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几个关键点研究


  摘要:针对跆拳道训练中运动员的体能状况进行研究,将如何提高运动员的体能,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训练,训练的关键点有哪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跆拳道;体能训练;关键点;运动员
  跆拳道是一项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混合的体育项目。不仅要求运动员有较强的耐力适应高强度的運动,又要求运动员具备短时的爆发力。跆拳道在我国是新兴的的体育项目,但是因为在国际上发展的比较成熟,所以在我国一起步角度就很高。2008年,陈中在奥运会上获得了我国首枚女子跆拳道冠军,2016年,赵帅又在奥运会上为男子跆拳道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由此可见,在专业领域额,跆拳道已然成为最具潜能的优势项目,而在民间,学习跆拳道的人也逐渐增多起来。因此,对于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关键点的研究也就具有了更高的现实价值。
  一、无氧能力训练
  无氧能力训练的重点在于提高运动员的瞬时爆发力。所以对于单位时间内的强度训练尤为看重,无氧代谢能力决定了无氧能力训练的质量,它指的是人体运动中无氧代谢功能系统提供ATP(高能磷酸化合物磷酸腺苷)的极限能力。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无氧代谢能力是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无氧代谢一般分为无氧乳酸和无氧非乳酸两种能力。我国运动员的相对最大功率均值甚至优于国外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这说明我国运动员的短时高功率输出能力,也就是爆发力是很强大的,也说明了我国运动员在无氧非乳酸能力上是具备体能优势的。但是在相对平均功率和功率下降百分比的表现上,我国运动员则处于劣势,尤其是男子运动员的劣势更为明显,这说明,我国运动员在高强度耐力持久力上的表现相对薄弱。而跆拳道运动员在实战中,常常是由大强度进攻防守和小强度的步伐调整搭配尊称的,因此,在未来的训练中,运动员高强度功能力的训练将成为重点。
  二、有氧耐力训练
  高强度的训练常常使运动员的体能得不到有效的恢复,而长期处在一种疲劳的状态中。这就使得运动员的身体对于这种疲劳状态产生了熟悉的感觉,从而在训练和比赛中都缺乏竞赛的"兴奋点",使训练和成绩陷入到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瓶颈状态之中。
  事实上,我国许多运动项目上,运动员都呈现出有氧耐力缺乏的状况。为了发展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各个竞技项目在训练过程中都制订了诸多解决方案,其中最常见的是提高运动员机体对酸性环境的能力这一方法。它被称为"抗乳酸"能力训练,即"乳酸阈"模式。然而,在经过了多年的训练后,这一方法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所以,我国在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提升上,主要采取的办法是两极化方法,即高强度的抗乳酸训练比例明显减少,与之对应的低强度或明显高于乳酸阈值强度的训练比例明显增加。虽然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提升对于运动员最大效能的发挥可能并不起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恢复运动员的体能上,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运动员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始终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而这也正是突破我国跆拳道运动员体能劣势的关键。
  三、稳定训练
  在实际的训练中,一些教练员总是把训练的重点放在主攻腿上,而往往忽视了支撑腿的力量训练。事实上,跆拳道的技术动作中,异侧的稳定支撑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支撑腿还是主攻腿,起到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支撑腿比主攻腿承受了更多的力量,因此在比赛中发挥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但是对于异侧支承的强调并不代表着对摆动腿的力量的忽视,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生作用的。在跆拳道的踢击动作中,腿部动作并不是单一的,而经常是以连续踢击动作为主,也就是说,支撑腿与摆动腿时刻处于交替变换的状态下。TangWT针对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脚趾四个部位的测试也说明了在跆拳道运动员的实际踢击中,无论是优势腿还是非优势腿,四个关节的测试速度均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优势腿和非优势腿的区别是不存在的。另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加细化:绝大多数肌群在数值上无差异,且在时程波形上表现出依次增进的特点,即下肢肌群的时程明显高于上肢肌群,这也进一步验证了跆拳道运动员左、右侧肌群的协调一致性特点。因此,在训练中,单一踢击动作的训练只能被看作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应该注重的是左右侧肢体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将训练的重点落实在提高动作的连续踢击能力上。
  四、功能性力量
  随着体能训练手段的不断引入和发展,新兴的训练手段层出不穷,比如振动、核心、悬吊等训练手段,这些手段为现代体能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训练手段的增加也使得一些训练的目的变得迷茫,很多教练员在实际的训练中,并不能准确说出这些具有科技感的训练方法究竟有什么用。所以,针对训练员开展的培训也要紧密跟上,为运动员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做出科学性的指导。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关于跆拳道的训练的研究大多是国外学者的成果,这些结论虽然对我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具体到中国人特有的体能状况和内在潜力,实际上还是有一定得限制和差异的。
  综上所述,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在身体机能的训练中,首先应该发展的是运动员的相对平均功率和功率下降率,缩小与国外运动员现存的明显差距,改变爆发力有余耐力不足的状况,从根本上提高运动员保持高强度对抗的能力,不使运动员的做功能力下降太快。其次,将"乳酸阈"模式变为"两极化"模式,以"两极化"的模式助力运动员恢复速度的提高,从而使运动员具有良好的保持高强度功率的能力;再有,快速多变是跆拳道运动员的显著特点,我国运动员在这方面的能力还相对薄弱,必须通过对快速和灵敏素质的训练,发展下肢快速力量和全身性灵敏协调性,将上肢训练和下肢训练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未来的快速力量训练中大量增加上肢快速力量的训练比例。最后,要充分地认识到,在跆拳道的各项技术动作完成过程中,异侧肌群的功能,异侧肌群的支撑和稳定性训练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使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成为一个综合的、科学的、规范的体系,将所有训练的焦点既有侧重又注重整体的进行开展。
  参考文献
  [1] 胡卫东,徐玄冲,王卫星,董德龙.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几个关键点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01).
  [2] 张惠欣,牛良才.浅谈对跆拳道体能训练的认识[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
  [3] 陈琳,赵冰,刘骁倩,黄宁宁.我国跆拳道的发展特点和科研现状及其建议[J].湖北体育科技.2007(03).
网站目录投稿:又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