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是学校内部相同学科教师集合而成的群体,是教师互助共进的最基层组织,是承载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单元,是同学科教师提升业务素质的理想场所,也是学校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然而,近年来教研组的生存现状却令人担忧,其功能正日益弱化。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高中学校,学科教研活动主要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教研组沦为了与备课组结成的"独联体",与学科建设取向相去甚远,学科教研名存实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目前学校之间竞争非常激烈,说到底就是比升学率,比录取人数。虽然国家多年来大力倡导推进素质教育,但很多地方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仍是看中、高考升学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教师、学生当然就把分数看得异常重要,教师只能拼命地抓教学,想尽办法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从而没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搞教研。 其二,教研组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其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一方面,在学校里,很多工作的开展都直接通过年级组、备课组来完成,教研组似乎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真正有实效性的教研工作基本没有涉及。另一方面,教师的时间基本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以及自身的进修、职称评审等所控制,教研组只能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制定计划、填写表格、学期总结等,至于教学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根本无法开展。 其三,一些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甚至是走过场。现实中,多数教研活动的安排都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有的是应付检查的需要,有的是考核的需要,有的是评职、晋级的需要……一次教研活动,只要证明活动确实开展了,某位老师确实开课了,活动的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其实效性如何,很少有人关心。 其四,不少教师对教研组组织的活动不太热心。一方面,有的教师自认为教课很好,参不参加活动无所谓,甚至觉得自己在这个组算不上元老,也是个老教师,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另一方面,现在教学竞争激烈,很多老师不愿意过多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做法拿出来与其他教师分享。 当下,要发挥教研组的应有效能,我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教研组的性质与职能,让教研组的教研实至名归。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让教研组回归学术本职。即使在年级组管理体制之下,也仍然要加强教务处对教研组的业务管理,让教研组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彰显教研的自身特质。 第二,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对课堂教学能手、教研能手给予认定,以激发他们当好教育活动领头羊的积极性。现实中,会教书的之所以不愿抛投露面,其主要原因就是上级和学校没有积极肯定他们的教学能力。"上示范课、当好教研能手于我有什么好处"的观念大有人在。另一方面,各级教研室要定期评选"先进教研组""教研先进个人"等,以激励先进、带动一般。要不定期组织教研组活动的现场观摩,发挥城乡优秀教研组对乡镇薄弱教研组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 第三,落实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强化教研组的研究性。一是教研组要拓展活动空间,利用多样化沟通方式,让名师、科研人员、教研主管部门的人员均成为教研组的"编外人员",增强教研的实效。二是教研组活动要有完整的部署和实效性,避免教研灵感火花的稍纵即逝。另外,还要抓好教研组活动后的行为跟进,把教育新理念、教研新成果及时落实到教学行为的改进之中。 苏霍姆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者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教研组的地位与功能得到充分的显现与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才能得以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办学理念才能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