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通化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PPT视角下吉林省东南部地区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09) 摘 要:长白山地区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为长白山池西区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为满足游客的住宿、餐饮、休闲和娱乐等需求,该地区域的旅游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大量的出现。高度的聚集性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池西区旅游民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同质化严重及受季节性影响严重等问题。本文从池西区民宿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该区域民宿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民宿;长白山池西区;民俗文化 池西区位于长白山西北麓、松花江上游,处在池北区和池南区的中心位置,距离长白山主峰仅68公里。该区域地处吉林省东部地区,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米90000个,是城市空气的500多倍,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天然氧吧,是地球同纬度带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自然生态区,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极大地促进了长白山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为该区域民宿的发展奠定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同时,该区域是满族的发祥地,朝鲜族的聚居生活地,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包括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服饰文化和风情文化、民俗民风文化、建筑文化、特产小吃文化等异彩纷呈,为区域特色民宿的开发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基础。本次调研主要围绕长白山西坡山门周边、旅游公路两侧区域的民宿发展现状进行,現将调研结果做以下总结: 一、池西区民宿业发展的积极方面 (一)聚集性较高 长白山西坡山门周边及旅游公路两侧区域的民宿呈聚集性分布的形式存在,如精品林源民宿、松鼠窝、静逸客栈等民宿都是一街之隔,甚至在一些商业化的小区及旅游特色小镇中出现了"一步一民宿"的现象,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促进了经营者之间形成"竞合关系",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环境中,互利共生,带动了该区域民宿经济以及相关行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配套设施完善 长白山池西区周边的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相对较为完善,首先在交通方面,池西区民宿距离长白山机场、火车站、客车站、西坡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距离较近,停车场面积较大,可满足大量自驾游游客的停车需求;其次在餐饮购物方面,民宿周边有当地传统特色的美食街及综合商场,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最后在卫生环境方面,池西区民宿及民宿周边网络布局较为全面,卫生环境较好,厕所及垃圾桶等环保设施设备布设齐全,为游客提供了干净、舒适的旅居环境,同时也为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到池西区民宿"过夜游"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三)服务意识较强 由于长白山景区受季节性影响较为严重,旅游淡季时大小民宿门可罗雀,为招徕和接待更多的游客,提高经济收入,很多民宿主人主动到游客服务中心与客人交流,为游客免费讲解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及景区概况等,使游客深切感受到了当地居民对外地游客的热情,用民宿主人的人文情怀吸引甚至留住了客人,具有很强的招徕游客及服务游客的意识,是一张很有说服力的旅游宣传名片,这也是该区域民宿品牌建设的内在动力。 (四)民族民俗文化融入较多 该区域的民宿建设与开发过程中注重了对于当地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关东文化等在建筑风格、屋内装饰、特色饮食及土特产品等方面的融入较多,如由当地朝鲜族传统民居改造而成的民宿建筑,传统满族剪纸对满族特色民宿墙面和窗户的装饰,以及具有关东风味的粗粮细作、铁锅炖等饮食服务的提供,使游客能够在游玩享受过程中体会到当地特有民族民俗文化的熏染,真正实现"深度文化游"。 二、池西区民宿业发展的消极方面 (一)受季节性影响严重 长白山景区每年的5月到10月为旅游旺季,11月—4月是旅游淡季,也就是说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是淡季。旺季时民宿通常是"一床难求","旺季过旺"的现象使一间普通的民宿的售价增长到300~500元左右,而淡季时池西区游客寥寥无几,民宿一间房的定价只有60元左右,甚至有的民宿为了节省房租、员工工资、取暖费、水费、电费等费用,在淡季时闭门谢客,员工停薪转岗。淡旺季之间明显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就业和收入的稳定性,以及当地人口的流失性。 (二)对景区依赖性较高 长白山池西区的民宿游客主要来源于长白山天池西坡景区及万达国际度假区的游客,由于季节及不可抗因素(如天气、地质等)的影响,导致长白山景区游客数量减少时,直接影响了池西区民宿游客的数量,池西区民宿经营者始终处于被动处境,对景区依赖性过高会导致该区域民宿经营过程中承受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 (三)缺乏旅游专业高端人才 该区域大部分的民宿经营者都是当地的"留守老人",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年轻的民宿业主相对较少,这容易造成民宿经营者的管理意识淡薄、服务水平低下等很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民宿在设计与经营过程中文化挖掘意识不足,缺乏自身特色,出现了民宿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使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加剧,不利于民宿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所以,无论从政府引导还是企业支持的角度,都应该引进旅游管理及酒店管理专业方向的高端人才,助力当地民宿业的有序发展。 (四)体验项目不突出 "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游客更加注重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长白山池西区域民宿基本可以满足游客餐饮、住宿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在参与式体验项目方面的开发较少,没有将当地特有的"林文化"、"渔文化"、"参文化"、"冰雪文化"以及民族民俗文化等进行深度开发,游客很少能够在亲身体验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对该区域的民宿增加了解度、信任度与忠诚度。 (五)宣传力度不足 相比于都市的大型现代连锁酒店集团而言,池西区的单体民宿的综合实力欠佳,这导致在宣传推广和营销手段的能力和形式方面比较单一,主要依靠OTA平台的代销方式和来自参考群体对游客消费动机的外在影响,民宿经营者创立民宿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的能力不足,严重限制了池西区民宿业的发展。 三、池西区旅游民宿发展策略 (一)克服季节性困难 长白山景区平均每年有近二分之一的时间属于旅游淡季,明显的淡旺季差异为池西区民宿的经营带来了困境。为平衡该区域民宿经营者和从业者的全年就业和收入,首先,应积极培养淡季旅游市场,寻找突破口,开发创新性旅游项目,从而带动区域内民宿业的发展,使池西区旅游民宿"淡季不淡";其次,在旅游淡季期间组织居民从事线上旅游活动,如设计和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宣传和销售,既可以培养居民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民宿的知名度,又可以增加淡季时民宿经营者的就业率和收入额。 (二)完善民宿服务项目类型 池西区大部分民宿目前只能满足游客基本的住宿和餐饮需求,根据旅游六要素的要求,民宿为吸引更多游客,需对游乐、购物和娱乐等服务项目进行综合开发,使游客能够在池西区进行"一站式"旅游。首先在游乐方面,在民宿周边建立森林公园、徒步栈道、儿童游乐场等,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健康旅游新需求;其次在購物方面,提高旅游纪念品的档次,除售卖当地特色土产品外,应积极开发当地民族民俗文化,设计具有深度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文化效益;最后在娱乐方面,应利用当地开阔的土地,开展丰富的娱乐活动,如设计开发具有当地自然及文化特色的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冬夏令营等活动,寓教于乐,劳逸结合,能够符合目前长白山区域周边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 (三)丰富宣传手段及内容 首先在宣传手段方面,鼓励民宿经营者丰富网络宣传手段,尤其是对自媒体宣传平台的利用,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通过发布大量民宿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旅游者的注意,激发旅游者动机,另外,政府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扶,制作官方旅游宣传片及宣传手册时,对池西区民宿做相关推介,从而使宣传更具说服力;其次在宣传内容方面,一是对优越的自然环境的大力宣传,长白山作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源头,区域内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能够作为池西区民宿发展的天然依托,也可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二是对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积极推广,长白山是满族发源地,朝鲜族聚居地,满族文化、女真文化、朝鲜族文化及渔猎文化和森林文化等十分发达,对当地特有文化的宣传推广,可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 (四)提高旅游人才专业素质 首先,政府加强引导,池西区居民原大多是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年龄大者居多,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为提高经营者文化水平和服务素养,政府应引导当地文化部门组织当地居民定期学习培训,做好发展旅游业的文化基础工作。其次,企业提高重视,为提高民宿服务质量,培养一批民宿业高端经营管理者和服务人员是关键,除日常知识和技能培训外,应为员工和经营者提供外出提升和借鉴的机会,如浙江莫干山、云南丽江及台湾的民宿经营成功案例对池西区民宿经营管理和服务方面都能提供宝贵经验。最后,积极与高校合作,长白山区域高校林立,旅游管理及酒店管理专业为旅游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在"学子归巢""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新环境下,不仅是城市大型酒店集团,民宿经营管理过程中也可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返乡创业,反哺家乡民宿业的开发与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池西区的民宿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巨大,在国家大力倡导民宿业发展的浪潮中,能够得到政府的扶持、企业的投入和人才的供给,必会提高该区域民宿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宏宇.交互视野下的寒地度假村季节性应变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长白山民宿文化村为例[D].四川美术学院,2019(02). [2]张培刚,祖京京,杜晓娟,段全猛.刘宏燕基于区域视角的城市近郊区民宿群规划策略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7):29-34. [3]周均亮.我国民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06):56-57. [4]吐比·托合提拟亚孜,姜春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春市民宿产业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5):16-17. 作者简介:唐晓丹(1989-),女,汉族,吉林省白山市人,硕士,通化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规划。