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溯悦 张亭 摘 要: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命观的构成可分为"天"和"命"两个层面。孔子虽然继承了周文化的天命观点但其实质是强调天命观的客观必然性意义,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知天命而尽人事",论语中记载了孔子有关天和命的一些言论。 关键词:孔子;天;命 儒教是一种准宗教,它主要关注人道、人文和人伦。儒家学派化宗教为礼乐,使人生艺术化。孔子的天命观来源于宗教理论并对其进行发展从而要人们知天命,不断修身以达到至善,使天下回归正道,同时借助天意抒发自己的心志,情感。 一、论天 商周时候把天当做是主宰之天,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是自然和地相对存在的。"天"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配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具有不可怀疑的绝对权威性。孔子把天看作是最根本的认为天是义理之天,"天"在孔子心目中是一种心灵的慰藉,而不是一种真正的超自然的力量。《八佾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回答王孙贾的疑问说如果得罪了上天,祈祷是没有用的。说明当时借助于天来压制权利。孔子又说:"唯天为大,为尧则之。"借天的崇高说明人道,即所谓的天不是主宰之天而是义理之天。孔子虽没有把天当作最高主宰,却保留了天具有最高意志。 孔子认为文化的兴衰和天有关系,《子罕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不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被匡地群众所拘,他说如果天要消灭这种文化,那他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如果天不消灭,那匡人也不能把他怎么样。表明孔子有一种文化使命感,坚信能够复兴文化,有担当历史文化命运的决心。 《宪问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段话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情绪化,思想者精神孤独的感触。孔子用虚拟出来的天来支持自己的精神世界,表明现实中知己很少。《先进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去世,孔子说老天要我的命啊!以此表明孔子在遇到不幸痛苦伤心时借天来缓解痛楚,说服自己的内心。 总之,孔子谈论天都是在遭受挫折,心情不好的时候说的。孔子言天,只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暂且回答那些无法解释的问题。 二、论命 力属于人,命属于天,力和命是一对矛盾。先秦时期各家对命的态度持不同的观点。儒家孔子提出了"知命说",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不亦为君子,到了五十岁就得知天命了。是一种乐天之命,相信有命,但是也不放弃人后天的努力;道家老子主张"赋命说",认为人的命应该效法自然,以虚静的状态依顺自然,而不能违背自然与之相抗衡;庄子的观点是"安命说",安于现实,顺从命运,敢于承担当下之命,不与命抗争。墨家墨子提出了"非命说",是基于暴君欺骗人所说的。 《论语》中命的意义有几种:生命和寿命,《雍也篇》"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孔子还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第二层意义是 "诏命,命令",如《乡党篇》"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还有就是"命运"的意义,如:"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天在孔子心中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他特别尊敬天,从而也畏惧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这体现了孔子的宗教情怀和人文理性。 孔子偶尔对命产生怀疑,在遇到德和福矛盾的时候孔子认为命运有时不公平。《先进篇》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罢,可是常常穷的没办法。端木赐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猜对了。"颜回的道德虽然已经接近完美,但是屡空,赐不受命,却能发财,以此孔子对命产生怀疑。 儒家有知命和畏命论,但不是宿命论。虽然保留了旧的神秘的"天命"思想形式,但不轻易放弃人的后天努力,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儒家的天命观是一种理性的虚设,而墨家是真正相信非命说。孔子"知天命"思想,反映了人类理性和智慧的觉醒,标志着我们的先辈认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2]傅璇琮. 图解论语[M] .凤凰出版社,2012. [3]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A].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轩溯悦(1988.06.15-),女,山东省郓城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2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亭(1989.8-), 女,河北省廊坊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2012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