看上去好像是个计划,其实呢,实现可能性接近于0。
  他把所有重要细节一股脑儿地忽略了。你做什么运动?何时运动?怎么运动?什么东西少吃?少吃多少?……和目标一样,不是所有的计划都有效。
  何况,模糊的计划缺少反馈,你不知道当前进展情况,动力机制迟早会停止运转。
  就比如老板给你的KPI评估、老师给你的成绩,或是你自己定的体重控制计划表,你只有知道"你想去哪儿"和"你在哪儿"的差异,才有可能减少差异。
  05:
  最后我想说的是,许多人把目标定的虚无缥缈,等于一开始就踩在棉花上。外加计划也靠拍脑袋,结局注定竹篮打水一场空嘛。   今天以《成功,动机与目标》作为引子,聊了些临公子受到的启发。希望我们都能意识到:   但凡想做出些什么,没有轻松的顺其自然,只有用心的规划+执行。   希望我们立的Flag,都能红旗招展,飘得风骚。
网站目录投稿: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