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力政治竞争的的今天,大国利益纵横交错。想要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之间不可能不存在地缘政治矛盾。从实力政治的角度上来看,利益永远是相对的。相对的利益背后又有着在某种国际关系体制之下不可否认的地缘政治关系。当然,从历史的高度上来看,地缘政治也不是一尘不变的。可是,地缘政治的动态性往往要以历史之高度横贯古今年。其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可以认为是相对的静态,因而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的。正是因为地缘政治的相对静态性,导致各个国家的战略研究人员对于地缘政治的研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和偶然因素共同左右着整个国家大战略。而地缘政治本身就构成了国际关系中的客观必然因素。其对于国际关系的指导作用要远远高于偶然因素成分。 在这个中国希望实现自身独特崛起理念的年代,地缘政治的合理分析自然对于中国之未来大战略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偶然成分的非必然属性制约了其在大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真正能够提高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理念的概率还是要靠对地缘政治这个必然因素的判断和运用。只有对于必然因素的有效理解才能让中国对于可能出现的必然或偶然不利因素有更大的抵抗能力。事实上,偶然和必然的对立统一就决定了国家之间较量比拼的就是实力。这个实力除了包括综合国力、经济势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要素在内的硬实力之外,还应当包括以战略分析能力、宏观调动能力等代表着国家硬实力运作能力的软实力。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向前发展,国防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截止2004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以购买力计算已经仅仅落后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虽然购买力评价法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仍然能够反映我国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可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危机也伴随而来。命运的决战离我们越来越近。我国国力的上升已经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反感。我们常说,多大的数字除以13亿都成了小数字。可是同理,多小的数字乘以13亿又都了成了个大数字。人口是一柄双刃剑,它既给中国整个社会体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又给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带来了让人畏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不断发展显然意味着对于资源需求的日益提升。于是,中国的国内原料已经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工业化的需要。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着所有强国几乎都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基础原料的需求和国内供应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只能是以他国基础资源的进口为相对可行的方法。在把国内供需矛盾转移向国外之后就必然产生新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中国和其他基础资源进口国的利益冲突。作为后起的大国,中国必须挑战既得利益国家在基础资源上的利益。 不论是哪个国家,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实现对于基础资源的完全或大部垄断。可是,要成为世界一流国家并挑战直至取代超级大国,就必须在基础资源上实现渐进或者急进的垄断。这样的国家显然是需要盟友的。盟友绝对不能是短期的。因为国家战略的延续性,在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其必然要面对次强国家单独或者集体的挑战。而共同实现资源垄断的盟友客观上又必须具备相当的能力。这中间就有一个可能性——其强大的盟友本身将挑战超强国家的地位。由于盟友的反水,首先动摇的就是超强国家的整个资源体系。要防止出现盟友反水的情况,就必须要求这个盟友在地缘政治上客观地需要自己又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要综合考虑力量与意志两个方面才能选取合适的地缘政治盟友。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之下以及基于现有的国际环境之下进行的可能前瞻,德国都将是中国在地缘政治上最为合适的盟友。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必须要在弱势情况下首先保全自己的力量。