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实践在区域间具有不同特点,创立了不同的区域扶贫开发模式。西部地区是我国区域扶贫开发政策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对西部地区现有扶贫模式及政策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西部反贫困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扶贫开发 ;区域政策;扶贫模式 一、扶贫开发政策的历史演变 扶贫开发作为一项全国性政策是在1984年提出的,在随后近30年中不断发展变化,其历史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村经济改革和小规模的区域扶贫(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通过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实现全面经济增长和改善农业交易条件,减缓了农村贫困。第二阶段,大规模有针对性扶贫计划的展开(1986—1993年)。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扶贫开发与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减缓农村贫困。第三阶段,"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第四阶段,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2001—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2001—20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虽然还叫"扶贫开发",但扶贫工作重点与瞄准对象已经做了重大调整。回顾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二、 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的区域差异 ( 一 ) 东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东部地区的山海协同模式。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强具备内部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东部综合实力增强,沿海区域与靠山区域两之间差距拉大,从而提出山海协作。主要模式是促使发达地区企业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的经济合作,推动省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从科技 、教育、卫生等方面帮扶欠发达地区… 2、政策特点:山海协作模式主要是市与市间帮扶,而不是局部地区的简短脱贫以发展为终极目标。扶持方式强调市场,一市场调控为主,政府的帮助为辅,尽量避免行政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 ( 二 ) 中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中部地区贫困人口与区域相对集中从而提出整村扶贫模式。与传统扶贫开发模式相比,整村扶贫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扶贫单元进行重新界定。过去以县为单位现在以村为单位,改变了过去扶贫资源浪费扶贫效率低下的弊端。 2、政策的特点: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为整村推进工作奠定物质基础。中部地区贫困布局呈现大聚居、小杂居特点,整村推进瞄准特定区域针对性明显 。 ( 三 ) 西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西部地区的国际合作模式。西部地区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域,贫困人口密度较低,资源严重匮乏,前两种模式并不适用。在西部地区缺乏操作平台并且金额成本较高。因此通过争取外资,既有利于西部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也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政策的特点:西部地区县乡财政困难,既无力开展内部帮扶,也难以实现资源大规模投入,寻求中央扶贫专款与外资介入成为政策制定的必然选择。 三、西部贫困地区扶贫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1、当前西部地区扶贫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扶贫政策被市场经济弱化或瓦解。主要表现有①政府计划性的扶贫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②扶贫程序的官僚化、计划性扶贫机制不健全等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很低③政府的各级扶贫部门对扶贫款的挪用、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2)扶贫对象范围的划定缺乏动态管理,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3)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未与西部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①在西部贫困地区小额信贷没有与其他方式紧密结合起来;②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发挥项目受益人的积极性;③信贷体系设计中调动各级扶贫办的积极性因素不够,影响实施效果。 2、西部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1)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扶贫模式。在西部开发扶贫工作过程中, 政府应把主要工作放在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对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方面,而不是亲自参与进去。 (2)改变享受国家贫困扶持的标准。将以县为标准改为以村为单位的划分标准,这样有助于更加有效、准确的把有限的扶贫资金投放到急需资金的贫困人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在开发式扶贫基础上,推进参与式的扶贫,。面向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式扶贫是我国过去扶贫工作的特点,这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同时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开发效率,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 2000-10-16. [2]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27. [3] 胡小晖,延军平.发展中国家开发不发达地区的经验及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00(2). [4] 国务 作者简介:杜洽娟(1989.5.22-),女,黑龙江省鹤岗人,汉族,河北大学金融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