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数据匹配学生宿舍只是人性化探索的第一步


  今年是南京大学在新生中首度试点使用住宿匹配系统,学校通过该系统的调查,搜集了800+新生的作息时间、卫生习惯、学习特点、社交偏好,以及其他一些私人问题,来帮助评估新生的相似度。收集完学生的个人信息后,通过大数据整理的模式对学生的信息做分析,从而为新生分配宿舍。(9月16日扬子晚报)
  从报道来看,南大运用大数据技术分配宿舍的效果相当不错。报道指出,大一新生小霞入学不久便和舍友们"打成一片","我们同样也喜欢干净,甚至生活都有点洁癖,喜欢用自己的东西,洗澡和洗衣服都勤快得不行。"开学前小霞对宿舍的顾虑烟消云散,"我还担心过呢,我习惯晚睡,万一摊上一个睡得早的舍友,大家会不会起争执。现在看来,学校给我们的安排还不错。"
  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探索更加科学、更人性化的宿舍分配方法。两年前,华东师大就通过网络首次对新生进行信息采集,并在问卷中特别设置了身高、作息习惯、是否租赁空调等选项,以便学校在安排住宿时辅以参考;中国人民大学也曾在新生开学之际,发放了"住宿调查问卷",由统计学院的同学搜集分析数据,按新生的生活习惯和住宿偏好分配寝室,力求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住得舒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总体而言,大学宿舍分配工作大多还停留在较为随机的阶段,或者只是基于一些经验做法,如简单按照姓氏笔画、学号等做出分配。这种宿舍分配管理模式固然有着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等优点,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会将生活习惯不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如有的喜欢早睡,有的喜欢晚睡;有的喜欢安静,有的喜欢热闹等。生活习惯差别大的学生住在一起,难免会互相影响甚至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另外,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脾气禀性的不同也可能影响宿舍的和谐度。
  现在,南大通过先调查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然后通过大数技术对学生的信息做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生活习惯差异带来的宿舍矛盾和问题。虽然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也堪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之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与歧视无关,也与大学生感知复杂的人性无关,而与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有关。试想,与作息习惯相同、脾气禀性相投、兴趣爱好接近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实行这项新举措,必须要做大量琐细的工作。首先要有赖以分析的大数据,这就需要细致深入而又科学合理的前期调查才能得来。报道指出,南大为2017级新生推出了"南京大学2017级本科新生生活习惯普查",这个调查及其结果正是大数据分配宿舍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分类、汇总,并以此为据对学生进行宿舍匹配。可以说,从调查内容的设计,到调查的展开,再到调查结果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都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并非易事。
  但惟其不易,才更显初心。南大此举正是运用现代技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侧面体现,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育理念的现实缩影。如果说以前限于技术瓶颈难以有效服务学生的话,那么现在,用大数据技术分配学生宿舍就正当其时。
  当然,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再说宿舍匹配也无法做到天衣无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也非矛盾产生的决定因素。同学之间能否友好相处,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人格、心地和品质等更深层次的因素。
  从长远来看,在有效运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健全与大学生相适应的宿舍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对宿舍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精神培养和价值观塑造,才是大学生和谐相处、共创美好校园的根本举措。
网站目录投稿: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