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参加了省中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会议,审阅了100多个小学语文教师卷宗。通过观察,我发现很少有教师的论文是在公开、正规期刊上发表的,附在卷宗里发表的论文多半是通过买版面变成铅字的——很多论文作者可是本省发达地区的城镇教师。我私下里问过其他评委是否遇到这种情况,发现情况也大抵如此。 对于这一现象,我感到很震惊。虽然不必苛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正规期刊发表论文,但申报高级职称的几百名语文教师几乎没有在正规期刊发表论文,这很不正常。我估计,这些老师不写论文,也不写其他什么文章(包括下水文)。众多的语文教师不写东西绝不是一个小问题。 为什么说语文教师不写东西不是一个小问题? 一是教师缺乏写作体验,指导写作文隔靴搔痒,效果事倍功半。特级教师黄厚江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靠什么去调动、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写作呢?最有效的是靠教师鲜活的写作体验和丰富的写作经验去激活学生的写作,是依靠多种形式的师生共生写作活动实现写作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喜欢写作,感受写作,认识写作,学会写作。" 可见老师自己的写作体验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资源。现在很多教师不愿写东西或不会写东西,没有多少切身的写作体会,不能把书本的写作知识和自己的写作体验融合在一起,形成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指导时大多向学生灌输一些干巴、抽象、空洞的写作术语,如内容要具体、中心要明确、感情要真实、条理要清楚等,这样做怎能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又怎能指导学生写出情文并茂的佳作呢? 二是教师不亲自进行写作实践引领,做不到知行统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整天对学生喊着要多读多写,自己却无动于衷,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指导起来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呢?学者张中行在《作文杂谈》中说,"希望学生对读写有兴趣,首先教师对读写有兴趣。最好是读和写,教师都要占先,至少是并肩前进。成语‘潜移默化’的道理很重要。"当然,教学生写作"动口不动手"的教师,教出的学生也有在考试中作文得高分的,但那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这种写作的原动力是不会有持续性的。一旦脱离了应试的环境,没有人督促,学生很难再拿起笔来写点东西,写作能力、兴致会逐步萎缩。 三是教师没有教育写作的习惯,思考必定肤浅,难以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写作就是一种研究,这种研究促使教师学习、思考,促使教师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理性地认识教育现象,准确地把握教育规律,从而主动地投身到教育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如果缺乏深入的、独立的思考与研究,工作中就难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少了智慧的含量,没有了个性风采,失去了应有的灵性,总是重复昨天或他人的故事,既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推动不了教育改革更好地前行。 四是教师不通过教育写作的方式促进思考,研究不能深入,往往会产生职业倦怠。当下,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严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工作中缺乏思考与研究,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没能做到常教常新,享受不到职业的成功感和幸福感,久而久之,便感到这一职业的乏味。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业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梁启超在《学问之趣味》中谈得更形象,尝到学问的趣味,应该坚持走的一条路就是"深入地研究"。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趣味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五是教师不坚持教育写作,发挥不了带动和辐射作用,不能成为更优秀的教师。优秀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经验、思想加以总结、提炼,写成文章发表出去,他的影响力只能局限于一个学校或一个小小的片区。如果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地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发表出来供人分享,那么,他的影响将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苏霍姆林夫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新性的教师,在结束他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呀!"是呀,如果当年苏霍姆林夫斯基没有把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记录下来,后人怎么可能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 教育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活水,教师既要在活水中汲取营养,也应当不断给它注入新的生机。教师如果想成为真正的名师,那就必须要养成写东西的习惯。活跃在当代教坛上的教育专家魏书生、于永正、李镇西、窦桂梅等,他们如果不是经常把自己的思考诉诸于笔端,并发到报刊或写成著作,就不会成为名师,不会对全国教育产生那么大的影响。虽然教师写作的最根本目的并不是成为名师,但我们的教育需要更多的名师去引领。 六是教师缺乏对写作的热情,一届届学生教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当下,很多学生对写作没兴趣,一提写作文,便感觉头疼,跟我们这些老师缺乏鲜活的写作实践的引领有直接的关系。将来这些学生肯定还有一部分去当语文老师,由于他们对写作缺乏应有的热情,也很难把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如此下去,形成了恶性循环,往小了说影响了一代代孩子语文素养的提升,往大了说影响了祖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可见众多的语文教师不坚持写作的确不是一件小事。为什么教学生写作文的语文老师自己却不爱写东西呢?我当时跟一位评委探讨这件事,他说,这也不怨老师。全国正规教育期刊数量有限,且版面都被一些专家、教授、学者霸占着,哪有普通老师露脸的机会。 对此,我不以为然。如果一个普通老师理论缺失,想写占领期刊的头条或重点栏目几千字的大稿是相当困难的。但对某些期刊推出的"突出实践性"的栏目,要发表千八百字的小文也不是难事。况且现在很多教学刊物或有些栏目都是针对一线老师办的,喜欢来自"一线"老师的稿件,因为这样的稿件鲜活、接地气,更有操作性。 也有的教师就写作问题跟我发过牢骚:"我们每天忙的都像陀螺似的,哪有功夫看看书、琢磨写点东西呀!"是忙,可是忙要忙在点儿上,再忙也要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退一步说,如果白天上班确实没有时间写东西,完全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很多名师都有在八小时之外对教育凝神思索的习惯。 更多的老师一谈写东西则是跟我实话实说,上学时候一谈写作文就头疼,参加工作之后,整天只跟教材、教学参考书打交道,其他书很少看,至于动笔写点东西就更犯愁了。如果学校在期末非逼着教师交一篇论文,也是用百度搜,东拼西凑一番应付了事。这样的老师对写作毫无兴趣,没有读书、思考的习惯,也就根本写不出东西来。 职称改革后,对中小学教师在写论文方面不再做硬性要求,但为了把学生教好,应当对语文教师的写作有硬性要求。写作能力是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语文教师不写东西,不是小事,我们需要从传承祖国文化、培养祖国未来合格建设者的高度认识这件事。 示范是最好的教育。语文教师要用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带动学生对写作的感情。为了提高自己、惠及学生,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带头坚持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