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实力架构以免除自身在受到最直接的冲击和抵制。一定要让我们的最大对手把自己的力量不能全部或者大部用于针对我们。依照现有的趋势,未来最为可能的稳定架构即为中美欧三角架构。历史走过了这么多年,特别是在现代实力政治盛行的今天,我们可以发现,三角架构的稳定性是其它力量结构模式所难以企及的。由于俄罗斯人口与其发展潜力的不匹配,事实上,其已经失去了成为三角架构之一角的可能性。日本同样也因为人口和地理的因素不可能挤进未来世界之金字塔顶。印度本身人口的非理性增长以及其工业化尚未走上正轨的事实就已经说明了其在二十一世纪的地位至多也只是一个具备一定世界影响力的大国,绝对成不了能够纵横世界的超强国家。也就是说,历史已经决定了中美欧三方在二十一世纪所扮演的角色。 由于未来组成世界实力金子塔尖的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国未来所选取的盟友必然要么是美国,要么是欧洲。中国作为后起国家,其所应获得的利益空间和基础资源控制权大多在美国手上。和美国合作的结果就是弱化自己的同时把欧洲边缘化。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三角架构的迅速垮台以及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似乎就不可避免了。三角架构真正的精髓在于三方的良性互动。中国的利益在于力量不足时尽量维持三角架构,力量足够时则谋求摧毁顶层三角架构。这也是强国力量上升时期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必然法则。突破了这个法则,那么该强国的上升和崛起就显得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在我国实力不如或者不是明显压倒美国的情况下,和美国的联合是不可取的。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的发展必然是要以利益为先导而并非基于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的前提之下。 在封死了联合美国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唯一的可能就是欧洲更多偏向于中国。在确定了努力方向之后,我们又必须对现在的欧洲环境有足够的认识。欧洲现在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其各个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军队和政府。也就是说,欧洲力量的倾斜实际上决定于各个成员国态度,特别是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三强的态度。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英国要保全自己在欧洲大陆上的利益已经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在短期内也难以建立一直能够远赴大西洋有效作战的强大远洋海军。中国对于英国是不用抱什么幻想的。英国也希望欧洲统一,但是英国的前提不一样。英国需要的是以自身为主导的欧洲统一而并非以法德两国为主导的欧洲统一。因此,英国不可能成为地缘政治中中国天然的盟友,而更可能成为地缘政治中美国的天然盟友。法国这样一个一向有着大国情结的国家在世界上坚持独立自主,其国内民意似乎对于彻底的倾斜向哪一个方向有抵触情绪,而法国的力量受到英国的海洋牵制以及欧洲大陆诸强的陆上牵制,也难以对与中国合作的大战略进行有效实施。而德国作为欧洲传统强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不论是从力量角度还是从意志角度都更适合成为中国的盟友。德国拥有着欧洲最为强大的陆军,同时海洋方面也不过多受到英国的牵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处于欧洲中部的地缘政治中心位置决定了在合理的外部条件之下,德国将拥有主导欧洲的力量。主导欧洲的力量,这是中国选择天然盟友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英国和法国都已经不具备单独实现这个条件的能力。因而,德国就成为了我国在欧洲的天然盟友,进而成为了中国对于自身利益空间的追求和对于基础资源有效掌控的要求之下的天然盟友。 事实上,德国人早在以前就看到了中德地缘政治合作的可能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很长一段日子里,中国和德国之间建立了相当良好的关系。中国军队也在德国顾问的训练之下走上了正规化。要不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德的良好关系将维持下去。当时的德国之所以在日军侵华后放弃了中国,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自身的原因。当年的中国实在积弱太深,以至于难以完成和德国共同行动的地缘政治盟友责任。德国人的现实使得其不得不放弃和中国的良好关系,转而和具备了一定实力的日本联姻,以求实现其征服世界的野心。 今天的中国,从信心与力量的角度来看和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蒸蒸日上的综合国力让中国人心中再次燃起了恢复汉唐盛世的雄心壮志。德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失败及其对于战争的反思更是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德国人的现实。反思的目的还是为了扭转心理上的劣势进而获得现实利益。对于利益的渴求显示了德国人对于谋求更大权力的渴望。一个国家想要有更大的发展甚至成为世界的统治力量就必须获得控制基础资源的能力。