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父母洗脚的感恩秀徒有其表


  近日,黑龙江密山市第一中学举行了一场独特的"感恩会",1080名高一新生在军训闭营式上,端着脚盆现场请自己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坐下,给长辈洗脚。
  一片绿地上,学生穿着统一的服饰,和家长组成整齐的队列,共同完成洗脚的活动。场面井然有序,与其说它是"感恩会",不如说是感恩仪式。校方表示,希望用"感恩会"这种活动方式让孩子懂得感恩,但我觉得未免有些不切实际,一时的感恩仪式能否造就出一世的感恩心理?这真是一个问题。
  此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对于当事人来说,更多的是一项学校安排的任务。家长摆出端坐的姿势,孩子摆出半蹲洗脚的姿势,配合着学校的宣传。其中有没有亲情的交流和反馈呢?我们不否认有,但又有多少呢。上千人做出一样的动作,旁边有摄影师捕捉镜头,家长孩子更像是临时客串的演员,形式明显是大于内容。
  有学生称,当他的手放在父母脚上的那一刻,自己才明白父母把自己养大有多么不容易。不否认孩子存在瞬间的感动,但十几年的辛苦养育、奔波劳碌,家长变化的容貌、背影,这些都看不出家长的辛劳,"从众"地给父母洗一次脚就明白了,而且是"才明白"?这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感恩会"发挥着仪式的作用,填充了学校宣传册上的一个版块。但这之后,家长和孩子则继续平常地生活、学习,除非下一个仪式到来,否则给家长洗脚的画面很难再现。宣传者如果认为孩子通过这个活动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父母的不易,那只是陷入了自我感动之中,在自说自话地夸大"感恩会"的作用罢了。
  亲情、感恩,这些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存在于家庭关系中,流露于日常生活间。鉴于这种私密关系,学校不能像做宣传一样,拉着家长、孩子展示感恩,而应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孩子自主地去感谢父母。简言之,学校的角色应是指导者,而非行动者。
  学校筹划一些活动让孩子懂得感恩,其初衷固然是好的,但学校更应该在教育功能上下功夫。在日常的课堂和业余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播感恩的观念,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也可以设置专门的感恩课,以集中的教育手段宣传孝道精神。这些间接方式都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感恩父母,也唯有这种自觉的行动,而非任务式的安排,才代表着感恩教育的成功。
  "感恩会"这种仪式,自然也有其意义,它或许可以提供一个契机,即孩子在这种异常的外力干涉下,可能会对自身进行反思,但要明白,"感恩会"的宣传意义大都大于其本身的目的,用活动、仪式营造出来的亲情、感恩,多数只是徒有其表罢了。
网站目录投稿: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