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学生录非所愿需引起重视


  部分院校2015级、2016级的本科生调研发现,有八分之一的本科生有转专业的意愿。其中,近四分之一新生称所学专业非首选,也想转换专业。即便是所学为首选专业的新生,也有十三分之一的学生想转专业。甚至,本科生中有29%的学生想要退学,主要原因是"所选专业与自己预期不符"。(8月20日人民网)
  这是一个老问题,但调查数据显示,这一有损大学生利益的现象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如八分之一的本科生有转专业的意愿,有的想退学,只是这些只能是牢骚罢了,并不能如愿,一则考上大学不容易,二则退学成本实在是昂贵,三则有违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期待。那么,该如何审视这类现象呢?
  知识是以分类的形式存在的,分类的知识与学科构成了大学专业的知识基础。根据高等教育学理论,大学专业被界定为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学完所包含的全部课程,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由简单的推理可知,没有一定的专业兴趣和认同,就无法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就"录非所愿"的大学生来说,相当于大学四年要在盲目、无助、迷茫中度过,而要获得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应该是空谈。因此,大学生"录非所愿"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并纠偏。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蕴藏的道理放在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上,也大体不差。选了感兴趣的专业,可乘风破浪会有时;选错了专业或者不慎被专业强制,就可能出现"强扭的瓜不甜",甚至影响人生的走向。
  现代社会,专业选择几乎决定着未来的职业选择和流动方向。不同的专业选择引导着个体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不同的专业也会呈现不同的收益,这也是大学生"录非所愿"引发焦虑的要害所在。
  法国社会学家布东提出了学生学业选择的理性行为模式。他说:"一个年轻人决定选择某一学业导向,是根据花费/获利的原则,并整合一定的参数作出的。某种学业选择目前和未来的好处与不利(社会的,经济上的,心理上的)是什么,它有什么风险(学业失败,失业)决策者处于社会之中,而社会背景强烈地改变着他们进行学业选择所依据的不同标准的价值。……社会环境不仅仅是在统计上与某种学业选择相关的因素,它首先是行动者在选择某一学业导向时努力权衡利弊和风险的一个参照点。"
  可见,尽管表面上看学生的专业选择是理性选择,但还需在不同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中完成,因此,看似理性选择的结果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并非完全是个体理性选择或者说是理想选择的产物。
  对大学来说,理应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录非所愿"现象,跳出利益羁绊,科学设置专业;对社会和政府来说,应切实听取学生意见,对高校专业设置施加压力,以更加切实地维护学生权益和社会长远利益。当然,从根本上说,最重要的还是要赋予大学生专业选择权,这也是未来大学专业选择的大方向。
  国外著名大学一般都认为,专业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决定,需要学生进行调查、理性判断和创造性研究。如麻省理工学院鼓励所有学生,不管他们入学时是否已经有了学习某个特殊领域的计划,都要以开放的心态对该校提供的专业进行广泛的探索。沿着这种逻辑,学生不仅都是在明确自己的兴趣之后选择专业,而且选择专业之后如果兴趣发生变化,也能改变专业选择。这虽在我国并未实现,但启发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谨防大学生"录非所愿"成为社会焦虑病。
网站目录投稿:绿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