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告诉德国人,其自身力量甚至其所选择的盟友的力量都是不足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并非因为德国海军的失败,而更多体现为德国在陆地上的失败。今天,德国即使不考虑复仇的问题,现实政治也让他不得不为可能的冲突做准备。毕竟,战争不是由德国人单方面决定的。只要德国在地缘政治和现实利益上与其他强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出现的时候,战争也就来临了。哪怕不考虑战争的问题,和平年代为了更有效保卫自身经济发展的安全稳定也需要更加强大的相对力量。德国自身提供不了这么大相对力量的情况下就必然选择寻找盟友。 俄罗斯和德国力量体系直接接触,双方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俄罗斯要对于西欧扩大影响力就必然要挑战到德国的利益,过不了德国这一关显然就无法更向西去施加压力。对西欧没有足够影响力的俄罗斯是不可能进入世界最强国家行列的。因此,德国不得不对俄罗斯抱有深重的戒心。为了保证自身的边界安全,德国作为一个大国必然扩展自身的安全边界。向东的扩展就触及了俄罗斯的安全边界。双方在安全边界争夺的较量上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波兰作为前华约加盟共和国,其政治军事地位在整个东欧是举足轻重的。德国人向波兰送飞机卖坦克显然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能够解释得了的。地缘政治的争夺很明显已经出现在了现在的德国外交活动之中。摆脱了战败国阴影的德国申请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自然也与自己希望获得更大的利益空间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同时,德国要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也需要借助欧洲这个平台。失去了欧洲这个平台,德国就只是一个二流强国,其面对俄罗斯的压力可想而知。可是,没有外部大国的支持,德国人也难以实现对于欧洲的有效控制。毕竟,单独面对有美国支撑的英国就让德国感到十分吃力。就是联合了法国之后,德国也仍然难以抵制美英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区外大国力量的引入对于德国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德国事实上从来没有成为过真正的海洋国家,其国家历史从普鲁士到德意志就是一部陆地扩张的历史。德国人面对着不可忽视的陆地威胁。这种陆地威胁从很久以前就存在着。直到今天,德国所面对的陆地形势仍然没有决定性的地缘政治转变。在腓特烈大帝时期,普鲁士就在七年战争中不得不对阵着包括俄罗斯、法国和奥地利在内的欧陆强国。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受到削弱的奥匈帝国解体,但是俄罗斯的陆上威胁在今天的地缘政治版图上要远远高于当年的沙皇俄国。在和平与发展的今天,即使不想再次发动侵略战争的德国也不得不考虑到这种现实存在的威胁。毕竟,威胁是客观存在的状态,并不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发生转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今天没有爆发战争不意味着明天不爆发战争,也不意味着后天不爆发战争,更不意味着永远不爆发战争。德国人不得不考虑其生存的环境。特别是法德和解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失去了利益的纽带,德国人和法国人又会怎么样呢?毕竟,德国的位置和幅员已经决定了德国的重要性和德法对抗中德国的优势地位。可是,德国作为今天欧洲最为强大的国家却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境地,那就是德国没有足够的安全空间以及基础资源的控制权。这也是由地缘政治决定的。法国不是德国的安全屏障,俄罗斯更不可能成为德国的安全屏障。由于国家关系中的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存在,德国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德国今天的表面安全是建立在一种不稳固的共同安全思维基础之上的。而这种思维并不是在每一次针对德国的战争中都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各个国家首先保证的必然是其自身利益而非别人的利益。当冲突在共同安全框架之下的国家之间出现的时候,德国将难以获得足够的安全保障。因此,德国是有拓展生存空间的内在要求的。可是,德国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其拓展生存空间的阻力是巨大的。海洋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不是德国的突破方向。英国人历来在欧洲大陆上玩均势,以保障自身的利益。同时,只有英国在欧洲有足够的影响能力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英的共同利益促使其对于德国生存空间的拓展是相当敏感的。虽然由于冷战导致德国战败国身份的限制大多已经抹去,但是德国人今天仍然在很多问题上谨小慎微,其决定性因素仍然是德国还在遭到地缘政治上的封杀。现实情况要求德国能够对其东面施加更为强大的影响。一战和二战德国都主动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德国的海洋突破无法实现而基础资源缺少。德国人不得不在西面敌人准备不充分没有发挥其海洋优势的时候获得对西面作战的胜利。