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和到底有什么区别这篇文章讲透了


  目标设定是领导者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我们每年、每个季度、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要做目标设定,这是衡量一位领导者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目标作为努力的方向和业绩达成的衡量标准,如何制定才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发展?现在流行的两种目标设定方法:KPI和OKR,到底哪一个更适合你?
  本文中,管理的常识内容合伙人、知名领导力学者徐中老师将为你分享他的观点。以下,Enjoy:
  作者:徐中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01、KPI和OKR到底有什么区别?
  目标管理是由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他的名著《管理的实践》中最先提出的。
  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目标可分为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总体目标经过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每个人的目标,以便对每位员工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目标设定有一个原则叫SMART原则,即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可以达到的、与其他目标有相关性、有明确的时间进度。
  今天,最有影响力的目标设定方法有两种,就是KPI和OKR。
  KPI就是"关键绩效指标",在很多工业企业和传统企业被普遍采用。
  KPI是一种衡量员工表现好坏、对公司整体进行绩效管理的工具,与公司的整体策略和目标密切联系。
  对员工来说,KPI考核意味着,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是以月为单位)要完成哪些任务,达成哪些目标。公司会根据完成任务的多少和价值,进行按劳付酬,或者按贡献付酬。
  简单来讲,KPI就是:你考核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那么,什么是OKR呢?
  OKR是以谷歌、英特尔为代表的高科技创新型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种考核方式,它的中文名称是"目标和关键成果",是一套定义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两种绩效考核方式各有特点,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恰当的方式。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案例:
  索尼公司(Sony)曾经被誉为日本的国家名片,从19世纪40年代到2000年年初,它都一直在引领全球的电子行业。但在最近10多年,曾经全球第一的索尼公司衰落了。
  其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写过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题目叫《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他谈到,在索尼创始人井深大的时代,大多数索尼员工为追求工作的乐趣而埋头苦干,员工有很强的激情和挑战精神。
  但今天的索尼员工好像没有了自发的动力,为什么呢?他认为这是因为绩效主义。
  绩效主义就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如果外在的动机增强,那么以工作为乐趣的内在的、自发的动机就会受到抑制。因为实行绩效主义,员工逐渐失去了工作热情。
  索尼公司从1995年左右开始,逐渐实行绩效主义,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
  因为要考核绩效,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挑战精神"就消失了。
  因实行绩效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短期利益的风气蔓延。这样一来,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比如产品质量检验以及"老化处理"工序就受到轻视和忽略。
  例如,索尼曾经因彩色显像管电视机获得成功,占据了电视机市场的领先地位近30年,但在液晶和等离子电视机的开发方面却落后了。因为彩色显像管是成熟的产品,按照KPI的方式去管理就可以,将彩色显像管销量指标做得越高越好。
  但按照OKR的方式去思考,就会发现整个行业已经转变了方向,转向液晶和等离子电视了,应该尽快将目标也转向液晶和等离子电视,而不是继续将目标放在彩色显像管电视上。
  从索尼的案例我们看到,OKR和KPI的本质是不同的:OKR聚焦于最终的目标,让我们做正确的事情,KPI聚焦于运营的过程指标,让我们按正确的方法做事情,以提高效率。
  在产品和市场明确的情况下,KPI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但在需要捕捉市场机会和创新迭代的时代,KPI会阻碍创新。
  而OKR能够以终为始,始终聚焦于客户的需求和变化,不断进行产品的创新迭代,满足客户需求,引领市场潮流。
  02、一个案例,让你更清楚地了解OKR
  谷歌前高管吴军博士曾经在专栏《硅谷来信》中专门介绍过谷歌的目标管理方法:
