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微探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要:素质教育是为培养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具备现代化劳动生产能力品质所进行的教育。数学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数学既要注重學生智能的发展,又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新颖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等都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然而学习数学并不总是一种兴趣盎然的活动,这就需要严格要求,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关键词:素质;兴趣;情景
  素质教育是为培养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具备现代化劳动生产能力品质所进行的教育。对人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等各方面教育。数学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数学既要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又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点燃学生心中探求知识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我常常设法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老师说:同学们,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整数,老师都能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同学们一听,有些不相信,急需试一试。
  生:46。师:能被2整除。
  生:450。师: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学生一一验证,结果正确。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地没等老师提名就站起来说出一个相当大的末尾数是5的十位数,我不慌不忙地说出只能被5整除,不能被2整除,这时全班同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再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有的说个位是双数的能被2整除,有的说末尾数是0的数,能被2或5整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而促使学生自发地形成了创造氛围。
  二、创设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颖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师系统准确抑扬顿挫的讲解等都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的特点,创设情境,能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全神贯注地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数学的活动中来。课堂上讲一个故事、一个谜语、一场竞赛,甚至是教师节奏明快、富有激励的语言都能创设出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情境。如讲"垂线"一课时,讲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必备哪些条件时,我利用了一个节奏稍快的语言创设了一个学生抢答的情景。第一个条件,看到两条直线成直角它们有什么关系?第二个条件,两条直线垂直,它们一定相交成什么角?这时我利用和蔼期望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们没有感到紧张的气氛,也没有害怕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促使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抢答。再有,在讲"元角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进行"开办小商店活动"。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件学习用品,标上价格后作为商店里的一件商品,然后选出几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作顾客,进行买卖活动。这样把学过的知识揉合到数学游戏活动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过程,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开发智慧的潜能。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知识的形成。如第一次学习"分数"、"小数"这些知识的形成,学习的一般步骤为:①提供具体实物,操作观察;②分析综合;③抽象、概括;④具体化、年级化,这种抽象的概念比较多。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这是知识的同化。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是决定学习新内容的最重要的因素,较高年级像这种情况遇到的较多。如讲同分母带分数加减法时,需要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对于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和学过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弃。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发展。学习知识的途径是思维过程也是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的不同灵活运用。教学中学生进行了参与并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呢?首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口算,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笔算要理解算理,掌握法则,通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教学进行,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数学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四、严格要求,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学习数学并不总是一种兴趣盎然的活动,抽象的概念、繁杂的计算、多变的思路、严格的逻辑推理,时常困扰着学生,尤其是意志比较薄弱、自制能力差的学生。如有的学生遇到难题时常依赖或同学的帮助,有的同学上课时怕老师提问,课下抄别人的作业,遇到困难不愿自觉地克服等,都是学生意志薄弱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的特征,逐步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使其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实现的,从而使学生增强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逐步形成独自克服困难的习惯,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
  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变"学会"为"会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适应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
网站目录投稿: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