同时,为了获得进一步作战所需要的基础资源,又必然导致德国向东方下手。这也就是说,德国的战略行动不是战略错误而是战术错误。德国的失败不在于其发动两线作战而在于其对于自身两线作战能力的错误估计。今天的德国和俄罗斯力量暂且不谈,但是互相之间的威胁又都客观存在,只不过俄罗斯对于德国的威胁相对更大。德国人不得不寻求一种安全保障,欧洲各个国家在面对巨大的陆地威胁的时候能否挺身而出值得玩味。利益决定了欧洲人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利益风险比,别的欧洲国家的行动能够积极? 未来若发生德俄冲突,其主战场很可能仍然是是陆地。两个历史上的陆权国家的力量对抗将决定国家的命运。这个时候,谁能参加这场决定命运的较量?谁又能在决定命运的较量中发挥足够的作用?放眼世界,现在能够从陆地上有效牵制俄罗斯人的也就只有中国。能够在美苏对抗中发挥第三角作用的中国以今日之国力军力所能发挥的牵制作用必然不会小。同时,中国不仅仅有力量,牵制俄国的意向也存在着。历史上,俄罗斯是夺取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很多中国人在今天这种中俄友好的气氛之中仍然对于1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耿耿于怀。再加上外蒙独立对于中国人的伤害,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不可能亲密无间。现实则更进一步说明了问题。中国和俄罗斯对于陆权的争夺虽然暂时停止,可这仅仅是因为前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衰弱。中国在俄罗斯的利益是削弱俄罗斯。俄罗斯的战争潜力和国家发展潜力对于中国的发展的威胁时刻存在着。中国现在面对着一个矛盾,就是资金不足和发展强大海权需要的矛盾。在可预见的未来,对于世界的争夺最为有效的方式仍然是对于海权的有效控制。有些人在奔走呼号,认为中国应该集中力量发展海军而暂缓陆军的发展。国家何尝不希望能够集中力量发展海军。可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情况就是俄罗斯这个国家的长期威慑。只要俄罗斯的实力基础没有受到有效结构性打击,中国就不得不面对时刻存在的威胁。发展海权是中国强大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自身民族复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和德国是可能实现地缘政治的整合的。俄罗斯的存在可以说从陆地上遏制了德国的陆权又从陆地上牵制了中国的海权。俄罗斯强大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中德双方的利益。双方崛起的最大障碍都是俄罗斯。 关于大陆国家争夺海权是否应该的问题有点多余。历史早已经证明了,失去了海洋的国家往往受制于人甚至落后挨打。不能认为大陆国家的地理因素限制其海权的发展。600年前的郑和时代足以说明问题。当年的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无可辩驳的海洋权威。中国同样面对着差异不大的外部环境,何以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其实,大陆国家发展海权只不过是比海洋国家多了一道工序,那就是首先要大力削弱自身的陆地对手。只要自身的陆地对手失去了威胁能力,大陆国家发展海上军事力量的条件比海洋国家更优越。陆权国家作为挑战方拥有了主动权,而海权国家则必须处处设防,这种方式又等于处处无防。海洋国家失去了海洋就意味着生存权的丢失,大陆国家则还有退路。依赖自身的陆权,大陆国家仍然可以维系自身生存。我们总把美国归入海洋国家的行列,事实上这是对于历史的不细致。美国本身在美洲大陆上,他完全不同于英国和日本,其也有邻国。墨西哥以前的发展条件并不比美国差多少,为什么其力量和美国的差距那么大?为什么墨西哥没有能够发展强大的海洋力量?因为美国人看到了大陆国家发展海权和陆权的关系。因而,美国人通过各种手段削弱了墨西哥,使得墨西哥再也不具备从陆地上威胁美国的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美国都是一个陆权国家,"门罗主义"实际上是一种陆权宣誓。直到真正把墨西哥的力量削弱到难以从陆地上威胁美国的时候,美国人才开始大力发展其海军力量,最终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为什么英国人要封杀德国的海权企图却又放纵美国的海权企图?因为美国以自身的资源为基础足够支持其发展海权。在没有陆地后顾之忧的情况下,美国人即使在封锁之下也能够后来居上。这就是英国的想法,的确无法阻止便放弃阻止,十分现实的思维。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美国今天是海权国家的事实而不看到美国也是一个大陆国家的背景。当然,不可否认,中国周边的陆地环境相对美国来说要复杂的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主要陆地对手并不多。印度有巴基斯坦牵制,越南、朝鲜这样的所谓陆军强国根本没有对中国构成实质威胁。真正有威胁的对手就只有俄罗斯一家。因此,解决掉俄罗斯应该作为我国未来发展海权的一个先行国家战略。解决掉俄罗斯需要一定的力量投入。特别是俄罗斯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世界大国,其报复的决心与力量是难以估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把握好对俄罗斯压迫的度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如果没有能够有效防御俄罗斯庞大核武器库的方法,中国绝对不能采取过于激进的手段和俄罗斯摊牌。可是,我国又不能在发展海权的问题上等太久。