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教育部一直以来强调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有效解决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考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要积极发展新路径,进行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本文在前人对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中得到启发,旨在提高体育教师培养质量问题上,对基于职业导向的"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该"双师型"体育教师的概念、内涵与条件,剖析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高校、地方政府及各级学校"三位一体"的层面对其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并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职业导向;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培养 一、"双师制"体育教师概念界定 (一)"双师型"概念的演化发展 据文献考证,"双师型"这一概念最早是出现在1991年王义澄发表的《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文中i,文中以上海冶金专科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实践为例进行了研究分析,开启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先河,也体现了高职院校自我建设革新的特色。二十多年以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仍主要应用在高职院校教育中,与其他院校教育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少部分其他学科领域会借鉴"双师型"相关概念进行人才培养。 "双师型"自提出至今,在教育各界一直備受关注,这一概念看似简单明确,实则一直以来都多有歧义。何谓"双师型"教师?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双职称型",指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素质ii。而有的学者则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做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目前为止,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问题还没有较为权威的解释,其相关概念也相对较为泛化。 (二)"双师型"体育教师的概念 对于上述"双师型"概念泛化的问题,本文倾向于将其具体化、针对性应用在师范院校、体育院校或综合院校的"双师型"体育教师培养研究上,通过将其作用的对象具体化来较好的避开其综合概念泛化的问题。根据前人研究,结合体育教师所授学科体育自身教学的特点。笔者基于师范院校、体育院校或综合院校体育师范专业职业导向的角度,更倾向于将"双师型"体育教师概念定义为不仅具备专业体育教学能力,还具备以"体"育人素养的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第一,专业体育教学能力指专业体育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实践教学能力素质。专业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能力素质需要各院校在培养体育教师队伍时不仅要培养他们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拥有高尚的职业素养,还要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教学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其中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还要包括体育文化等相关知识的传播等,以此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体育中的文化,对体育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技能实践教学能力素质则需要各院校在培养体育教师时,不仅要提高他们自身专业技能素质,还要通过实践去提高他们"言传身教"的能力。体育教师是体育技能及精神的传递者,不能仅限于满足自身对专业技能和体育精神的需求,还需具有专业的技能实践教法及指导能力,从"学"到"教"明确体育教师培养阶段。 第二,以"体"育人。体育在人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条件 (一)"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的内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对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各施行办法相继下发到各院校中,但仍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iii。为此,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释放新时期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强烈信号。文件就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出了具体要求iv。同时对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作出了明确要求,不但总体上有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全面的要求,也专门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举措,热切回应了实践需求和社会期待v。 在我国面临的体育教师培养的一系列问题上,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体育教师的道路上,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的相应办法对于体育教师人才培养这一问题来说,未尝不是各院校基于职业导向开展"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的一个契机。院校各体育师范专业的职业导向主要就是针对于幼儿园、中小学及大学体育教师作为其培养目标,"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的培养既符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意见》的内涵要求,又能够满足我国对高素质文化、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需求,解决高素质专业化体育教师培养问题。 (二)培养条件 "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定位、职业岗位群标准和职业考证的确立是实行基于职业导向的"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vi。各院校各体育师范专业培养应首先明确各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要培养具有什么能力的体育教师,即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然后,应明确各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的标准以及国家或社会对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最后,要确立各专业对应职业考证项目,学历专业应与职业考证专业相同或符合。 国家教育部、社会各界及学校的共同体建立是实现基于职业导向的"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革新培养模式,必须在教育部政策的鼓励支持与指导监督下来完成;其培养的职业导向是面向社会各界,比如中小学,教育机构等,因此在培养阶段需要各界协同教研。在这一共同体下,该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针对性、高质量的"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 三、实施基于职业导向的"双师制"体育教师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创新型的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学术型与应用型分层培养的格局。各高等院校体育师范类专业实施基于职业导向的"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时,将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目前对"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概念尚很模糊,对其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标准的确立缺乏认识。在教育部下发的各大文件中,除对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有提出明确要求和重视以外,对于体育师范类专业"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相关培养定位与职业岗位标准的确立缺乏指导性意见,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文件中仅对各高等院校提出了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意见。 2.体育教师人才培养主观性强,各院校培养标准与职业岗位需求层次较低。体育作为一门比较特殊的应用实践学科,各基层中小学对于体育教师水平要求存在一定差異,各院校的培养方案与计划对于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与高质量专业化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规格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对于教育部全面提高教师质量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3.体育教师课程培养体系以术科为主,不能满足全面提高教师质量的要求。目前各院校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多以术科教学为主,对于生理生化等相关学科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水平存在一定问题,沉浸在体育教学"一专多能"与"多能一专"的思维影响下,且忽略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以及体育过程中体育品德的培养。 4.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体育教师人才为主,不能满足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体育教师的要求。目前各院校在培养基层体育教师的过程中,仍然以培养应用型教师人才为主,从而忽略了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导致其在职业岗位上缺乏专业理论知识,除体育教学实践以外不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能力。 四、基于职业导向的"双师制"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标准的一种探索,需要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才能完成。通过对高职高专领域"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研究学习,下面就"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出了一些思路: (一)构建高校、地方政府及各级学校共同体。 明确全方位协同内容。高校与地方政府、各级学校协同确立人才培养定位与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体育教师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基地、开展教学研究以及评价培养质量vii。 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高校与地方政府、各级学校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体育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做好招生培养与体育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高校将社会各级学校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体育教师培养环节,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体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中小学全程参与体育教师培养,积极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二)确立人才培养定位及职业岗位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相关要求以及各级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能力需求,确立"双师型"体育教师培养的目标及其职业岗位群。体育教师的培养具有针对性、专一性,其专业培养主要来自于体育师范专业(即体育教育),各院校对体育师范专业培养的职业导向主要就是为各级学校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师资源。 职业岗位标准是"双师型"体育教师培养的目标。"双师型"体育教师培养要先确定其培养目标,就是要将其培养成具有什么能力的体育教师。根据前文所述,职业岗位标准就是既能从事专业体育教学,又能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主体进行品德培养的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体育教师人才。确立职业岗位标准后,在培养过程中就会依据这一标准对培养对象进行针对性培养,当培养对象达到这一目标时就意味着其培养目标完成。 五、结语 在教育部"建设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号召下,对基于职业导向的"双师型"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为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的一种新路径,是对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思想改革。在传统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笼罩下,要想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积极发展创新培养新路径,破解改革难题。也许关于"双师型"体育教师培养深化实践所需的真正变革还不可知,但这是一次思想改革创新,对于全面提高教师质量也是一个崭新意义上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王义澄.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02):49-50+53. [2]刘猛."‘双师型教师":一个中国特色概念的语用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06):26-30. [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360A10-04-2014-0016-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408 /t20140819_174307.html [4]教育部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2018〕2号,2018.2.11. 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8/content_5278034.htm [5]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1,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6]章安平,方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58-60. [7]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201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