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戏曲进校园效果值得期待


  日前,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18年,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戏曲进校园,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接受戏曲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但也有人发声,戏曲进校园要注重方式方法,不然只是"强扭的瓜不甜"。(8月10日新华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戏曲就属其中之一。戏曲剧种亦是繁多,京剧、豫剧、越剧、评剧、昆曲、秦腔、黄梅戏、花鼓戏……中华戏曲百花争艳,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但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戏曲的受众多为中老年人。闲暇时间,他们或端坐于电视机前,眼盯着戏曲频道,听得津津有味,或随身携带一台小收音机,走街串巷,优哉游哉。而对于现如今的青少年来说,若是他们还记得有戏曲这一文化形式,就已实属难得。戏曲不为青少年所追捧,并非只因他们自带免疫抗体,而是实有症结所在。其一,戏曲以唱的形式为主,发声要求完整到位,且多伴有拖音现象,一个"啊"字就能唱十几秒,这与当下的快节奏生活有点格格不入,追求高嗨模式的青少年更是少有耐心能够听完全场。其二,时下,城乡孩子多讲普通话,而地方戏曲带有方言色彩,听不懂方言自然就感受不到演剧的趣味和魅力所在。其三,若非家中有中老年人,青少年几乎是接触不到戏曲的,氛围的缺失使得戏曲渐渐淡出青少年的视野和生活。
  在戏曲于青少年人群中遭遇尴尬之际,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于彼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雨",正当时。一方面,终于可以在大中小学名正言顺地"开疆拓土","吸粉"赢听众;另一方面,"衣钵"也终于后继有人,文化断层得以遏制,扼腕叹息可以止矣。
  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于大中小学生来说也大有裨益。
  首先,愉悦身心。快节奏的生活,极易让处于学习重压下的学生滋生各种名目的心理疾病,若是不加以调节、疏导,后果不堪设想。繁重的课业后,听一场名曲、观一场演剧,能让身心有一处"世外桃源"来"避世",让脚步有一处暂缓之地来停歇。听罢观罢,再全身心释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次,涵养气质。当下,不少人为电子产品吸睛,沦为低头一族,目光呆滞、萎缩佝偻。为避免下一代"重蹈覆辙",家长们也是绞尽脑汁,给孩子报诸如钢琴、舞蹈等价格高昂的艺术班,希望他们长大后可以"行得端做得正",器宇轩昂,仪表出众。其实,戏曲与钢琴、舞蹈等有着异曲同工之效。戏曲多是对经典的演绎,对"唱、念、做、打"的要求都非常严苛,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的表现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让孩子多接触甚至操练戏曲,文化修养的提升自不在话下,气质的展现也会于一言一行间溢出。此外,当戏曲在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后,为加强对孩子的艺术熏陶,家长们也不必专程去剧院排队买票候演,可以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
  最后,成长多元化。戏曲进校园,势必会吸引住某些学生的眼球,激起他们学习戏曲的欲望,甚而由此发展成为他们的特长,这在自主招生渐成潮流的当下,不能不说是一件可为且可行之事。前不久,浙江衢州二中的一位美少女凭借健美操"跳"进了北大,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某地的帅哥或美女凭借戏曲"唱"进了北大也会见诸于报道。
  戏曲进校园,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接受戏曲的熏陶,于多方面来说都是益事,成效可以预见,权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网站目录投稿:冷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