  谷歌的每个员工,每个季度都会给自己定一个或者几个目标Objectives,并且衡量目标是不是能达成关键结果Key Results,这几个词合在一起被称为OKR。
  每个人的OKR会放到自己的网页上,大约半页纸长,大家都可以看到。如果谁没有制定OKR,一目了然。即使没人催你,大家看到你的网页上是一片空白,你自己都不好意思。
  到了季度结束时,每个人会给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打分,完成了得分是1,部分完成的话,得分是0到1之间的一个数字,没完成的得分就是0。
  谷歌强调每个人制定的目标要有挑战性,所以如果谁完成目标的情况总是1,并不能说明他工作好,而是目标定得太低。大部分情况下,大家完成的目标都在0.7~0.8左右。
  当然,一个季度刚开始时的想法,和后来完成的任务可能会有差异,之前没想到的事情可能后来也做了。因此,在季度总结工作时,可以增加当初制定的目标,对于不打算完成的目标,或者已经过时不再有意义的目标,不能删除,但是可以说明为什么没有做。
  我按照谷歌制定OKR的习惯,介绍我在2017年的目标。
  目标1 完成《数学之美》这本书的英文版和韩文版,还有图书《大学之路》的第二版。这个目标下的关键结果有六个,分别是:
  找到《数学之美》英文版的出版商;
  寻找合适的、母语是英语的合作者来修改英文版的书稿;
  完成英文版的写作;
  争取年底前出版;
  配合韩文版的出版商,争取在年底前出版;
  完成《大学之路》这本书的第二版,补充公立教育的内容,增加关于"伯克利"的一章,增加有关大学申请的内容,更换一些照片。四月底完成修改,争取在9月份之前面世。
  目标2 对《吴军·硅谷来信》的部分内容进行完善,并整理成书出版。这个目标下的关键结果有三个。
  第一个,从《硅谷来信》中选择三个方向的题目,每个题目下20篇来信。
  第二个,对所挑选出的这60封来信,补充材料,每一篇拓展成大约5000字的完整内容。
  第三个,8月底完成初稿,争取在年底前出版。
  目标3 更新在商学院的讲课内容,完成60小时的教学量。关键结果有两个:
  一个是将去年在一些场合讲的新内容整理成课件,春季学期在上海交大试讲。
  还有一个是将这些内容按主题分成大约3个1.5~2小时的讲座内容,以便在以后的讲演中使用。
  目标4 按照协议完成《硅谷来信》。
  目标5 完成旅行计划和整理摄影照片。关键结果有四个,分别是:
  去欧洲一趟
  驾车在美国西部转一圈
  学习图形工具软件LightRoom
  以及制作5本摄影集,包括2本今年的,还有3本去年的。
  目标6 完成学习计划。关键结果有两个:
  一个是上两门公开在线课程Coursera的课,一门法律的,一门生物的;
  一个是认真读10本书,再快快地读10本。
  目标7 完成《美国十案》这本书和一本科普图书的初稿。关键结果有两个:
  一个是10月份将2本书的初稿交给出版社;
  一个是吸取之前的教训,提前和写推荐序的朋友打招呼。
  目标8 锻炼,跑步完成1000公里。
  目标9 是完成丰元资本第三期融资;
  目标10 是关于家庭、孩子和修理庭院的目标;目标11是财务目标。这三个目标,恕不能透露细节。
  上面是我目前能够想到的目标,当然,中间可能会不断地做调整,估计年底时有一小半目标会调整。如果我最后完成了70%,就算满意了。
  03、3个角度判断,是否适用OKR
  以世界杯足球运动员为例。
  如果是OKR思维,就会聚焦结果目标,球员就会想到小组出线、进四强、夺得冠军;
  如果是KPI思维,就会聚焦过程指标,就会想到进球数、助攻数、跑动距离、比赛场次等。
  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球员的关注点和内驱力也就不同。
  很显然,在充满不确定的比赛中,球员需要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球员总是想着赢球、晋级、夺冠的时候,他的内驱力会更大,工作会更加主动。
  总体来说,企业是采用KPI还是OKR,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如果是互联网和创新型公司
  总体来讲,采用OKR会更加有利。
  乔布斯曾讲过,1个好的工程师能抵1000个一般的工程师。有创意的好工程师,他们的工作结果常常不能被预料,但他们的内驱力对工作结果影响很大。
  而用传统的工作时间、专利数量等KPI来衡量他们,就不能够从内心激发创意员工的激情和创造力,不能够激发他们的冒险和探索精神。
  第二,如果是中等规模以上的公司和层级较多的公司
  在公司人数超过100人的时候引进OKR管理比较合适。
  同时,相对于扁平化的公司,那些层级多的公司更适合OKR,它能够解决部门之间的内耗和方向背离问题,让每一个团队有明确的指南针和方向—以客户为中心。
  第三,业务转型的公司适合用OKR
  在这种公司,变革和转型需要公司高层和基层一起探索。
  有的时候,最接地气的创新想法常常来自一线接触客户的员工,我们之前提到的亚马逊公司的AWS业务就是一名基层员工提出来的,得到了创始人贝佐斯的认可,最后成为亚马逊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这些前瞻性的创意需要有机会被讨论,而OKR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沟通方式。
  当然,OKR的目标设定还有很多的技巧,例如,目标一般设定在3个左右,且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等。这些具体的操作,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考虑。
  关于作者:徐中,知名领导力学者,清华经管学院管理学博士、MBA (1997),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摘编自《清晨领导力》,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网站目录投稿: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