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普及交响乐工作,是我们行业内一直都在做的工作,而这些活动,有谈话形式的;有进校园形式的;也有边讲边演奏的,比如像今天这种形式。交响乐的普及形式是多样化的。那么,今天我们的形式将是欣赏一段作品,再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作品,它的背景、作曲家的介绍等等。通过这种形式,大家能够比较快的理解这段音乐。另一个方面,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会牵扯到一些礼仪,这样的话,我想今天我们的交流不会那么枯燥,在轻松的环境里完成;另一个方面,在今天我还会分享一下我们乐团在近几年里的原创作品。 朋友们,交响乐的种类实在太多了,年代跨越又那么久远,只靠听听讲座;看看演出,还比较困难。我们有些朋友在听了莫扎特的作品后就说非常典雅;提到贝多芬,就说充满了对命运的抗争;提到肖邦就说是钢琴诗人,忧伤中带着华丽;提到李斯特就说辉煌中带着炫技......。我个人认为这样是不够的,音乐的欣赏,绝不能停留在对音乐本身的分析或是对作曲家风格的转述上,音乐欣赏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音乐带给你的个人感受,这就导致同一首乐曲,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不同的理解。而这个差别才应该是我们交流音乐感受的主题。同时,个人的感受又会随着经历的增加、审美的提高以及欣赏音乐时的心情而发生变化。比如说在少年时期,我就喜欢轻松欢快的乐曲;而到了青年时期,就喜欢优美的、跌宕起伏的、充满激情的乐曲;到了中年后,就喜欢一些有思想性、有一定意境的或是怀旧的经典。当然,这跟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很多刚接触到交响乐的朋友,最爱问我的问题是:他们认为,在听完一段音乐后脑海中应该出现一段故事,这样才算是听懂了,听明白了。我个人认为虽然很多音乐有一定的叙事性,或是画面性,但这并不代表音乐具有明确的文字内涵。当我们在欣赏一首乐曲时,脑海中出现了一些特定的画面,或是让我们回忆起了一段往事,又或者是产生了一定的联想或是幻想,仿佛是音乐在给我们精神旅游一样,当音乐结束时,我们就像是经历了一段心灵的旅行,这就说明你听懂了这首乐曲。 在聆听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由于大家对这部作品的熟悉,脑海里面马上会出现两只蝴蝶在翩翩起舞的画面,仿佛看见了两个人在谈恋爱,而且谈得挺不容易,最后双双为爱而逝。这就是从音乐里听到了故事吗?有些音乐的确具有非常清晰的叙述性,或者带有很强的画面感。那是因为这类音乐在作曲家创作开始,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创作思路,作曲家就是要通过音乐写个故事或是写个风景。同时,作为音乐的欣赏者,我们在开始欣赏前,就已经被文字说明,或者是曲目名带入了一个已经设定好的想象空间中了。就比方刚才的梁祝吧,只要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就知道,这是一首写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爱情故事的曲子。这就导致在欣赏梁祝时,我们的大脑里,已经开始同步播放故事的情节了,而且,我们对这段传说,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在乐曲中,找到故事中的场面。但假如,还是梁祝这首乐曲,各位在第一次欣赏它的时候,我就告诉你,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两个人物之间是父子关系的话,在座的各位还有我们之前的那些联想吗?也许乐曲开头的优美旋律,就会被各位想象成父子情深,就会想象父亲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孩子抚养成人的画面了。按照这个线索,梁祝中的斗争场面,也许会被大家联想成爸爸和儿子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最终通过决斗来决定谁娶这个女人的场面。由此可见,音乐中的文字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想象的方向。 刚才我们说到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里有一首著名的咏叹调,这首作品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瓦格纳根据一段传说所创作的一部歌剧。这个故事讲的大约一千年前,一位英俊的王子奉国王之命漂洋过海去迎接一位公主,這位公主即将成为国王的妻子。事实上,王子和公主早就认识并互相暗恋着对方,在他们的心中都不希望公主嫁给国王。于是,勇士和公主决定一起服毒自尽,但女仆却偷偷的将毒药换成了迷药,国王去打猎了,这对服了迷药的男女不顾女仆的劝阻,在夜色的掩护下,去后花园约会,沉浸在爱河中的恋人忘记了时间,被打猎归来的国王发现,国王非常愤怒,一剑刺伤了王子,受伤的王子逃到了悬崖边,弥留之际一直念着公主的名字,国王从女仆口中得知二人服了迷药,饶恕了他们,而公主这个时候在悬崖上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勇士,看着爱人死在了自己的怀中,最后公主凝视着勇士,深情的为他演唱了一首歌曲,就是刚才提到的咏叹调《爱之死》,最后公主抱着王子跳崖殉情了。王子的名字就叫做特里斯坦,公主的名字就叫伊索尔德,这是一个在西方流传了一千年的爱情悲剧,源自爱尔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并称西方两大爱情悲剧。这部歌剧也是目前公认的对这段爱情传说演绎最好的版本,也是瓦格纳的巅峰之作。 因为音乐是抽象的,随心而动的,能产生共鸣的,符合以上特征的音乐就是好的音乐作品。在这里,我想提一下,大多数咏叹调,都是声乐演员演唱,而乐队负责伴奏,而这首咏叹调听起来乐队不像是在伴奏,而好像是主体,这就是作曲家瓦格纳的最大特点,他认为声乐只是整体音响中的一个部分,而所有的声部都是为音乐服务的。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欣赏音乐的话题上。在很多人的眼里,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都是几百年前的作品,现在的人要完全理解的确是有难度的,所以多少有点小众,有点不沾地气,而且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形式有不同,它的文化背景也不同。所以有些朋友说,其实交响乐还是很好听的,就是太长了。一首流行歌曲才四分钟左右,一首交响曲40分钟,最短的也要十来分钟。实在有点听不下去,也坐不住。 我想朋友们这些感受,确实代表了很多交响乐入门者的心声,我想借今天这个机会,谈谈自己的看法,交响乐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交响二字上,通俗点说,就是一会一起响、一会单个响、一会轮着响,而作曲家在写这个东西的时候要考虑很多因素,他要考虑这段旋律给哪个乐器好听?这种写法是不是有人用过了?怎么写才能体现出我自己的特色来?而且乐队演奏家也是人,需有演奏一段休息一下,吹奏声部的演奏家,比拉弦声部的更容易疲劳,因此,更要合理的安排段落的长短。另外,交响乐里包含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同时交响乐的创作还要遵循一定的格局和章法,这也导致在篇幅上会更大一些,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表演时都要有铺垫,最后进入最精彩的高潮部分。就好像我们在听相声的时候,也不是就从一开始就抖包袱,交响乐也一样,总要有个铺垫的过程,在它铺垫的时候,如果大家觉得暂时有些不知所云,我们可以尝试着听听音乐的发展过程,看看台上演奏家们投入的演奏状态,总之,不要打扰别人欣赏,等到了精彩的段落,我们的注意力自然会被音乐所吸引,其实这种铺垫也是不可缺少的,是整个作品的一部分,也是作曲家写到高潮部分前的情绪晕染。 综上所述,一部交响乐作品的创作是在一定规律下,结合作曲家本人的情感和当时环境所产出的,所以我们在欣赏传统古典交响乐作品的时候,应当做好三个准备:1、我们对作品背景进行一些了解;2、在我们的大脑里面多储存一些古典作品;3、了解一些传统的古典交响乐作品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