为俄罗斯找一个足够强大的对手然后中国从侧面蚕食俄罗斯——实现对远东的经济控制,进而大大扩展我国的安全边界就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也许有人会说德国人没有这么傻,不会给中国卖命。这就不是一个傻不傻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利益的给予。中国的未来发展目标在于发展海洋力量,而德国显然暂时还不具备一个良好的发展海权所需要的安全空间。虽然最终德国如果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世界大国也需要走发展海权之路,但是德国人现在所处的状态显然是不允许其马上这么做了。一切的未来都是基于今天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德国人首先要做的是今天的事情。今天德国人需要的是陆地的安全。以二战德国最终失败的历史结果来看,如果仅仅以自己力量面对俄罗斯,显然并不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必然寻求获得足够的外部力量的帮助。中国成为唯一可能的对象的情况下,德国人别无选择。选择中国才能够获得命运。德国人实际上早在二战之前就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共同的利益是驱使中国和德国走到一起的纽带。 从人口角度上来看,德国不可能实现对于亚欧大陆的整体有效威慑,但是最重要的基础资源——石油又恰恰大多处于中东。德国人需要保障石油供应,因而对中东也有一定的诉求。利益所至,兵锋所指。己锋不至,借锋而指。同时,由于现代战争的高消耗性加上中国的目标,中国不需要也不可能培养一支极度强大的陆军。成吉思汗时代的横扫现象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很难重演了,毕竟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游牧民族,而今天的世界环境也不可能再出现游牧战争。这样的话,中国和德国的冲突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明显的。双方的合作具备长时间保持的客观基础。这样的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自然可以在以自身国家利益为先导的前提之下实现战略的更大整合。双方各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中国的目标并非让自己力量覆盖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美国人是不一样的。由于人口和资源方面的因素,美国必须对于亚洲地区有足够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看见,能够在亚洲获得足够影响力的国家往往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海权和陆权的相互辅助实际上是以亚洲为核心。而德国的战略则是以欧洲为中心。并且为了获得对于规则制订的更多发言权,在可使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双方的合作将共同构筑中欧和谐。中国和欧洲未来在世界发挥稳定基石的作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欧洲必须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声音。如果失去了欧洲对于美国的牵制,美国将全力对付中国,这是中国显然不愿意陷入的局面。现在看起来,德国和法国是欧洲统一的核心力量。可是两个核心的存在就意味着政治上必然利益的不统一。欧洲的政策在这样的情况可能并不能代表整个欧洲的利益而体现了德国和法国的利益争夺。这不符合中国的利益要求。我们要求欧洲为捍卫一个核心利益实现对于美国的牵制。因此,在德国和法国之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扶持对象就是一个不得不进行的选择。由于法国人力量、位置以及性格的因素,中国几乎不可能选择法国。 大三角实质上是中国未来平衡地缘政治的必然选择。只有把未来的大三角从整体上构筑才能获得中国的最大利益。看上去培植了一个对手,事实上却只是为自身的崛起做准备和打掩护。迂回路线的意义正在于此。凭借欧洲未来对于美国的牵制作为掩护是崛起的捷径。我们投入的力量不需要太大,而对于美国的牵制作用的利益远远增大。这是对于欧洲积极性的调动。如果大三角的某一角没有良性互动的内在要求,那么事实上就没有形成三元政治。二元政治仍然将左右历史。 中德合作的意义正在于世界三元政治的有效建立。由于今天美国对于中国的力量优势,美国并不希望建立三元政治。对于美国来说,一元政治的保全才是目标。因此,美国极力以英国人为突破口干扰欧洲统一之路。只要欧洲不对美国形成足够的牵制,美国就可以凭借优势的力量对中国进行长期遏制。此时,中国选择德国进行支持就是为了打破美国力图建立的欧洲平衡,让欧洲在以德国为核心的情况下成为三角政治中的一角。对于中国,对于世界,这种选择都是对历史负责的。这种选择对于中国未来解除来自北方的俄罗斯威胁并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由于国际关系的双向互动属性,中国不可能以单方面的热情去建立中德地缘政治合作关系。因而,中德双方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成为中德建立地缘政治合作关系的关键。历史选择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要对历史做出自己的抉择。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民族感情和个人感情必须给国家利益让道——认识德国,同时也认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