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即岁时节令,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岁时是固定的时节,古时就有在正月初一清晨,打开大门面对东方举行作揖祈祷,之后跪拜尊长的仪式。节令是一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进一步讲就是正月立春、二月惊蛰、三月清明、四月立夏等节气节令。先民们按照这些节气来进行农事和社会活动。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记载地域性岁时习俗的文献—南朝梁人宗炳的《荆楚岁时记》,反映了古代的民俗风情和人们的生活情趣。各种岁时风俗活动的产生,显示了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各种节令的掌握和运用,也包含了人们将在新的一年里,希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的精神寄托和期盼。 陇南民间节令是陇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按照当地自然节气,遵循自然规律,逐渐约定俗成的。陇南岁时节令与全国各地相比无大的差异,但有些节令,人们在开展生产、娱乐、祭祀等活动方面有一些不同。这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文化意蕴所决定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与民情风俗的写照。陇南岁时节令有汉民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规范性与社会性。这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然随和和共同遵守的结果,反映了陇南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根据气候变化、天象流转的规律,相应总结出来的一系列习俗,是从原始科学的角度来安排一年的时间分配,如哪些是休息、娱乐、庆典、劳作的时间,从而更好地运用天时变化,约定俗成为自己的节令。 陇南民间节令可与民间礼俗、民间谚语、民间故事、民间童谣、山歌等统筹来品味、探究。我们觉得,它们共同构成了陇南先民们古老的生产、生活画卷,是陇南人民勤劳、守礼、持家、图强的缩影。 岁时,这种"死"的自然物,从古至今被人们赋予了"活"的灵魂和诸多意愿。陇南人崇奉岁时,其目的并不在于那些岁时本身,而是通过这一系列民间传承的风习的实现来达到各自祈求好运、禳灾避祸、传播文明的目的。尽管新的岁时风习在不断产生,逐渐取代着一些古老的、荒唐的岁时风俗习惯,但作为地方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分子,其价值所在,世人共识,我们更应该去珍视,去发掘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